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预防医学论文 >

微生物电收集处理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8 16:26

  本文关键词:微生物电收集处理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微生物气溶胶 物理收集效果 生物收集效果 预荷电 静电采样


【摘要】:微生物在空气中主要以气溶胶形式存在,有些可以吸附在人类皮肤上,时刻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有些可以通过气流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引起人类的上呼吸道疾病和各种传染病的发生;所以致病微生物的有效采样,对传染病疫苗的研发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与TSP、SO2等理化因子一样,将空气中的微生物也作为大气污染的常规分析指标,分析其种类的分布及浓度的变化情况等,对监测环境中空气微生物污染情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静电法采样器是利用微生物本身带有的电荷进行收集的,较传统采样方法(如撞击法、过滤法)而言,对于微生物的伤害更低。本论文主要研究实验室自制静电采样器对微生物气溶胶的收集作用。利用ELPI(在线气溶胶分析装置)对微生物粒子的粒径分布进行检测,考察了该静电采样器对微生物气溶胶的物理收集效果;通过与AGI-30液体撞击式采样器、过滤采样器采样效果做对比,考察了该静电采样器对微生物气溶胶的生物收集效果;通过在学校内的布点采样,考察该静电采样器的实际应用性。实验结果显示:大肠杆菌气溶胶的粒径范围为0.028-4.01μm,大肠杆菌粒子整体是显正电性的,而且一半以上的大肠杆菌粒子主要分布在粒径范围为0.095-1.61μm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气溶胶的粒径范围为0.028-9.96μm,酵母菌粒子整体是显负电性的,且绝大多数的酵母菌粒子主要分布在粒径范围为2.40-4.01μm中。当电极板收集长度为10cm、极板所加收集电压为10kV时,大肠杆菌气溶胶的物理收集率为60%,酵母菌气溶胶的物理收集率为75%。通过与AGI-30采样器、过滤采样器做对比,考察了静电采样器对微生物气溶胶的生物收集效果。实验结果显示当极板收集长度为10cm、极板收集电压为lOkV、采样流量为10L/min时是该静电采样器的最佳采样条件。此时静电采样器收集到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大肠杆菌气溶胶浓度是标准采样器AGI-30的1.27倍,是过滤采样器的1.4倍;同时静电采样器采集到的白色假丝酵母菌浓度是AGI-30采样器的4.0倍,是过滤采样器的2.8倍。同时研究发现采样时间、微生物气溶胶初始浓度、空气湿度等对静电采样器采样效果影响较小,故该静电采样器也适合长时间、低浓度微生物采样工作。预荷电电压为+5kV时,微生物气溶胶达到最高的生物收集效果,静电采样器收集到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大肠杆菌浓度是AGI-30采样器的10倍,过滤采样器的11倍,酵母菌分别提高为AGI-30采样器的7.7倍,过滤采样器的5.2倍。同时,预荷电可以使微生物气溶胶主要收集在一个极板上,可以简化采样工作。根据学校布点采样的实验数据显示,静电采样器也适用于生活实际中的微生物气溶胶采样,且较AGI-30采样器采样效果更好;医院食堂厕所等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微生物含量较高,且在这些地点中厕所的真菌浓度最高。
【关键词】:微生物气溶胶 物理收集效果 生物收集效果 预荷电 静电采样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122;R37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7
  • Abstract7-15
  • 第1章 绪论15-29
  • 1.1 常见的微生物15
  • 1.2 微生物气溶胶15-16
  • 1.2.1 微生物气溶胶的危害15
  • 1.2.2 微生物气溶胶的传播15-16
  • 1.2.3 室内的微生物气溶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6
  • 1.3 微生物采样技术16-27
  • 1.3.1 惯性采样法17-20
  • 1.3.1.1 固体撞击式采样器17-18
  • 1.3.1.2 液体冲击式采样器18-19
  • 1.3.1.3 气旋式采样器19-20
  • 1.3.2 过滤式20-21
  • 1.3.3 静电式21-27
  • 1.4 本文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27-29
  • 1.4.1 研究内容27-28
  • 1.4.2 研究意义28-29
  • 第2章 实验装置、材料与方法29-41
  • 2.1 微生物气溶胶发生装置29
  • 2.2 微生物气溶胶静电收集装置29-30
  • 2.3 微生物的培养和分析30-35
  • 2.3.1 实验菌株30-31
  • 2.3.2 微生物的培养31-33
  • 2.3.3 微生物的可培养性分析33-35
  • 2.4 微生物气溶胶静电收集效果分析系统35-41
  • 2.4.1 微生物气溶胶物理收集效果分析系统35-38
  • 2.4.2 微生物气溶胶生物采样效果分析系统38-41
  • 第3章 微生物气溶胶物理收集效果41-63
  • 3.1 微生物气溶胶的粒径分布41-44
  • 3.2 电极板收集长度对物理收集效果影响44-49
  • 3.3 电极板收集电压对物理收集效果影响49-54
  • 3.4 预荷电对物理收集效果影响54-61
  • 3.4.1 正电晕对物理收集效果的影响55-58
  • 3.4.2 负电晕对物理收集效果的影响58-61
  • 3.5 本章小结61-63
  • 第4章 微生物气溶胶生物收集效果63-97
  • 4.1 电极板收集长度对生物收集效果的影响63-67
  • 4.2 电极板收集电压对生物收集效果的影响67-71
  • 4.3 气体流量对生物收集效果的影响71-74
  • 4.4 预荷电对生物收集效果的影响74-85
  • 4.4.1 正电晕对静电采样器生物收集效果的影响75-78
  • 4.4.2 负电晕对静电采样器生物收集效果的影响78-82
  • 4.4.3 电极板极性对生物收集效果的影响82-85
  • 4.5 实验环境参数对生物收集效果的影响85-95
  • 4.5.1 采样时间对生物收集效果的影响85-88
  • 4.5.2 微生物气溶胶初始浓度对生物收集效果的影响88-91
  • 4.5.3 湿度对生物收集效果的影响91-95
  • 4.6 本章小结95-97
  • 第5章 微生物气溶胶静电采样器的实际应用97-103
  • 5.1 电压对静电采样器采样效果的影响97-98
  • 5.2 预荷电对静电采样器采样效果的影响98-100
  • 5.3 静电采样器与AGI-30采样器采样效率对比100
  • 5.4 不同场所的收集效果比较100-102
  • 5.5 本章小结102-103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103-106
  • 6.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103-105
  • 6.2 展望105-106
  • 参考文献106-11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建翘,李文杰,高群,于艳玲;被动式个体采样器的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1年01期

2 付斌;新型气体被动式采样器[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3年04期

3 尹洪银;邵华;高希宝;;气体被动式采样器的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年03期

4 张建农;;二氧化氮扩散采样器的发展和应用[J];铁道劳动卫生通讯;1983年02期

5 崔玉琏;张希仲;周光发;蔡世雄;王瑛;;个体监测采样器的研究[J];卫生研究;1987年05期

6 尹洪银;邵华;高希宝;;被动式采样器的研究进展[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7年05期

7 尹洪银;邵华;高希宝;;被动式采样器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8年01期

8 张小阳;邵华;;气体被动式采样器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职业与健康;2011年08期

9 曹守仁;;可吸入尘采样器研制成功[J];卫生研究;1984年02期

10 鲁志新,宋连加;表面微生物采样器[J];消毒与灭菌;198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桂芳;徐春雨;徐东群;;被动式二氧化氮个体采样器的应用[A];2011年全国环境卫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魁;白志鹏;朱坦;郭光焕;;颗粒物再悬浮采样器采样均匀度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200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文集[C];2004年

3 傅凤富;K.Watanabe;吴燕芳;肖林霞;许雪琴;N.Shinohara;;气溶胶研究中大流量和小流量安德森采样器间的结果差异问题[A];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原永涛;魏玉珍;齐立强;;多级冲击采样器用于电厂飞灰分级采样的探讨[A];第十三届中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张宪;朱青青;董姝君;高丽荣;郑明辉;;大气中二恶英类主动采样器的比较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0分会:环境与健康[C];2014年

6 黄政雄;戴志远;;粉体制造厂现场气胶浓度分布与个人采样器测试[A];第八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暨第三届空气污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李翔;王旭阳;葛彤;王猛;;泵吸式大型生物采样器流场分析及优化[A];2013年船舶水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8 刘蜀疆;刘龙波;;收集板宽度对撞击器性能的影响研究[A];大气气溶胶科学技术研究进展——第八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二届海峡两岸气溶胶科技研讨会文集[C];2005年

9 陈传治;张金芳;张红兴;肖艳华;;被动式采样器在气体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A];公共安全中的化学问题研究进展(第二卷)[C];2011年

10 杨复沫;贺克斌;马永亮;时宗波;陈旭;查良镇;范朝;马越超;;多通道PM_(2.5)采样器的研制[A];大气气溶胶科学技术研究进展——第八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二届海峡两岸气溶胶科技研讨会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轶慧 记者  薛婧;“仿生式水底采样器”全国领先[N];黑龙江日报;2006年

2 记者  叶滨;仿生采样器“看透”江底沉积物[N];哈尔滨日报;2006年

3 聂保林;ISMA流量计采样器通过专家验收[N];中国环境报;2000年

4 刘力敏;废水直接外排 采样器名存实亡[N];中国环境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伟;深海热液保压采样器的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正健;室内典型VOCs的被动采样方法及其暴露风险评价[D];清华大学;2014年

2 张艺薰;基于环糊精聚合物的平衡被动采样器的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瞿村辉;内嵌螺管式冷冻沉积物采样器的研制及其性能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5年

4 杜艳艳;微生物电收集处理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5 刘华荣;新型多级冲击采样器的设计与性能验证[D];清华大学;2004年

6 黄金星;冲击式大气串级采样器的设计及应用[D];浙江大学;2006年

7 李祈;无泵型采样器与有泵型采样器在苯、甲苯、二甲苯个体采样中的比较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

8 李思龙;管式被动式采样器测定空气中酯类化合物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4年

9 尹洪银;被动式采样器测定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石美;二氧化硫被动采样器的研究及基于溶胶-凝胶的简易分析装置的初探[D];北京化工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5586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5586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8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