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剂量纳米氧化钛长期暴露导致小鼠心血管毒性及其分子机制
本文关键词:低剂量纳米氧化钛长期暴露导致小鼠心血管毒性及其分子机制
更多相关文章: 纳米TiO_2 小鼠 心血管毒性 心脏炎症反应 动脉粥样硬化 分子机制
【摘要】:纳米二氧化钛(TiO_2)可定义为直径在1-100 nm的新式无机纳米材料。最近几年,在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印刷、化妆品、医药和食品添加剂等领域中,纳米TiO_2已得到广泛应用,这都是因为其稳定性比较高、对腐蚀的耐受性强以及光催化活性高。纳米TiO_2能通过呼吸道、注射、皮肤吸收和胃肠道吸收等多种途径进入机体,经血液循环进入心血管系统,进而对心血管造成影响。目前,已有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纳米颗粒物质下可引起一系列人类心血管事件,如血栓形成、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等,但对于长期低剂量纳米TiO_2暴露是不是会导致心脏炎症反应和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以及其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甚少。鉴于此,在本论文中,我们使用剂量不同(2.5、5和10 mg/kg BW)的纳米Ti O_2(锐钛型5nm)对小鼠灌胃90天,研究其引起的心脏损伤(炎症反应)及分子机制;用滴鼻给药的方式给予小鼠剂量不同(1.25、2.5和5 mg/kg BW)的纳米TiO_2(锐钛型5nm)9个月,对其引起的AS形成及分子机制展开研究。本论文可为评估长期纳米颗粒暴露引发的心血管风险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论文主要涉及以下两方面内容:(1)最近的研究表明长期暴露空气颗粒物质能够引起心血管疾病,但很少有数据表明长期低剂量纳米TiO_2暴露是不是会导致心血管事件,如心脏损伤,对于其毒性分子机制的研究也不是很深入。本部分中,小鼠在经灌胃暴露剂量不同(2.5、5和10 mg/kg BW)的纳米TiO_2持续长达90天后,对心脏中的主要炎症细胞因子、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和离子通道酶活性进行了检测。研究结果显示,纳米TiO_2可在小鼠心脏中累积,对其造成损伤并引起明显的炎症反应。组织病理观察可见心肌发生断裂、心肌纤维排列紊乱、组织坏死、出血和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学改变。同时,核转录因子(NF-κB)及其抑制因子I-κB,促炎症因子白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α(IFN-α)的表达水平发生显著改变;Ca2+-ATPase,Ca2+/Mg2+-ATPase和Na+/K+-ATPase的活性显著降低,而钠钙交换体-1(NCX-1)、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II(CAMK II)、α1/β1-肾上腺素能受体(AR)的表达上调。此外,纳米TiO_2处理组心脏中磷酸化蛋白激酶C(p-PKCε)以及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1/2)的含量增加。结果说明,长期低剂量纳米TiO_2暴露可引起小鼠心脏损伤,并通过PKCε和ERK1/2介导的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导致心脏发生炎症反应。(2)心脏和血管组成了心血管系统。纳米TiO_2暴露引起心脏氧化损伤、微血管异常及内皮细胞功能紊乱等已被研究证实,而有关长期低剂量纳米TiO_2暴露是不是会导致AS形成的研究甚少。因此,为了进一步探究纳米TiO_2对血管的影响,我们使用剂量不同(1.25、2.5和5 mg/kg BW)的纳米TiO_2持续滴鼻暴露小鼠9个月后,检测血清中相关参数的改变,并对系统炎症(肺炎症反应)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纳米TiO_2慢性暴露可引起肺炎症反应和AS的形成:肺组织病理观察显示出严重的肺气肿、肺泡间隔增厚、炎性细胞浸润以及肺泡血管充血现象;冠状动脉病理观察显示出明显的泡沫细胞和炎性细胞的浸润、纤维帽的形成。同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在内的炎症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并且BALF中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的含量明显上升;血清中脂质和胆固醇参数—甘油三酯(TG)、葡萄糖(GLU)、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降低。另外,纳米TiO_2暴露改变了血清中AS参数水平—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活性氧自由基(ROS)、NAD(P)H氧化酶4(Nox4)、C-反应蛋白(CRP)、E-选择素(E-sel)、内皮素-1(ET-1)、组织因子(TF)、胞内黏着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着分子-1(VCAM-1)、单核趋化蛋白-1(MCP-1)、纤溶酶原活化因子抑制剂-1(PAI-1)水平上升,而一氧化氮(NO)、组织纤溶酶原活化因子(t-PA)水平下降。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长期低剂量纳米TiO_2暴露可导致小鼠AS形成并与肺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关键词】:纳米TiO_2 小鼠 心血管毒性 心脏炎症反应 动脉粥样硬化 分子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114;TB383.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纳米氧化钛暴露引起生物毒性作用的研究进展12-43
- 1. 纳米氧化钛的颗粒特性及其应用12
- 2. 纳米氧化钛颗粒的暴露途径12-15
- 2.1 呼吸道(吸入、滴鼻、气管内滴注)12-14
- 2.2 注射(腹腔注射、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14
- 2.3 皮肤吸收14-15
- 2.4 胃肠道吸收(口服、灌胃)15
- 3. 纳米氧化钛颗粒在体内的毒性动力学15-18
- 3.1 纳米TiO_2在体内的转运与分布15-17
- 3.2 体内纳米TiO_2的清除17-18
- 4. 纳米氧化钛颗粒的体内外生物毒性研究18-25
- 4.1 纳米TiO_2的呼吸系统毒性18-19
- 4.2 纳米TiO_2的消化系统毒性19-20
- 4.3 纳米TiO_2的泌尿系统毒性20-21
- 4.4 纳米TiO_2的免疫系统毒性21-22
- 4.5 纳米TiO_2的神经系统毒性22
- 4.6 纳米TiO_2的生殖系统毒性22-25
- 5. 纳米氧化钛颗粒生物毒性的分子机制研究25-26
- 6. 纳米氧化钛颗粒毒理学的研究展望26-27
- 7. 本论文立题依据27-28
- 7.1 研究思路27-28
- 7.2 研究内容28
- 7.3 本论文创新点28
- 参考文献28-43
- 第二部分 纳米氧化钛暴露引起小鼠心脏炎症反应及其分子机制43-61
- 1. 材料与方法44-46
- 1.1 化学物制备和表征44
- 1.2 实验动物和处理44-45
- 1.3 小鼠体重和心脏系数45
- 1.4 心脏组织病理学评估45
- 1.5 心脏组织蛋白免疫印迹(WB)检测45-46
- 1.6 心脏组织ATP酶活性分析46
- 1.7 ELISA检测心脏组织蛋白含量46
- 1.8 统计学分析46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46-48
- 2.1 小鼠体重和心脏系数46
- 2.2 病理学评估46-47
- 2.3 炎症因子表达47
- 2.4 ATPase活性47
- 2.5 CAMK2β、NCX-1、α1-AR和 β1-AR表达47
- 2.6 t/p-PKCε 和t/p-ERK1/2表达47-48
- 3. 讨论48-51
- 4. 总结51-55
- 参考文献55-61
- 第三部分 纳米氧化钛暴露引起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分子机制61-75
- 1. 材料与方法62-63
- 1.1 化学物制备和表征62
- 1.2 实验动物和处理62
- 1.3 肺炎症反应检测62
- 1.4 肺和冠状动脉组织病理学评估62-63
- 1.5 相关生化指标检测63
- 1.6 统计学分析63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63-64
- 2.1 肺炎症反应63
- 2.2 AS病变63
- 2.3 血清脂质和胆固醇参数变化63-64
- 2.4 血清AS参数变化64
- 3. 讨论64-66
- 4. 结论66-69
- 参考文献69-75
- 结论与展望75-76
- 结论75
- 展望75-76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76-78
- 课题资助情况78-79
- 致谢79-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桂珠;徐水凌;黄佳;;纳米氧化钛纺织材料抗菌性能的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刘继进,陈宗璋,何莉萍;纳米氧化钛的制备、表征及应用研究[J];功能材料;2002年06期
3 郑珊,张青红,高濂,郭景坤;纳米氧化钛光催化降解苯酚活性研究[J];贵金属;2003年04期
4 马廷方;沈纲;;纳米氧化钛分散液除甲醛效果的应用研究[J];丝绸;2006年08期
5 陈海珍;纳米氧化钛-乙二醇溶胶溶液的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4年04期
6 孙家跃,肖昂,夏志国,杜海燕;均相沉淀-发泡法制备纳米氧化钛及其表征分析[J];化学世界;2005年08期
7 李国辉,李春忠,吕志敏;纳米氧化钛颗粒表面处理及表征[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8 钱红梅;李燕;洪刚;郝成伟;;纳米氧化钛粉体的制备及光催化应用的研究[J];轻金属;2008年01期
9 李汶军,施尔畏,仲维卓;水热盐溶液水解法制备纳米氧化钛粉体[J];科学通报;1998年08期
10 陈海珍,沈红娟;添加纳米氧化钛的聚酯纤维性能研究[J];纺织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蔡兴旺;陈惠清;;纳米氧化钛对珍珠番茄保鲜的试验[A];纳微粉体制备与应用进展——2002年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王斌;于建;郭朝霞;;聚乙二醇接枝改性纳米氧化钛[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肖文敏;周家宏;顾晓天;宋开玺;吴晓红;冯玉英;;新型掺杂纳米氧化钛的制备和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4 蔡兴旺;方白玉;;纳米氧化钛复合材料抑菌试验与分析[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5 任翔;顾锋;邵玮;李春忠;;纳米氧化钛异质阵列电极薄膜的水热合成及性能[A];颗粒学最新进展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闫鸿浩;王胜杰;吴林松;李晓杰;王小红;;氧气含量比变化对气相爆轰合成纳米氧化钛影响的研究[A];中国爆破新技术Ⅲ[C];2012年
7 胡红杰;刘宣勇;丁传贤;;硅掺杂对纳米氧化钛涂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A];2009年上海市医用生物材料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熊丙奇;纳米氧化钛抗紫外纤维问世[N];中国化工报;2004年
2 阿杜;吸收废气环保砖:新技术成就未来[N];中国冶金报;2004年
3 刘宏;日本公司开发出新型光催化剂[N];中国石化报;2002年
4 唐平;可吸收废气的环保砖[N];广东建设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伟伟;纳米氧化钛的制备、改性及光阴极保护性能[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高强;云母负载纳米氧化钛薄膜组成、微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余晓红;低剂量纳米氧化钛长期暴露导致小鼠心血管毒性及其分子机制[D];苏州大学;2016年
2 周光红;高效光催化剂纳米氧化钛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3 陈际洋;纳米氧化钛的爆轰法制备及其性能表征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4 桑学子;纳米氧化钛诱导小鼠脾免疫功能损伤的分子机制[D];苏州大学;2014年
5 杨帆;纳米氧化钛在菠菜光化学反应与氮代谢中的若干作用机制[D];苏州大学;2007年
6 黄绵峰;负载、掺杂纳米氧化钛光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光催化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7 郑冰;脉冲激光制备纳米氧化钛薄膜及其光电性能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8 王小军;高压处理掺杂纳米氧化钛微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9 刘仙玲;紫外老化下红着色剂及纳米TiO_2对赝复硅橡胶色彩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6998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699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