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生物传感器检测类胰蛋白酶在过敏性休克死亡豚鼠体内含量变化
发布时间:2017-10-21 09:40
本文关键词:SPR生物传感器检测类胰蛋白酶在过敏性休克死亡豚鼠体内含量变化
更多相关文章: 类胰蛋白酶 过敏性休克 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 法医病理学
【摘要】:研究背景 过敏性休克是外界某些抗原性物质进入已致敏的机体后,通过免疫机制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一种强烈的多脏器累及症群,严重者迅速进入休克状态,如不及时抢救,,常可在5—10min内死亡。由于其常规尸体检验无特异性病理改变,一直给法医学鉴定造成很大困扰。机体初次接触变应原时产生特异性IgE,IgE吸附于肥大细胞表面,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机体再次接触变应原时,变应原即与肥大细胞表面IgE结合,引起肥大细胞活化并释放生物活性介质,这是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关键环节,过敏介质包括组胺,激肽原酶,LTs,PAF等,但是这些活性介质半衰期只有几秒到几分钟,且在死后极其不稳定。类胰蛋白酶是肥大细胞脱颗粒时释放的一种特异性蛋白,其半衰期长,大于1h,死后稳定。我国正常人血清类胰蛋白酶的含量平均值为2.24ng/mL,其中大多数人血清检测不到类胰蛋白酶,有研究表明:不同国家人血清类胰蛋白酶浓度略有差异,一般认为正常人血清类胰蛋白酶的浓度不超过5ng/mL,而过敏性休克死者血清类胰蛋白酶含量可以达到正常人的几十倍。国内外已有学者应用放射免疫法、免疫组化法、ELISA等方法检测尸体血中类胰蛋白酶的含量来诊断过敏性休克。 目的 应用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检测过敏性休克死亡豚鼠血清类胰蛋白酶,试图为过敏性休克死亡提供客观诊断依据。分析两种不同SPR分析方法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选择健康豚鼠作为动物模型。首先,将16只健康豚鼠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再分为死亡即时组和冷冻3d组。以人混合血清诱发动物过敏性休克致死。分别于实验组死亡即时组豚鼠死后3h、5h、10h、20h取血,采用分子自组装方法将抗类胰白酶单克隆抗体(Anti-TPSAB1)固定在SPR生物传感器芯片表面,检测豚鼠血清中类胰蛋白酶。采用通入方式和滴定方式两种不同的方法检测实验组死亡即时组豚鼠血清类胰蛋白酶。 结果 实验组豚鼠血清类胰蛋白酶的SPR响应值比对照组显著升高,冷冻3d组豚鼠血清类胰蛋白酶的SPR响应值与死亡即时组豚鼠血清类胰蛋白酶的SPR响应值无明显差别,说明在冷冻3d的条件下对豚鼠血清类胰蛋白酶的表达无明显影响。实验组死亡即时组豚鼠死后3h、5h、10h、20h血清类胰蛋白酶无明显变化,说明死亡3h、5h、10h、20h左右不影响豚鼠血清类胰蛋白酶表达。分别以通入方式和滴定方式检测实验组死亡即时组豚鼠血清类胰蛋白酶,实验结果无明显差异,说明两种方法均可以用来检测血清类胰蛋白酶。 结论 基于SPR生物传感器在动物血清类胰蛋白酶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可作为诊断过敏性休克死亡的一项依据。
【关键词】:类胰蛋白酶 过敏性休克 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 法医病理学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19
【目录】: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5-7
- 中文摘要7-10
- ABSTRACT10-14
- 前言14-18
- 1 材料与方法18-22
- 2 对比两种不同的 SPR 检测方法对实验结果的影响22-24
- 3 结果24-32
- 4 讨论32-36
- 全文总结36-37
- 参考文献37-41
- 文献综述41-54
- 参考文献47-54
- 致谢54-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燕红玲;何韶衡;;类胰蛋白酶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年08期
本文编号:10726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107267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