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垂直起跳能力评价:运动力学指标的有效性
本文关键词:膝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垂直起跳能力评价:运动力学指标的有效性
更多相关文章: 前交叉韧带 加速度 运动医学 组织工程 组织构建 前交叉韧带重建 垂直起跳 加速度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摘要】:背景:垂直弹跳能力的评价通常只限于高度测量。包括运动力学因素在内的测量参数可能会为患者的垂直起跳能力提供一个较好的评估。目的:明确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单腿垂直起跳能力的缺损,并阐明最大弹跳高度和跳跃时的最大功率、最大力量以及最大速度之间的关系。方法:25名健康受试者(男10例,女15例)和25例前交叉韧带术后患者(男10例,女15例)参加了这项研究。通过测量所有受试者单腿垂直起跳时的弹跳高度、功率、力量和速度来评估单腿垂直起跳能力。结果与结论:1健康受试者单腿垂直起跳时的最大高度只和最大力量有显著的关联(P0.05);2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的重建侧和非重建侧单腿垂直跳跃时的最大高度和最大功率、最大力量以及最大速度之间都有显著的关联(P0.05);3结果提示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单腿垂直起跳能力的康复训练中采用膝伸展战略的重要性;用最大功率来评价前交叉韧带术后患者的垂直起跳能力可能比最大垂直起跳高度更有效。
【作者单位】: 泰山医学院运动医学研究所;日本广岛大学医齿药保健学研究院;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47214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81301601)~~
【分类号】:R873
【正文快照】: 0引言Introduction 在运动人群中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发病率很高。在相同的体育运动中,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女青少年比男青少年要多。在美国,估计每年有38 000名女性运动员前交叉韧带损伤[1]。前交叉韧带损伤后患者常有膝关节的不稳定,膝关节不稳定的复发常导致膝关节炎的早期发展[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步方,卫小春;前交叉韧带重建失败后的翻修[J];实用骨科杂志;2004年03期
2 朱亮亮;赵建宁;;前交叉韧带重建技术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年09期
3 徐长明;杨乐;胡传亮;胡玉华;;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的感染[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年05期
4 孙康,徐强,王立德,汤欣,张羽飞;早期与晚期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疗效比较[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年03期
5 吴昊;Stéphane Plaweski;Philippe Merloz;;计算机辅助前交叉韧带重建系统改善重建效果的作用(英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26期
6 胡明迹;张培;沈泽光;汤黎明;冷震;;前交叉韧带重建后韧带力学转归的研究[J];淮海医药;2010年06期
7 秦宏敏,包聚良,Rudolf Schabus;等距和非等距前交叉韧带重建的对比实验[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年03期
8 徐卿荣,朱振安;前交叉韧带重建位置需个体化[J];上海医学;2004年02期
9 李明义;林志峰;张志谦;林俊杰;;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膝关节康复单元及游戏软件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年04期
10 李会芳;崔鲁霞;樊会云;梁二芳;;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后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云蛟;张帆;姜涛;王景靓;王守云;;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89例治疗体会[A];第十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暨中西医结合手法治疗骨伤科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8年
2 梁军波;周晓波;;保留残端的前交叉韧带重建[A];2012年浙江省骨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姚杰;樊瑜波;;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隧道对关节应力环境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4 周维锋;徐建杰;童松林;许凌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腱骨愈合的生物力学研究[A];2013中国工程院科技论坛暨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张妍;掌孝荣;;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配合[A];创建患者安全文化——中华护理学会第15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中册)[C];2011年
6 周谋望;葛杰;;膝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术后康复[A];2002年第9届全国运动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7 李建华;印钰;;利用膑腱中1/3作移植物行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及康复[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8 万霞;;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围术期的护理配合[A];河南省第十次手术室护理学术会议暨围手术期安全护理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08年
9 徐进;;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后康复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第11届全国骨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10 周谋望;葛杰;;膝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术后康复[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竞青;骨桥蛋白和地塞米松对前交叉韧带重建的干预作用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冠奇;CT图像后处理重建膝关节三维模型:3D-CT评估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的骨道差异[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2 杨军军;MSCs联合PRP对兔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腱骨愈合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3 高凤辉;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延续性护理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6年
4 冯延松;保留与不保留残端的前交叉韧带重建对术后疗效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6年
5 刘佰川;保留残迹前交叉韧带重建的实验研究[D];泰山医学院;2008年
6 黄吉利;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8年
7 王庆;单隧道双束和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D];广州医学院;2010年
8 陈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解剖运动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9 邬晓勇;交叉韧带重建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促进腱—骨愈合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10 解国辉;前交叉韧带重建时的初始张力[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371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1237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