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
本文关键词: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 出处:《法医学杂志》2016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观察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的表达,探讨其在脑水肿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参照Marmarou的打击负荷伤模型,建立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动物模型。用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用伊文思蓝(Evans blue,EB)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AQP4的表达。结果打击后3 h脑组织含水量增加,24 h达到高峰。脑组织EB含量伤后明显增加,12 h达到高峰。AQP4于打击后3 h表达明显增强,24 h达到高峰,AQP4阳性表达的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结论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增加及AQP4表达的增强促进脑水肿的发生,AQP4在胶质细胞的表达变化可用于辅助诊断弥漫性脑损伤。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xpression of aquaporin 4 aquaporin 4 (AQP4) after diffuse brain injury in rats. Methods the animal model of diffuse brain injury in rats wa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attack load injury model of Marmarou. The water content of brain tissue was measured by dry and wet weight method. The permeability of blood-brain barrier was detected by Evans blueblue EBB and the expression of AQP4 was observ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Results the water content of brain tissue increased 3 hours after blow. The brain EB conten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12 h after injury and reached the peak. AQP4 express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3 h after shock and reached the peak at 24 h. Conclusion the increase of blood-brain barrier permeability and the increase of AQP4 expression promote the occurrence of brain edema after diffuse brain injury in rats. The changes of AQP4 expression in glial cells can be used to assist in the diagnosis of diffuse brain injury.
【作者单位】: 福建警察学院刑事科学技术系;福建医科大学病理学系;
【基金】: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资助项目(JA13339)
【分类号】:D919
【正文快照】: 弥漫性脑损伤(diffuse brain injury,DBI)是指头颅在加减速运动过程中形成的创伤性脑损伤,大体下不易发现,但往往会导致患者昏迷甚至死亡,由于DBI缺乏确切的损伤部位,常规HE染色有时无法作出诊断,如何鉴定DBI是法医病理学工作者面临的一大难题。DBI除了有弥漫性轴索损伤外,还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申洪,陆药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定量方法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1993年04期
2 惠国桢,吴思荣;弥漫性脑损伤的研究与治疗[J];中华创伤杂志;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永胜;方经宏;朱光宇;;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水肿的手术治疗探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李小卫,丁彦青,蔡俊杰;唾液酸化的路易斯寡糖-X抗原检测在大肠癌原发灶及转移灶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3 胡振富,罗力生;病理性瘢痕中c-myc原癌基因的表达[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4 鲁峰,高建华,黎小间;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Fas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分析[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涂晓文,刘映峰,李志j,吴宏超,陆青,唐朝枢;尾加压素Ⅱ在冠状动脉中的表达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6 白晓燕;申洪;;肺癌及其转移癌甲状腺转录因子-1mRNA表达的定量测试及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7 贾建军;王自能;刘革修;王志新;;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凋亡及其Fas、FasL表达意义[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10期
8 李玉梅;齐文娟;申洪;;Tiam1蛋白在肺癌组织中表达的定量分析及临床意义[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10期
9 周展眉;杨芳;曹维;;Schiff改良热配方与常见3种配方用于肾脏病理染色的效果比较[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10 刘芸;陈士岭;邢福祺;;钙粘附蛋白在子宫内膜的表达及其与不孕的关系[J];福州总医院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楗荧;希佩尔林道(VHL)基因在人妊娠输卵管及子宫内膜恶变组织中表达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孙雪莲;黄芪苷对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金海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4 杨磊;IGF-I和HSV-tk联合基因转移优化创面愈合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5 牛英才;地黄饮子对老年性痴呆模型大鼠行为学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6 陈静;神经肽P物质,影响皮肤创伤修复的双刃剑[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7 杨华彬;TNF-α与儿童过敏性紫癜肾炎的临床病理相关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8 贾建军;人正常子宫内膜与子宫内膜癌树突状细胞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9 傅蓉;细胞重叠与融合性图像的分离与分割技术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10 楼湘莹;米非司酮对人早孕胎盘绒毛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革;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生物力学机理[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2年03期
2 陈革,高立达,毛伯镛,何能前,尚莉,王升志,惠国桢;头颅半约束非撞击性旋转暴力致弥漫性轴索损伤模型的研制[J];中华创伤杂志;2001年09期
3 吴思荣,惠国桢,印其章;急性弥漫性脑肿胀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1998年04期
4 吴思荣,惠国桢,李向东,王之敏,胡锦,印其章;刺激延髓对脑血流量及颅内压的影响以及地塞米松的治疗作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晃雄;急性弥漫性脑损伤的临床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梁广榆;高亚飞;谢勇;高明强;袁建宏;;弥漫性脑损伤在基层医院的早期救治[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6年03期
3 宋明,单宏宽,谢京诚,刘彬;弥漫性脑损伤的分型诊治[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4 费舟,章翔,李树合,刘先珍,梁景文,李智勇;弥漫性脑损伤合并二次脑损伤脑组织谷氨酸及环核甘酸的改变[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09期
5 刘先珍,章翔,费舟,刘恩渝,李志刚,张永琴,梁景文;二次脑损伤对弥漫性脑损伤后神经元损伤影响的实验观察[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23期
6 刘薇,王江飞,王运杰;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血浆中一氧化氮及内皮素含量的变化[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1年05期
7 方伟,杨红;弥漫性脑损伤38例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8 王义保,李光宇;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脑组织内一氧化氮的时程变化[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1年02期
9 王江飞,欧绍武,刘薇,王运杰;血浆中一氧化氮及内皮素含量与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关系的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10 吴景文,章翔,费舟,徐延斌,赵德才,王宏伟,曲超法,王旭,李健,吕作宏,杨庆锁,钱春生;弥漫性脑损伤的诊断与救治[J];中华创伤杂志;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张东明;宋占华;秦玉臻;张伟;隋廷林;司坤;;弥漫性脑损伤的治疗[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吕中华;杨炳森;陈江;刘新林;刘新兵;;118例弥漫性脑损伤的早期救治[A];2007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王,
本文编号:13785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1378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