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及影响因素
本文关键词: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及影响因素 出处:《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6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摘要】:目的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检出颅内动脉瘤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VCTDSA及3D-DSA资料,观测颅内动脉瘤的数量、位置、大小、颅内血管情况及减影后颅底骨质去除效果,计算VCT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及阳性预测值,分析影响VCTDSA颅内动脉瘤诊断的相关因素。结果 204例SAH患者中3D-DSA共检出178例246个颅内动脉瘤,VCTDSA共检出180例248个颅内动脉瘤,其中多发动脉瘤51例119个。以3D-DSA为金标准,VCTDSA因血管痉挛及载瘤动脉解剖变异漏诊2个动脉瘤,因头部运动、血管痉挛及部分容积效应误诊4个动脉瘤。VCT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9.17%(244/246)、84.62%(22/26)、98.39%(244/248)、91.67%(22/24)。VCTDSA对最大径≤3mm的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6.72%(59/61);对3 mm的颅内动脉瘤敏感度为100%(187/187)。结论VCT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能与3D-DSA相似;动脉瘤的大小、血管痉挛、载瘤动脉解剖变异及检查时的头部运动是影响VCTDSA诊断颅内动脉效能的主要因素。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olume CT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VCTDSA)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detec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204 cases of 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patients, VCTDSA and 3D-DSA data, the number of observations, intracranial aneurysm location, size, and reduction of intracranial vascular removal after skull base the calculation and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ith VCTDSA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negative and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VCTDSA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Results 204 cases of SAH patients in 3D-DSA were detected in 178 cases with 246 intracranial aneurysms, VCTDSA were detected in 180 patients with 248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cluding multiple aneurysms 119. 51 cases with 3D-DSA as the gold standard, VCTDSA because of vasospasm and parent artery anatomy variation missed 2 aneurysms, because of head movement, vasospasm and partial volume effects of misdiagnosis of 4 aneurysms.VCTDSA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were 99.17% (244/246), 84.62% (22/26), 98.39% (244/248), 91.67% (22/24)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on the maximum diameter less than or equal to 3mm the sensitivity of.VCTDSA was 96.72% (59/61); intracranial aneurysm of 3 mm the sensitivity was 100% (187/187). Conclusion 3D-DSA and VCTDSA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aneurysm size, vascular spasm, aneurysms and anatomical variation examination of the head movement is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VCTDSA in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artery.
【作者单位】: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
【基金】:重庆市卫计委医学科研项目(2013-2-017)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国卫办医函[2013]544号)
【分类号】:R743;R816.1
【正文快照】: 例248个颅内动脉瘤,其中多发动脉瘤51例119个。以3D-DSA为金标准,VCTDSA因血管痉挛及载瘤动脉解剖变异漏诊2个动脉瘤,因头部运动、血管痉挛及部分容积效应误诊4个动脉瘤。VCT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9.17%(244/246)、84.62%(22/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宜波,李卫,王东起;颅内动脉瘤四例误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1年05期
2 窦朝秀,周玉萍,林世蓉;颅内动脉瘤病人术后观察与护理[J];四川医学;2001年04期
3 毛伯镛;提高颅内动脉瘤的诊治水平是改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现状的有效途径[J];四川医学;2001年07期
4 张国荣,贾广志,尹华;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魏翔泰,张立杰,王成林;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2年03期
6 姜士炜;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J];医师进修杂志;2003年06期
7 姜士炜,杨奎;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J];放射学实践;2003年05期
8 梁新强,黄航,蒋广元,宋星志,张征军,廖毅超,覃颜;颅内动脉瘤误诊7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年07期
9 姚维成,韩昆;创伤性颅内动脉瘤[J];青岛医药卫生;2003年06期
10 宋利群;王丹玲;曲红;;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体会[J];沈阳部队医药;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伟军;王义荣;朱先理;方兵;杨树旭;牛焕江;李新伟;;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A];2009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孙伟军;王义荣;朱先理;方兵;臧国尧;杨树旭;牛焕江;李新伟;;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A];2006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李春华;;旋转DSA技术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4 封灏;赵瑞;方兴根;黄清海;许奕;洪波;赵文元;李子付;刘建民;;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的研究[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林成海;白玉明;邵斌;赵立卫;李阔;;256层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孔玉华;刘志忠;康熙雄;;颅内动脉瘤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芯片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第四届全国临床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合学术研讨会暨医学生化分会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11年
7 王中;房正华;周鹏;卞杰勇;周岱;张世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表达[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钟鸣;谭显西;赵兵;;对高分级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思考[A];2009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杨绮帆;钱锁开;涂杳然;张珑;祝胜;邓磊;温建峰;胡尚伟;熊鹏举;;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并发症原因分析及防治[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贾峥;;一例重症高分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护理[A];全国外科、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梁兆松;人脑中的定时炸弹——颅内动脉瘤[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2 吴中学 刘爱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决策[N];健康报;2007年
3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 杨鹏飞;颅内动脉瘤治疗思路要变?[N];健康报;2009年
4 朱凤霞;山铝医院成功治疗颅内动脉瘤[N];淄博日报;2011年
5 印红霞;颅内动脉瘤须及时治疗[N];家庭医生报;2007年
6 袁波 龙先瑜;颅内动脉瘤 凶险的“地雷”[N];大众卫生报;2004年
7 记者 胡德荣 通讯员 邱志涛;血管重建术治颅内动脉瘤效果显著[N];健康报;2011年
8 刘建民 张永巍 (上海长海医院临床神经医学中心主任、神经外科主任 刘建民);颅内动脉瘤[N];文汇报;2009年
9 冯琳;陈志;联合手术治愈巨型颅内动脉瘤[N];中国医药报;2005年
10 匡远深;专用支架栓塞颅内动脉瘤[N];中国医药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宇翔;颅内动脉瘤形成的相关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蒲朝霞;主动脉内径和弹性改变与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沙龙金;炎症相关基因多态性与168例颅内动脉瘤易感性的关联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4 伍刚;血管平滑肌雌激素受体表达与颅内动脉瘤相关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5 陈文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价的比较影像学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6 葛明旭;颅内动脉瘤致病基因筛查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朱文焕;颅内动脉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发病机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8 万子昂;基于患者特征的颅内动脉瘤破裂相关危险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9 虞军;全外显子组测序探寻颅内动脉瘤家系致病基因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10 辛涛;数字减影三维重建在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晓辉;三维DSA在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2 苟礼云;三维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1年
3 余念祖;组织蛋白酶B在颅内动脉瘤瘤壁的表达及其对瘤壁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9年
4 陶莹;颅内动脉瘤患者相关因素对开颅手术预后的影响及颅内动脉瘤危险因素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5 许瑞雪;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D];大连医科大学;2005年
6 谭延召;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D];郑州大学;2009年
7 李锋;青年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
8 宗登伟;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应用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9 王毅;血管生成素及其受体在颅内动脉瘤的表达和临床意义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10 王奇;颅内动脉瘤患者死亡原因分析[D];遵义医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13896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1389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