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感神经调控血小板生成及其对辐照小鼠血小板减少的促恢复作用
本文关键词: 巨核细胞 迁移 血小板前体 交感神经兴奋 血小板生成 出处:《第三军医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核能在军事、医疗、能源、食品加工、育种等邻域的广泛应用,机体受到射线照射而引发的各种放射性损伤也在逐渐增加。已知骨髓对电离辐射非常敏感,因此,骨髓受到射线照射后,极易引起放射性损伤。研究发现,当机体受到电离辐射后,会引起骨髓多系造血功能障碍,其中由巨核系造血功能障碍引起的血小板水平数量减少可以导致机体出现以出血、感染、代谢紊乱为代表的多种症状,甚至可出现死亡。因此,深入认识血小板生成的调控机制,并寻找有效促进辐射损伤后血小板水平恢复的手段,是辐射损伤救治的关键环节。研究表明,机体受照后,射线可直接作用于生物大分子,造成DNA链断裂,蛋白失活,或者细胞膜结构或通透性改变,造成细胞损伤;电离辐射还可通过作用于水分子产生辐射分解产物,后者会再次作用于生物大分子,从而加重细胞损伤。此外,我室早期研究辐射损伤时,程天民院士等曾观察到一种“巨核细胞被噬”(megakaryocytophagia)的现象,该现象提示骨髓巨核细胞又可以被中性粒细胞吞噬。因此,机体受到放射损伤后骨髓巨核细胞(megakaryocyte,MK)和外周血血小板数量降低尤为显著。针对该现状,人们不断寻找能够促进血小板生成的药物,结果发现以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为代表的促血小板生成因子可通过作用于巨核细胞生成的多个阶段,诱导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增殖、分化形成成熟MKs并释放出血小板,从而有效促进放射损伤后血小板水平恢复。遗憾的是,TPO体内应用并不能缩短血小板处于低谷期的时间,并可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性抗体,从而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而IL-11又是FDA批准使用的唯一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因此,寻找新的、更多的促进放射损伤后血小板水平恢复的手段显得尤为必要。在研究电离辐射引起血小板数量减少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各种内外界因素作用于机体后,会引起机体内包括交感—肾上腺髓质(sympathetic-adrenal medulla system,SAS)轴在内的多个内环境稳态轴做出综合性适应反应,其中SAS轴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和肾上腺素(epinephrine,EPI)等儿茶酚胺类物质可通过与不种组织和细胞上相应的受体结合,从而而发挥不同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骨髓有丰富的交感神经支配,交感神经兴奋后,sas轴释放的ne和epi在造血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前期研究结果证实,ne和epi不仅能够促进cd34+细胞增殖,调控造血干/祖细胞的迁移;ne和epi还可通过对hscs的子代细胞产生一系列影响,如sas释放的ne或epi可通过与不同的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从而调控淋巴细胞生成和红细胞生成,并参与血小板活化等过程。但是,交感神经支配是否参与了血小板生成的调控,目前还未见相关报道。因此,深入研究交感神经兴奋在血小板生成和活化过程中的作用,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解读交感神经的功能,揭示血小板生成的调控机制,而且可以为放射损伤后血小板水平恢复的救治提供新思路。长期以来,本室紧紧围绕放射损伤引起血小板数量减少的发生原因,致力于血小板生成调控机制研究和相关基因工程药物研发。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小鼠在应激状态下外周血血小板处于高水平。因此,我们首先通过复制噪音和超负荷运动应激模型,观察连续应激刺激后小鼠外周血血小板水平变化,分析连续应激刺激是否能够促进血小板生成。在此基础上,采用肾上腺素受体阻断,β羟基转移酶缺陷(dbh-/-)小鼠以及血小板生成素tpo受体缺陷(c57bl/6j-mplhlb219/j)小鼠等手段,证实交感神经兴奋是促进体内血小板生成的重要因素;体外采用多种分析方法,检测ne和epi对cd34+细胞增殖和分化、巨核细胞定向分化、增殖、粘附和迁移、血小板前体形成、以及血小板释放和活化等多个血小板生成阶段的影响,分析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血小板生成和活化的具体机制;最后,复制放射损伤小鼠模型,探讨交感神经兴奋对放射损伤小鼠的血小板水平促恢复作用。通过上述研究,取得的结果与结论如下:1、复制了噪音和超负荷运动应激模型,发现c57bl/6小鼠受到连续应激刺激后血小板水平逐渐升高,提示连续应激刺激能够升高机体外周血血小板水平;进一步通过综合分析脾脏切除小鼠、多巴胺β-羟化酶缺陷(dopamineβ-hydrolylasedeficient,dbh-/-)小鼠以及c57bl/6j-mplhlb219/j小鼠连续应激后血小板数量变化,证实交感神经兴奋具有促进血小板生成的作用。2、在巨核细胞生成早期阶段,流式检测结果表明,ne和epi虽然具有促进cd34+细胞增殖的作用,但不能促进cd34+细胞向巨核细胞分化,也不能促进巨核细胞增殖。3、荧光酶标仪和transwell检测结果提示,ne和epi能够以剂量依赖方式促进巨核细胞粘附和迁移;α受体阻断后,ne和epi诱导粘附和迁移的细胞数目显著减少,表明ne和epi通过α受体促进巨核细胞粘附和迁移;4、westernblot分析发现,ne和epi处理可增强erk1/2磷酸化蛋白的表达,但α及α2受体阻断后,erk1/2的磷酸化蛋白表达显著减弱,提示ne和epi具有通过α2受体激活ERK1/2通路的能力;进一步阻断α2受体和ERK1/2信号通路后,发现NE和EPI诱导粘附和迁移的巨核细胞数目显著减少,证实NE和EPI能够促进巨核细胞粘附和迁移。5、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NE和EPI能够以剂量依赖方式促进晚期巨核细胞形成血小板前体,提示NE和EPI具有促进巨核细胞终末分化的作用。6、NE和EPI能够上调晚期巨核细胞RhoA磷酸化蛋白的表达;RhoA GTP酶活性抑制后,NE和EPI诱导血小板前体形成的伪足延长,形成典型的“串珠样”结构,提示NE和EPI的促血小板前体形成作用与RhoA GTP酶的活性相关。7、α2受体和ERK1/2通路阻断可抑制NE和EPI诱导的RhoA磷酸化蛋白表达,并导致血小板前体的形成数目显著减少,提示NE和EPI通过α2受体,激活ERK1/2-RhoA通路,是NE和EPI促进血小板前体形成的具体机制。8、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NE和EPI能够促进晚期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进一步证实NE和EPI主要作用于巨核细胞终末分化阶段而促进血小板生成。9、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仪结果综合提示,NE和EPI与α2受体结合,激活ERK1/2通路,可能是NE和EPI促进血小板活化的具体机制。10、体内研究结果提示,NE和EPI腹腔注射具有促进巨核细胞向血管龛迁移,从而升高C57BL/6小鼠外周血血小板水平的作用,表明NE和EPI体内能够促进血小板生成。11、成功复制重度放射损伤小鼠血小板减少症动物模型(6.0 Gyγ射线全身一次性照射)。外周血血小板数量动态监测结果显示,NE和EPI体内应用可显著升高受照小鼠外周血血小板水平;表明交感神经兴奋具有促进放射损伤小鼠血小板水平恢复的作用。12、复制了重度急性辐射损伤后骨髓移植动物模型(10.0 Gyγ射线照射后接受骨髓移植),在在血小板水平处于最低值时给予交感神经刺激可以显著加快血小板水平恢复速度,减轻出血倾向,进一步证实交感神经刺激具有促进放射损伤小鼠血小板水平恢复的作用。总之,通过本实验我们首先发现了交感神经兴奋具有促进血小板生成的作用,并初步探讨了该作用对放射损伤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救治意义。该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对交感神经功能的认识,填补了交感神经在血小板生成调控研究领域的空白,同时也为临床放射损伤的救治提供了新的线索。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 as nuclear energ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military , medical , energy , food processing , breeding , etc . , various radioactive damage caused by radiation exposure has been increasing . Bone marrow is known to be very sensitive to ionizing radiation . In this study ,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effect of sympathetic nerve stimulation on the platelet count . In this study , it is shown that NE and epi can not only promote cd34 + cell proliferation and regulate the migration of hematopoietic stem / progenitor cells . The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 1 . The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 1 . The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 1 . The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 1 . The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 1 . The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 1 . The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 1 . The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 1 . The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 1 . It is suggested that NE and epi can promote the adhesion and migration of eukaryotic cells .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NE and EPI can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thrombocyte precursors by NE and EPI . It is suggested that NE and EPI can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platelet precursors . The results of dynamic monitoring of platelet count in peripheral blood indicate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NE and EPI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blood platelet level of irradiated mice . It is shown that sympathetic nerve stimulation has the effect of promoting the recovery of platelets in irradiated mice . In conclusion , we have found that sympathetic nerve stimulation has the effect of promoting the recovery of platelets in radiation injury mice . In conclusion , we have found that sympathetic nerve stimulation has the effect of promoting the recovery of platelet in radiation injury mice .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81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永强;;第2代促血小板生成剂临床研究现状[J];内科理论与实践;2008年02期
2 薛永权;;伴有异常血小板生成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3号染色体异常[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83年03期
3 任永生,柳晓兰,张卿西;γ线全身照射对小鼠血小板生成的影响[J];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1989年03期
4 曾淑燕;;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病人的血小板生成、清除和分布[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2年02期
5 阎昭,蒋惠留,张媛,张媛;白介素-11对血小板生成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1年03期
6 王志清;;促血小板生成制剂治疗慢性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展概况[J];实用医学杂志;2010年03期
7 马静瑶;吴润晖;;应用促血小板生成剂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2年06期
8 涂强,张卿西;血小板生成刺激因子对巨核血小板系统体外生成的影响[J];生理学报;1990年04期
9 康建民;;血小板减少常见的原因[J];健康向导;2009年05期
10 欧瑞明,钟雪云,陈运贤;血小板生成因子的研究进展[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赵永强;;促血小板生成剂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2011年浙江省血液病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成立5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1年
2 郭希超;;IPF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诊断的应用[A];2009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任春云;郭希超;;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PF)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应用[A];2012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王军志;;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的质量研究[A];第四届中国新医药博士论坛论文集[C];1999年
5 郎永江;;新型促血小板生成因子Tmax的中试表达、纯化及生物学活性检测[A];第七届全国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第四届全国临床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合学术研讨会暨医学生化分会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芳;刘文励;;21世纪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詹领;促血小板生成因子—重组酪氨酰tRNA合成酶的研制[D];复旦大学;2014年
2 王刚;基于光敏保护策略TPO模拟肽的设计与合成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3 陈石磊;交感神经调控血小板生成及其对辐照小鼠血小板减少的促恢复作用[D];第三军医大学;2016年
4 刘楠;一种高效促进血小板生成的全新型融合蛋白SCF-TPO的分子设计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沈彤;重组人血小板生成因子注射液的Ⅰ期临床试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2 郎永江;促血小板生成因子Tmax的发酵、纯化及药效学、作用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3 邵波;新型促血小板生成融合蛋白体内分布与免疫原性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4 宗丹丹;LPS诱导血小板减少症与DIC关系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5 代燕平;地榆总皂苷促血小板生成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469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1446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