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肌肉收缩对缓解运动疲劳的实验分析
本文关键词: 主动肌肉收缩 运动疲劳 单收缩 强直收缩 出处:《科技通报》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研究主动肌肉收缩对缓解运动疲劳的作用,对人体的适当运动对缓解肌肉疲劳有一定的调节指导意义。传统的分析方法基于蛋白质的分析方法,通过对于人体中蛋白质的详细分析和测试,推理出人体主动肌肉收缩对缓解疲劳的机理分析,但只是结果定性分析,没有详细描述机体的肌肉收缩详细过程。方法:提出一种基于主动肌肉收缩特性的方法,通过实验测试了三种不同运动状态所造成的疲劳程度,等长训练,等张训练,等动训练下的训练特性与相应的主动肌肉收缩特性,并且调查分析了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于主动肌肉收缩下的运动疲劳缓解调节能力。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主动肌肉收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运动的疲劳感,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疲劳缓解调节达到预期效果的比例在逐渐降低,同时主动肌肉收缩的机理特性也在降低。结论:主动肌肉收缩对缓解运动疲劳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active muscle contraction on relieving exercise fatigue. Through the detailed analysis and test of protein in human body, the mechanism of active muscle contraction to relieve fatigue is inferred, but only qualitative analysis. Methods: a method based on active muscle contraction characteristics was proposed, and the fatigue degree caused by three different motion states was tested experimentally. The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rresponding active muscle contraction characteristics under isomotor training and isokinetic train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ctive muscle contraction could reduce the fatigue of exercise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age, the proportion of fatigue relief adjustment to achieve the desired results is gradually reduced. At the same time, the mechanism of active muscle contraction is also decreasing. Conclusion: active muscle contraction has a good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relieving exercise fatigue.
【作者单位】: 内蒙古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分类号】:R874
【正文快照】: 0引言肌肉是人体结构的基本组成,肌肉支撑着人体各种各样的运动和行为。主动肌肉收缩学说是早期对于肌肉的研究,早期有些研究者曾经提出,肌肉的收缩特性和过程是由于在人体中的蛋白质和分子本身伸长和缩短所造成的人体肌肉的收缩运动。在人体结构中,蛋白质分子产生缩短或是伸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福平;;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J];当代医学;2011年25期
2 陈敏;方序;;蛋白质芯片技术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科技通报;2012年05期
3 高峰;;业余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的预防研究[J];科技通报;2013年01期
4 范淑玉;;老年高血压病人脉压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年15期
5 罗西川;;脑心通对老年患者心脑血管病的干预治疗回顾性调查[J];世界中医药;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妍;陆小左;;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中医辨证养生系统的实现与应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2 陈浮;;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分析[J];当代医学;2012年30期
3 邓天真;;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J];当代医学;2013年11期
4 陈振伦;;体校训练中运动损伤原因及康复手段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年11期
5 李雪涛;魏京莲;;业余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的预防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年03期
6 黄丹;杨学武;;松滋市社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调查与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年27期
7 蒋宾;董能斌;曹莉梅;李海鹏;;急性脑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年04期
8 石红;;材料长度与点燃方式对氧指数检测波动过程分析[J];科技通报;2014年06期
9 黄荣;;老年人冬季运动心脑血管参数变化分析[J];科技通报;2014年06期
10 周妍妍;张书余;田颖;刘昊辰;况正中;;热浪对成年和老年小鼠sICAM-1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年1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宋辉;氯吡格雷及其杂质A和C的合成与晶型制备和非对映异构体的性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2 张秉玲;冷空气对心脑血管疾病影响机制的初步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3 王冬娇;池沼公鱼抗凝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4 金灿;丹参多种有效单体均匀设计—高通量筛选及其药效学研究[D];河北北方学院;2013年
5 韩利婷;论人性化设计在高血压心脑血管患者饮食用品设计中的应用[D];齐鲁工业大学;2014年
6 刘言香;菲牛蛭素对凝血酶诱导内皮细胞活性、vWF、PAI-1、t-PA分泌、mRNA表达及对血管新生作用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4年
7 孙明霞;SLC2A9基因多态性与男性原发性痛风患者认知功能相关性研究[D];青岛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惠;;运动腰损伤发生原因及手法治疗探讨[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2 王怀虎;魏玉琴;;篮球专选组学生膝关节运动损伤分析及预防[J];搏击(体育论坛);2010年05期
3 李阳春;;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预防多发性脑梗死再发96例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1年06期
4 邓家斌;;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损伤调查研究[J];大众科技;2009年11期
5 林建军;;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方法研究[J];中外医疗;2009年26期
6 詹晓燕;;高校体育教学中安全问题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0年20期
7 张力彤;王玫;;浅谈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损伤[J];科技信息;2011年10期
8 潘长玉;;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心血管疾病防治策略[J];临床荟萃;2006年16期
9 黄建辉;;浅谈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年15期
10 廖晓阳;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四川医学;2004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吉林省镇赉县中医院内科 李玉成;[N];医药经济报;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D.D.Thomas;J.C.Seidel;J.Gerhely;王沪祥;;分子运动和肌肉收缩的机制及其调节[J];滨州医学院学报;1984年02期
2 兰月;儿童与成人动、静态肌肉收缩时力的产生[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7年01期
3 王加真,,张军;钙与肌肉收缩[J];临沂医专学报;1996年04期
4 徐琦;程俊银;周慧;杨磊;;采用广义似然比检测的肌肉收缩起始时刻判断算法[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2年02期
5 胡锋,蔡勖;肌肉收缩中横桥间的协作行为(英文)[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04期
6 赵本堂;;肌肉收缩治头痛[J];世界博览;1994年05期
7 艾保全,王先菊,刘国涛,刘良钢;肌肉收缩的理论研究[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3年02期
8 孙鹏伟;王士敏;王琪;房杰;;人体手端点到点运动的优化轨迹生成与控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0年07期
9 晓波;愉悦身心 健康长寿[J];保健医苑;2002年05期
10 刘正辉;诠释“老态龙钟”[J];保健医苑;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赵敬国;李建文;;温度对蟾蜍腓肠肌收缩能力的影响[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2 李良标;;肌肉收缩动力指标测定方法[A];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C];198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压力为何会致腹痛腹泻?[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2 新讯;紧张导致腹痛的具体原因被发现[N];医药经济报;2008年
3 日纹;肌肉收缩“开关”蛋白结构被查明[N];医药经济报;2003年
4 石客;解开马奔弛之谜[N];北京科技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冬雪;肌肉收缩及其自发振动的理论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年
2 赵晓阳;肌肉收缩过程中ATP浓度的变化及鞭毛拍击理论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491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1449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