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特种医学论文 >

脑动脉狭窄与CyPA和KLF2的关系及320排CT脑灌注成像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2 17:30

  本文选题:脑动脉狭窄 切入点:CyPA 出处:《南方医科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第一部分脑动脉狭窄与CyPA和KLF2的关系研究背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形成是导致脑动脉狭窄的重要病理基础。除血管内皮损伤机制外,近年来导致AS形成的氧化应激学说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亲环素A(Cyclophilin A,CyPA)是近年来发现的重要的氧化应激诱导因子。在氧化应激刺激下,CyPA可由平滑肌细胞分泌至胞外,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促进炎性细胞浸润,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以及通过调节清道夫受体表达以促进血管壁低密度脂蛋白(LDL)摄取等途径参与AS 的形成。KrUppel 样转录因子 2(KrUppel-like factor 2,KLF2)属于锌指Kruppel样转录因子家族成员。近年来研究发现,KLF2具有抗炎症、保护内皮、抗凝血防止血栓形成及抗氧化应激机能,是一种重要的AS保护因子。KLF2可调控内皮细胞表达的促炎/抗炎因子,抑制脂肪细胞分化和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移,维持免疫细胞的静止和血液的抗凝状态,最终起到抗AS的作用。既往动物实验研究发现,随着AS病变进展,大鼠血管内皮CyPA的表达逐渐升高,KLF2的表达逐渐下降,提示升高的CyPA和下降的KLF2可能参与AS的发生与发展。但关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体内CyPA或KLF2水平的研究报道少见。目的本部分研究旨在探讨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CyPA和KLF2的关系。方法1.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88例。2.以颅内大动脉狭窄率50%或管腔闭塞认定为狭窄。根据狭窄程度机进行研究分组:颅内动脉单发狭窄组28例;颅内动脉多发狭窄组33例;对照组(颅内动脉无明显狭窄)27例。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血清CyPA和KLF2水平,其他指标包括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同型半胱氨酸及尿酸,由该院检验科完成。比较三组间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卒中史、吸烟史、卒中家族史及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和痛风病史)的差别,以及三组间各项指标的水平差异,分析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及其与CyPA和KLF2的关系。5.采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x±SD)描述,基本资料如性别、既往卒中史等的比较采用X2检验,年龄及实验指标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多重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颅内动脉多发狭窄组、颅内动脉单发狭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在既往卒中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和卒中家族史方面,多发狭窄组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39.4%vs 14.8%;39.4%vs 14.8%;18.2%vs 11.1%;21.3%vs 3.7%P,均0.05),即多发狭窄组患者合并既往卒中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及卒中家族史的机率较对照组患者高;在冠心病史和卒中家族史方面,多发狭窄组较单发狭窄组具有显著差异(18.2%vs 0.0%;21.3%vs 7.1%,P均0.05),即多发狭窄组患者合并冠心病史和卒中家族史的机率较单发狭窄组患者高。2.颅内动脉多发狭窄组、颅内动脉单发狭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及各项指标比较。多发狭窄组、单发狭窄组及对照组患者血清CyPA和KLF2水平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2.77±1.35 vs 1.37±0.61 vs 0.62±0.54;0.30±0.35 vs 0.82±0.26 vs 1.27±0.40,组间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多发狭窄组与单发狭窄组患者血清CyPA水平较对照组患者高,且多发狭窄组患者血清CyPA水平较单发狭窄组患者高;多发狭窄组与单发狭窄组患者血清KLF2水平均较对照组患者低,且多发狭窄组患者血清KLF2水平较单发狭窄组患者低。结论1.既往有卒中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和卒中家族史的患者可能更易合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冠心病史和卒中家族史可能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多发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2.血清CyPA水平升高和KLF2水平降低均可能参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形成与发展。第二部分脑动脉狭窄患者320排CT脑灌注成像研究研究背景脑动脉狭窄导致脑血流灌注下降是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a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发病的重要机制。脑灌注成像能直观地反映脑动脉狭窄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是评价脑组织有无缺血的最直接证据。320排CT脑灌注成像具有检查时间短、操作简便、费用低、创伤低、能同步实现血管成像等优势,对ICVD患者脑灌注成像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既往关于脑动脉狭窄后的脑灌注研究以梗死区脑灌注研究为主,关于未梗死区脑灌注研究报道少见。脑灌注状况除受动脉狭窄程度影响外,还可能受侧枝循环、脑血流自身储备能力及灌注压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临床工作中亦发现等程度脑动脉狭窄的不同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脑缺血表现,我们推测脑侧枝循环的丰富与否对脑灌注具有重要影响。既往关于侧枝循环对脑灌注影响的研究主要是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报道少见。目的本部分研究旨在探讨脑动脉狭窄患者的脑灌注变化以及定量研究不同程度脑侧枝循环对脑灌注的影响。方法1.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单侧大脑中动脉(MCA)起始处或M1段闭塞患者46例。血管狭窄程度70%定义为重度狭窄,狭窄程度为100%定义为闭塞。2.所有患者均行颈部+头颅320排CT脑血管成像(CTA)联合脑灌注成像(CTP)检查。3.研究分组:对侧枝循环进行评分,侧枝血管≥50%为侧枝循环丰富组;侧枝血管50%为侧枝循环减少组。4.于双侧基底节及放射冠等层面,选择TTP对比显著的MCA供血区皮质(避开梗死区)作为感兴趣区(ROI),手工动勾勒方法确定ROI大小,读取患侧与健侧的各项脑灌注参数值,包括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均取平均值,最后计算患/健两侧各灌注参数比值(Rcbv、Rcbf、Rttp、Rmtt)。5.统计分析。结果1.单侧MCA闭塞患者患侧与健侧脑灌注状态比较。相比健侧镜像区,患侧MCA供血区(未梗死区)TTP明显延长,CBV、CBF略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略缩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患侧脑组织血流灌注得到一定程度代偿。2.侧枝循环丰富组与侧枝循环减少组间患健两侧脑灌注比较46例单侧MCA闭塞患者,侧枝循环丰富组27例(58.7%),侧枝循环减少组19例(41.3%)。侧枝循环丰富组Rcbv、Rcbf均高于侧枝循环减少组,Rmmtt低于侧枝循环减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枝循环丰富组Rttp高于侧枝循环减少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侧枝循环丰富组患者患侧脑灌注代偿程度高于侧枝循环减少组患者。结论脑动脉狭窄后患侧未梗死区脑组织处于脑灌注代偿状态;丰富的脑侧枝循环能有效提高脑灌注代偿程度。第三部分脑动脉狭窄患者320排CT脑灌注成像随访研究研究背景根据脑血管储备机制不同,脑动脉狭窄所致脑缺血大致可以划分为四期:侧枝循环储备期、脑血流储备期、脑代谢储备期、脑梗死期。即脑缺血时,首先出现侧枝循环代偿供血,当侧枝循环不足以代偿时,脑小动脉扩张,脑血流储备机制发挥作用以维持正常的脑血流量,随着缺血进一步加重,上述储备能力达到极限并失代偿时,脑血流量开始下降,脑组织通过增加氧摄取能力来维持正常脑组织氧代谢及其功能,即进入脑代谢储备期,当脑组织供氧进一步降低时,则发生急性脑卒中事件。目前,脑卒中的预防性治疗仍然是重中之重,其中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及控制危险因素等二级预防治疗措施被证实能有效降低脑卒中再发的风险。我们推测这些治疗可能一定程度上改善脑灌注状态或者维持脑灌注代偿状态。目前,暂未发现此方面的研究报道。目的本部分研究旨在探讨脑动脉狭窄所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出院后6月、12个月的生存状况、脑梗死再发情况、脑动脉狭窄程度变化及脑灌注变化,即从影像学角度阐释脑动脉狭窄的发展与演变,为其临床治疗与预后判断提供新的证据。方法1.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4例。2.所有患者均于入院1周内完成颈部+头颅320排CTA联合CTP检查,并被证实单侧MCA起始端或M1段重度狭窄或闭塞。3.所有患者出院后均行规范二级预防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改善脑循环及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4.分别于患者出院后6月和12月进行随访。了解各患者的生存状况、脑梗死或TIA再发情况,行颈部+头部320排CTA联合CTP复查。5.分别记录各患者于出院时、出院后6月、12月的mRS评分、血管狭窄程度、侧枝循环状况、患侧脑低灌注面积及各项脑灌注参数值。6.统计分析。结果1.出院后6月随访64例患者中,55例(85.9%)患者生存良好,未再发脑梗死或TIA事件;11例患者返院行CTA联合CTP复查,表现为脑侧枝循环状况同前,血管狭窄程度较6个月前加重1例、改善7例(63.6%)、不变3例,脑低灌注面积较6个月前扩大2例、缩小7例(60%)、不变2例;失访7例;死亡2例,分别死于心机梗死和脑梗死并发症。2.出院后12月随访55例再随访患者中,49例(89.1%)患者生存良好,未再发脑梗死或TIA事件;19例患者返院行CTA联合CTP复查,表现为脑侧枝循环状况同前,血管狭窄程度较12个月前加重2例、改善3例、不变14例(73.7%),脑低灌注面积较12个月前扩大4例(21%)、缩小9例(47.4%)、不变6例;失访5例;死亡1例,可能死于再发大面积脑梗死。3.患者各阶段的血管狭窄程度、mRS评分、侧枝评分以及各灌注参数值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即在患者出院后1年内,随着病程时间的延长,患者病变脑动脉狭窄程度、mRS评分、侧枝评分及脑灌注参数值均无显著变化。结论1.80%以上脑动脉狭窄病患者常规二级预防治疗6月、12月后生存良好,再发脑梗死或TIA的机率低;2.随着病程的延长,部分脑动脉狭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呈减轻趋势,脑低灌注面积呈减小趋势,而侧枝循环评分及各脑灌注参数值未见明显变化趋势。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43.3;R81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瑞臣;李伟;李健;惠颖;张文艳;郭庆乐;;颅脑CT灌注参数定量分析的准确性[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6年08期

2 耿海洋;李松柏;关丽明;梁银强;;一站式CT灌注成像评估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改变及Willis环侧支循环情况[J];放射学实践;2015年08期

3 盛冲霄;黎红华;刘康;冯海松;;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各阶段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以及亲环素A表达的变化[J];中国循环杂志;2015年06期

4 李瑜霞;李永秋;卢洁;韩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作间期CT灌注成像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5年05期

5 郑葵葵;满意;陈伟建;;CT脑灌注成像诊断迟发性脑缺血的研究现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4年09期

6 杜志华;李宝民;;脑灌注成像检查及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疗中的应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年02期

7 陈涓;刘芳;郭锬;吴国庚;王妍焱;许英浩;周诚;陈敏;;4D CTA结合CTP评价脑缺血后侧枝血流对脑灌注状态的影响[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年08期

8 向永华;王波;金科;杨伟;汪春红;;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分期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年05期

9 李延可;刘宁;陈江君;;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2年02期

10 陈婷;郭大静;赵建农;方正;;全脑CT灌注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初步应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年23期



本文编号:15575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15575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7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