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三维超声激励瘤内注射微泡增强VX2移植瘤化疗
发布时间:2018-03-06 00:15
本文选题:实时三维超声 切入点:瘤内注射 出处:《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背景: 肿瘤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介入治疗、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射频消融、激光治疗等。化疗为传统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以下独特优势:①作用于分裂期细胞,包括肿瘤干细胞,治疗肿瘤原发病灶及远处转移灶;②降低机体免疫抑制。然而,化疗疗效受到某些因素的限制:①抗肿瘤药物在肿瘤组织内难以达到有效浓度;②静脉给药所致的全身不良反应限制了给药的剂量;③抗肿瘤药物的半衰期一般较短,肿瘤组织内难以稳定地维持有效药物浓度。因此,提高肿瘤局部药物浓度是化疗的关健。 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超声激励微泡“空化效应”能够提高肿瘤细胞内药物浓度,抑制瘤体生长。超声波辐照微泡,微泡发生振荡、收缩、膨胀等一系列动力学过程,即“空化效应”;由此产生的微束流或冲击波能使微泡周围的细胞膜形成孔隙,即“声孔效应”,膜外的分子进入细胞内。“声孔效应”又分为“可逆声孔效应”和“不可逆声孔效应”。 治疗超声激励微泡增强肿瘤化疗已有大量的文献报道,很多学者探讨了治疗超声声强度、脉冲方式、占空比、频率、辐照时间等参数优化问题:评估微米级微泡、液—气相变微泡、载药微泡以及同时具备诊断和治疗功能的微泡等对疗效的影响;观察不同肿瘤细胞和移植瘤模型的疗效。 二维诊断超声激励微泡也有文献报道,适宜的机械指数(MI)、辐照时间,二维诊断超声激励微泡能够在细胞膜上形成孔隙;增强微血管的通透性,红细胞外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也可以透过微血管壁至心梗部位诱导微血管新生。 而实时三维超声激励微泡的实验研究鲜有报道。 离体细胞实验,造影剂微泡直接混于肿瘤细胞悬液中,贴近细胞。在体实验,造影剂微泡采用经静脉注射途径给予,微泡在微血管内流动,且受肺循环的影响。已有文献证实,采用瘤内注射途径给予微泡联合治疗超声辐照能够增加肿瘤细胞内镧颗粒数目;但透射电镜图显示细胞内镧颗粒只有2个。 临床诊断超声设备,超声场的强度用机械指数(MI)表示,机械指数取决于峰值负压的最大值(Pr)和声场的中心频率(f)。MI0.3,认为声场强度是低的;0.3MI0.7,超声波对新生的肺组织和肠管可能存在轻微的损伤;MI0.7,无论液体中是已否存在微气泡,都有可能发生“空化效应”,且这一可能性随着MI值的增大而增大;临床诊断超声设备MI设置的上限为1.9。 造影剂微泡——声振方式制备的全氟丙烷人血白蛋白微球注射剂(“全氟显”),人血白蛋白包裹核心气体全氟丙烷制成平均直径为2.5~4.0μm的微球混悬液。核心气体全氟丙烷的血中溶解度非常低,因此气体难于从微球中扩散至血液,全氟丙烷气体可稳定的存在于微球中随血流流经全身;当采用经兔耳缘静脉注射的途径给予“全氟显”时,微球流经肺循环,因全氟丙烷核心气体的气血分配系数非常大,按照亨利定律,一部分核心气体全氟丙烷将会迅速从肺毛细血管进入到大气中,剩余一定比例的“全氟显”跨肺进入左心,随血流流经各脏器微循环实现该部位的超声显影。 “全氟显”在微血管内循环时,由于其粒径多在微米级,不能透过微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超声和微泡的相互作用主要发生在血管腔,以直接损伤血管内皮为主。 兔VX2肿瘤是由Shope病毒在兔皮肤上诱发产生的恶性乳头状瘤,经72次传代培养后正式建立命名为VX2,是一种可移植的^侵,
本文编号:15725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157251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