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特种医学论文 >

三维时间飞跃法MRA筛选温岭社区人群颅内动脉瘤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9 03:06

  本文选题: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 切入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出处:《介入放射学杂志》2015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评估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MRA在筛选温岭社区人群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温岭社区2 124例颅内动脉瘤可疑患者纳入研究,均接受3D-TOF MRA和3D-DSA检查。分析温岭社区人群颅内动脉瘤流行病学数据,3D-TOF MRA检测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其与3D-DSA检查金标准的一致性。结果 3D-DSA检查显示温岭社区人群颅内动脉瘤发生率为6.87%(146/2 124),其中男71例(48.63%),女75例(51.37%),平均年龄(41.2±11.6)岁;伴随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脑血管疾病。3D-TOF MRA检查显示149例颅内动脉瘤,其中5例为误诊,2例为漏诊,检查灵敏度为98.63%(144/146),特异度为99.72%(1 773/1 778),准确度为99.67%(2 117/2 124)。两种方法检测颅内动脉瘤纵径及颈宽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TOF MRA检查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其无创性优势更适用于颅内动脉瘤初筛。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3D TOF MRA in the screening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 Wenling community. Methods from September 2011 to August 2012, 2124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 Wenling community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All patients were examined by 3D-TOF MRA and 3D-DSA. The effectiveness of 3D-TOF MRA in detecting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nd its consistency with the standard of 3D-DSA were analyzed. Results 3D-DSA showed the population in Wenling community. The incidence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as 6.87% / 2124%, of which 71 cases were male (48.63%) and 75 cases were female (51.37%), with an average age of 41.2 卤11.6 years. Accompanied diseases including hypertension, diabetes, arteriosclerosis,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3D-TOF MRA revealed 149 case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of which 5 cases were misdiagnosed and 2 cases were misdiagnosed. The sensitivity of the two methods was 98.633.The sensitivity was 98.633.The specificity was 773/1 778m, and the accuracy was 99.670.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longitudinal diameter and neck width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Conclusion 3D-TOF MRA has high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in the detec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n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in detecting the longitudinal diameter and neck width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P 0.05), conclusion 3D-TOF MRA is of high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in the detec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ts non-invasive advantage is more suitable for primary screening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
【基金】:浙江省温岭市科技局基金项目(2011WLCA0061)
【分类号】:R743;R81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美馨,肖绍文;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31例[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2 余光琴;梁玉红;;多发颅内动脉瘤同时夹闭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年12期

3 ;颅内动脉瘤家族史与早发破裂无关?[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年02期

4 赵学喜,李慧勤,巩维进;家族性颅内动脉瘤破裂3例[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年03期

5 姜智南,黄求理,宋侃侃,周景义;机械可脱性螺旋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J];浙江临床医学;2000年05期

6 江宝柱,牛小敏;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新进展[J];临床医药实践;2003年01期

7 王利军,史耀亭,张新中,周文科,周杰,周国胜;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时机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年07期

8 王志刚,丁璇,贺红卫,王成伟,庞琦;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4期

9 王志刚,丁璇;颅内动脉瘤[J];山东医药;2004年30期

10 康伟民,焦得让;电解可脱铂金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后的组织学改变[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国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5例报告[A];2006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曾博;范良好;谭显西;钟鸣;;三维DSA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价值[A];2006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孙伟军;王义荣;朱先理;方兵;杨树旭;牛焕江;李新伟;;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A];2009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孙堂胜;魏世辉;;伴有眼部表现的颅内动脉瘤初探[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钱硕;鲁晓杰;季卫阳;;70岁以上老年人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6 孙晓川;夏小辉;;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处理[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伍聪;贺民;赵中新;李天贵;张瑜;;颅内动脉瘤再破裂风险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8 邢国祥;黄清海;许奕;刘建民;;颅内动脉瘤的大小和部位与破裂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丁小灵;任明山;李淮玉;何玉圣;邓克学;;颅内动脉瘤103例临床分析[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10 孙晓川;夏小辉;朱继;张晓冬;吕发金金;;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处理及临床随访分析[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梁兆松;人脑中的定时炸弹——颅内动脉瘤[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2 吴中学 刘爱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决策[N];健康报;2007年

3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 杨鹏飞;颅内动脉瘤治疗思路要变?[N];健康报;2009年

4 朱凤霞;山铝医院成功治疗颅内动脉瘤[N];淄博日报;2011年

5 印红霞;颅内动脉瘤须及时治疗[N];家庭医生报;2007年

6 袁波 龙先瑜;颅内动脉瘤 凶险的“地雷”[N];大众卫生报;2004年

7 记者 胡德荣 通讯员 邱志涛;血管重建术治颅内动脉瘤效果显著[N];健康报;2011年

8 刘建民 张永巍 (上海长海医院临床神经医学中心主任、神经外科主任 刘建民);颅内动脉瘤[N];文汇报;2009年

9 冯琳;陈志;联合手术治愈巨型颅内动脉瘤[N];中国医药报;2005年

10 匡远深;专用支架栓塞颅内动脉瘤[N];中国医药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宇翔;颅内动脉瘤形成的相关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蒲朝霞;主动脉内径和弹性改变与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沙龙金;炎症相关基因多态性与168例颅内动脉瘤易感性的关联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4 伍刚;血管平滑肌雌激素受体表达与颅内动脉瘤相关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5 陈文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价的比较影像学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6 葛明旭;颅内动脉瘤致病基因筛查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朱文焕;颅内动脉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发病机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8 万子昂;基于患者特征的颅内动脉瘤破裂相关危险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9 虞军;全外显子组测序探寻颅内动脉瘤家系致病基因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10 辛涛;数字减影三维重建在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索苗苗;1、LncRNA AL110200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炎症作用及机制研究 2、Kallikrein基因遗传变异与国人散发性颅内动脉瘤的关联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2 宋洋;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治疗方案的Meta-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3 宗华;120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4 张琦玮;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性研究[D];佳木斯大学;2008年

5 周杰;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差异蛋白质谱表达模型研究[D];泸州医学院;2009年

6 封灏;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7 杜廷伟;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对比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1年

8 童军卫;分级不良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时机和预后[D];浙江大学;2007年

9 李宏宇;巨型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D];浙江大学;2008年

10 姜晓辉;三维DSA在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867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15867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4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