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诊断脊髓前动脉侧支循环形成1例报道
本文选题:侧支循环 切入点:脊髓前动脉 出处:《重庆医学》2015年20期
【摘要】:正头颈部血管的狭窄或闭塞,可引起相应供血区的临床症状,甚至致命卒中,良好的侧支循环可有效补充血供,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脊髓前动脉(anteriorspinalartery,ASA)作为侧支循环在多篇文献中有过报道,但图像资料匮乏,现报道1例多层螺旋CT诊断脊髓前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1临床资料患者,男,22岁,发热、头痛、头晕5d,言语不利1d于
[Abstract]:The stenosis or occlusion of the blood vessels in the head and neck can cause clinical symptoms in the corresponding blood supply area, even fatal stroke. Good collateral circulation can effectively replenish the blood suppl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the patients, the anterior spinal artery ASAA has been reported as collateral circulation in many literatures, but the image data is scarce. A case of multislice spiral CT diagnosis of collateral circulation of anterior spinal artery is reported. The patient was 22 years old, with fever, headache, dizziness for 5 days and unfavorable speech for 1 day.
【作者单位】: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CT室;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超声科;
【分类号】:R744.1;R81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罗国君;杜玲;王云甫;何国厚;;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影响因素的探讨[J];重庆医学;2009年20期
2 是明启;邵春香;黄宝和;;双侧颈内动脉闭塞致急性双侧大脑大面积梗死1例报告[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3年05期
3 段鸿洲;莫大鹏;张扬;李良;张家涌;伊志强;鲍圣德;;双侧椎动脉V4段闭塞脊髓前动脉代偿向基底动脉供血一例[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年06期
4 杨华;邹利光;梁开运;王光宪;张启川;刘卫金;王洪岗;张正丰;;颈段脊髓前动脉64层CT血管成像[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年09期
5 谈嘉祺;陈林;郝引;杨华;刘云;;颈段脊髓前根动脉的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评价[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苏兰;李斌;田方起;顾红菲;练红;;颈动脉狭窄伴局限性皮质脑萎缩20例临床观察[J];天津医药;2011年03期
2 谈嘉祺;陈林;郝引;杨华;刘云;;颈段脊髓前根动脉的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评价[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年04期
3 王娇燕;尹化斌;;颈段脊髓前动脉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优化[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5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解玲玲;纤维蛋白原在重度劲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所致不同类型脑梗死中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2年
2 曾艳;双源CT对椎—基底动脉狭窄性病变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像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3 黄光坚;症状性颈内动脉系统狭窄和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因素[D];广西医科大学;2014年
4 蓝倩;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对预后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5 刘勇;侧支循环对中青年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纪荣明,程林发,唐军,党瑞山;椎管内节段性营养动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2 孙其志;任先军;欧阳忠;陈军花;;急性脊髓前动脉阻断致颈髓缺血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年04期
3 孙其志;任先军;胡宏伟;国华;张红;;颈髓血流障碍与脊髓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J];颈腰痛杂志;2006年04期
4 杨华;邹利光;马琼英;刘云;姜纯蓉;孙清荣;王智平;杨春艳;;肝硬化患者门静脉期图像:对比剂剂量及扫描时间的影响[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年09期
5 刘彦;陈绍良;刘志忠;;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6年11期
6 尹琳;于鹏飞;王洪津;马春野;;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年07期
7 张雄伟;张以善;刘建红;靳志涛;李曼;王翠玉;金文静;王娟;;老年后循环血流异常的多普勒超声评估[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年12期
8 付学锋;;因双侧椎动脉闭塞引起的闭锁综合征一例[J];青海医药杂志;1993年01期
9 张斌;张在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脊髓Adamkiewicz动脉的显示[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年01期
10 孙其志;任先军;胡宏伟;孙磊;国华;廖可国;;动脉阻断致颈髓急性缺血性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年2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豪;增加侧支循环的方法学研究概况[J];现代诊断与治疗;1999年02期
2 李继梅;;专题综述:侧支循环[J];中国卒中杂志;2014年08期
3 蔡俊颖;董强;付建辉;;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与卒中预后的关系[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7年03期
4 王磊;张雄伟;;评估颅内外动脉侧支循环的方法及临床意义[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年08期
5 朱华刚;贾若飞;孟帅;李响;杨铎;金泽宁;;侧支循环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4年03期
6 梁政;李波;王怀龙;黄石安;陈建英;姚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转化生长因子-β_1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4年09期
7 徐立庆;周旭晨;栗印军;;慢性心肌缺血中侧支循环作用的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6年03期
8 姬卫东;徐丽君;;侧支循环功能与缺血性脑血管病[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年03期
9 郭海燕;张宝利;王小沙;;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侧支循环与临床症状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年09期
10 胡薇薇;叶静;;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侧支循环的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2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静;李晓红;;脑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卒中[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2 杨晶晶;张梅;刘晓玲;冯民;;侧支循环对局部缺血心肌节段功能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王斌;韩雅玲;李毅;荆全民;王守力;马颖艳;王耿;栾波;王效增;;早期侧支循环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姬卫东;徐丽君;周玉珍;;侧支循环功能与缺血性脑卒中[A];第七届全国颅脑及颈动脉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5 杨鹏伟;;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经逆向侧支循环途径的介入治疗[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6 刘作勤;;脑动脉侧支循环建立的临床意义[A];第二届全国非血管性与血管性介入新技术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介入放射学新技术提高班论文汇编[C];2005年
7 王红星;励建安;路鹏;;缺血负荷对家兔冠状动脉固有侧支循环开放的影响[A];第六次全国运动疗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黄伟;;CT三维重建对股静脉梗阻性病变侧支循环建立的评价[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9 高晶;苏娟;励建安;;可控性骨骼肌缺血促进兔侧支循环生成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杨煜;夏勇;潘德锋;徐晤;张超群;钱文浩;徐通达;郝湛军;吴建东;李东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侧支循环即刻消失的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靖九江;改善侧支循环,药物应用需个体化[N];中国医药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王海洋;侧支循环“新概念”[N];医药经济报;2013年
3 张翔炜 丁邦晗 张敏州;冠脉侧支循环中医药研究新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孙振;稳定型心绞痛伴慢性冠状动脉阻塞患者和急性下肢缺血动物模型侧支循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刘文华;成年型烟雾病侧支循环的临床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肖明月;生理性缺血训练促进远隔侧支循环生成中VEGF/NO的调控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3年
4 梁艺海;老年冠心病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相关因素分析及对PCI术后近期疗效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5 张昌来;CO_2对犬缺血心肌侧支循环建立及保护心功能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李传昶;树突状细胞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侧支循环关系及辛伐他汀干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7 陆晓;运动诱发的短暂性心肌缺血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生成的作用及机制[D];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
8 林爱翠;生理性缺血训练对兔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及机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相君;侧支循环与椎基底动脉系统急性梗死的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姚德斌;前循环梗死侧支循环形成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分析[D];南昌大学;2014年
3 梁朝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及与近期预后的关系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4 赵明艳;影响脑动脉狭窄侧支循环建立的因素[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5 于鹏飞;缺血性脑血管病侧支循环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5年
6 余滨宾;缺血负荷对家兔股动脉固有侧支循环开放的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7 徐国会;建立慢性冠状动脉狭窄及侧支循环模型的实验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1年
8 全劲松;完全闭塞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对左室功能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9 黄澎;有氧运动训练对猪慢性冠状动脉狭窄模型侧支循环生成的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02年
10 张勤;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中侧支循环形成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D];复旦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909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1690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