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能量CT单能谱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的应用
本文选题:体层摄影术 + 伪影 ; 参考:《临床放射学杂志》2015年05期
【摘要】:目的探讨Flash双能量CT单能谱成像技术去除颅内金属伪影用于颅内动脉瘤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颅内动脉瘤术后复查的患者使用Flash双源CT双能量扫描,并以10 ke V为间隔重组16组单能量图像。通过比较混合组和各ke V组图像的客观指标伪影指数(AI)、对比噪声比(CNR)以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4分法),寻找单能谱去金属伪影最佳的ke V。结果 AI在120 ke V时达最小,CNR在90 ke V时最大,120 ke V之后的单能谱图像的主观评分之间无明显差异。利用单能谱软件获得最佳单能量成像条件为90~120 ke V,其图像均能满足诊断。结论双能量单能谱成像技术能够有效去除金属伪影,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术后的细微结构。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Flash dual energy CT single energy spectrum imaging in removing intracranial metal artifacts after intracranial aneurysm surgery.Methods 40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ere examined with Flash dual source CT dual energy scan and recombined with 10 Kev interval in 16 groups of single energy images.By comparing the objective index artifact index of mixed group with that of each keV group, comparing the noise ratio (CNR) and subjective image quality score (4 points method), we found the best single energy spectrum de-metal artifact (ke V).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ubjective scores of single energy spectrum images with AI at 120 Kev and minimum CNR at 90 Kev after the maximum of 120 Kev.The optimal single energy imaging condition is 90 ~ 120ke V by using single energy spectrum software, which can satisfy the diagnosis.Conclusion Dual-energy single energy spectrum imaging can effectively remove metal artifacts and clearly show the fine structure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fter operation.
【作者单位】: 黄石市中心医院(
【分类号】:R743;R81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谷建伟,张丽,陈志强,邢宇翔,高河伟;工业CT图像的伪影成因和校正方法综述[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5年03期
2 周泽俊;胡永胜;高斌;巢惠民;;多层螺旋CT图像伪影的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08年05期
3 王莉莉;段青;薛蕴青;陈光亮;;双能量头部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年01期
4 陈细香;郑晓华;李茂进;童世平;;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术后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立康;邹飞平;迟权德;秦晓燕;丁厚本;;一种基于直方图的阈值分割算法[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9年02期
2 张峰;闫镔;李建新;李磊;包尚联;;工业X-CT散射校正技术综述[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9年04期
3 熊巨新;伍彩云;;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1年04期
4 张华;黄魁东;史仪凯;李明君;;一种基于空气扫描的锥束CT环形伪影校正方法[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2年02期
5 冯解傻;陀子能;梁汉欢;彭可雨;邹亚毅;何超;;多层螺旋CT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支气管扩张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2年11期
6 白玫;郑钧正;;多排(层)螺旋CT的辐射剂量表达及其影响因素探讨[J];辐射防护;2008年01期
7 刘军,沈树斌,谭长连,张子曙,彭德红;脑动脉瘤螺旋CT血管造影的评价[J];放射学实践;2003年04期
8 周智鹏;邱维加;张辉阳;曾阳东;陈德勤;;轴扫技术在64层螺旋CT腹部检查中降低辐射量的作用[J];放射学实践;2012年06期
9 周智鹏;张辉阳;邱维加;曾阳东;陈德勤;尹本德;徐军红;苏寿红;;64排螺旋CT轴扫节段扫描对降低腹部CT检查辐射剂量的作用[J];广东医学;2012年07期
10 于光辉;卢洪义;朱敏;侯志强;徐明;;基于标准固体火箭发动机CT结构图像配比的缺陷自动提取方法[J];固体火箭技术;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力;王燕芳;;扇束工业CT模拟重建计算[A];第十二届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高翔;王路伟;郭宏利;张进富;赵立志;;稳峰单道在γ射线塔扫描断层成像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9册)[C];2009年
3 潘勇;;CT常见伪影研究及消除[A];广东省医学装备学会2013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晓冬;不同手术方式对颅内动脉瘤血管痉挛及预后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2 余晓锷;优化CT图像金属伪影消除算法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3 倪昕晔;医用碳/碳复合材料表面改性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巍;多层螺旋CTA对颅内前交通动脉瘤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杜廷伟;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对比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1年
3 韩智涌;脑血管CT图像三维重建关键技术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4 朴永男;多层面螺旋CT血液铸型技术在诊断脑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D];延边大学;2004年
5 陈岩;CTA与2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治疗方面的应用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杨鹏飞;颅内动脉瘤的急诊手术治疗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7 童军卫;分级不良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时机和预后[D];浙江大学;2007年
8 阎世鑫;3D-CTA与3D-DSA对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的对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9 刘晓东;成人患者体型参数和腹部CT图像质量的关系以及个体化剂量调节的初步前瞻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10 党军;减影CTA成像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D];新疆医科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永利,刘贵忠,潘德恒;X射线成像中图像的综合校正方法研究[J];兵工学报;2002年02期
2 王学礼;医用CT图像常见伪影成因及矫正分析[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4年03期
3 朱丽丽;徐凯;;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08年03期
4 谢德宁;孙大勇;孔祥臣;;16层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5 孙少华,高文焕,张丽,陈志强;工业CT散射校正方法的研究[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2年05期
6 何跃;于加省;陈劲草;陈如东;郭东生;雷霆;李龄;;3D-CTA与DSA在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前评估中的意义[J];华中医学杂志;2008年02期
7 滕才钧;黎志文;廖明壮;;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脑动脉瘤:与DSA对比研究[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6年04期
8 朱险峰,何希儒;CT环形伪影原因分析与处理[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9 罗学军;郑海军;;颅内动脉瘤的CTA和MRA评价[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年02期
10 刘亚雄,孙明林,李涤尘,卢秉恒,龚振宇,王珏;CT图像的运动伪影校正[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飞利浦携新品及解决方案精彩亮相CMEF[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3年05期
2 黄钟杰;曹楚瑜;刘源;;宝石能谱CT去除金属伪影软件减除脊柱和髋关节植入金属物伪影的价值[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3 林东升;马振申;王巍;李亚林;;宝石CT能谱技术在去金属伪影方面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1年06期
4 李庆亮;闫镔;孙红胜;李磊;张峰;;X-CT金属伪影校正方法综述[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1年01期
5 Y.H. Lee;K.K. Park;H.T. Song;S. Kim;J.S. Suh;唐光健;;使用与不使用金属伪影减低软件的双能量CT红宝石能谱成像中金属伪影减低的对照性研究[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2年04期
6 F.Morsbach;M.Wurnig;D.M.Kunz;A.Krauss;B.Schmidt;S.S.Kollias;魏璐;吴梦琳;;运用迭代重建法减少颈动脉CT成像中口腔器材产生的金属伪影[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3年06期
7 李印生;陈阳;马建华;罗立民;陈武凡;;基于自适应方向性滤波和非局部均值修补的CT图像金属伪影消除[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8 郑鹏;郝佳;邢宇翔;;双能CT成像基材料分解法的理论误差分析[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1年02期
9 陈豫;罗海;周荷琴;;基于自适应衰减滤波的CT图像去金属伪影混合算法[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9年02期
10 F.Bamberg;A.Dierks;K.Nikolaou;M.F.Reiser;C.R.Becker;T.R.C.Johnson;刘婷;;利用双能量CT单能外推法减少金属伪影[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郭绍铮;魏东波;杨文良;;基于迭代的工业CT金属伪影的投影恢复校正[A];全国射线数字成像与CT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谷建伟;张丽;孙延奎;陈志强;;基于小波多分辨率插值的CT图像金属伪影的校正[A];全国第五届核仪器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余晓锷;优化CT图像金属伪影消除算法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峰;工业锥束CT伪影校正方法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2 钱贝贝;医用锥束CT射束硬化校正方法研究与实现[D];东北大学;2012年
3 何伟华;医用X-CT图像中金属伪影去除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4 陈豫;CT图像金属伪影校正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5 谷建伟;CT数据校正方法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6 张峰;PCB图像伪影校正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7 陈娇;基于分频的CT金属伪影去除算法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8 马德超;基于四阶全变分流的CT图像金属伪影校正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颜凤辉;CT医学图像金属伪影去除算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4年
10 李婵娟;基于混合插值法的CT图像金属伪影去除算法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559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1755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