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的CT征象分析
本文选题:白质软化病 + 脑室周围 ; 参考:《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5年09期
【摘要】:目的:探讨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临床CT特征。方法:对83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患者临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室旁软化灶型14例,其中位于双侧枕角旁5例;右侧脑室体部及前、后角旁各2例;左侧脑室体旁3例,枕角旁2例,同时伴有软化灶旁白质减少和皮层灰质变薄;弥漫性白质减少型69例,其中发生于枕角旁39例,前、后角旁15例,弥漫性白质减少15例;合并脱髓鞘病灶7例,胼胝体发育不良19例。CT表现为脑室旁见斑点状或条索状软化灶,个别病例呈球囊状改变;双侧脑室前、后角旁白质容量减少,重者半卵圆中心残留少量白质,枕角呈直角状扩大,边缘僵直,灰质层逼近脑室外侧缘。统计结果表明不同孕期胎龄生产史对病变类型的分布有差异(χ2=52.28,P0.05),弥漫性白质减少分布部位与孕期胎龄生产史间有差异(χ2=25.89,P0.05)。围产期脑白质损伤严重程度与胎龄有相关,孕期胎龄愈小,脑白质损伤愈严重。结论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具有特征性,CT检查能够清楚地显示脑白质损伤的病理解剖形态。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T features of 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 Methods: Ct data of 83 patients with 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there were 14 cases of paraventricular malacia in which 5 cases were located in the bilateral occipital horn, 2 cases in the body of the right ventricle and 2 cases in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horn, 3 cases in the paraventricular body and 2 cases in the occipital horn, accompanied by the decrease of the white matter and the thinning of the cortical gray matter. There were 69 cases of diffuse leukopenia, including 39 cases of parioccipital horn, 15 cases of anterior and posterior horn, 15 cases of diffuse leukopenia, 7 cases of complicated demyelinating lesions, 7 cases of diffuse leukopenia, and 7 cases of diffuse leukopenia. Ct findings of 19 cases with dysplasia of corpus callosum showed fleck or stripe malacia around the ventricle, saccular changes in some cases, decreased volume of the white matter in the posterior horn of the anterior ventricle, and a small amount of white matter in the center of the hemi-oval center in the heavy cases, while in the anterior ventricle, the volume of the white matter in the posterior horn decreased. The occipital angle enlarged at a right angle, the margin was stiff, and the gray layer approached the lateral edge of the ventricle.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pathological types among different gestational ages (蠂 2 + 52.28 P 0.05), and there we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of diffuse white matter reduction and the birth history of gestational age (蠂 2 + 25.89% P 0.05). The severity of perinatal white matter injury was correlated with gestational age, and the smaller the gestational age, the more serious the white matter injury was. Conclusion: 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 is characterized by CT scan, which can clearly show the pathological and anatomic morphology of white matter injury.
【作者单位】: 甘肃省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科;
【分类号】:R742;R81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晋辉;母得志;;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白质损伤的神经病理学[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8年01期
2 邵肖梅;;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临床表现及治疗[J];临床儿科杂志;2006年03期
3 张素娥;薛辛东;富建华;;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年05期
4 朱丽华;蒋犁;;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研究的进展[J];中华儿科杂志;2006年03期
5 范晓颖,肖江喜,蒋学祥,唐光健;儿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的MRI与临床对比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年03期
6 郝青英,张银芳,郭新志;脑瘫患儿头颅MR与病因、智能发育相关性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彬;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诊断[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赖春华;黄娟;姚苗苗;张晓敏;王维琼;陈少波;;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主要并发症临床分析[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黎惟广;蒋红斌;甘恬;周文新;陈鸣;;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噪音对早产儿听力及智力发育的影响[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年12期
4 王慧卿;熊英;郭文俊;;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时神经胶质细胞凋亡与iNOS的表达[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年04期
5 肖丽萍;;46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的CT分析[J];当代医学;2009年28期
6 钟俊远;刘晓玉;彭吉东;;儿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的临床与MRI特征[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吴永彦;严琳;姚远;施晓艳;;儿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23例CT分析[J];贵州医药;2011年02期
8 王业庆;卓果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MSCT与临床分度对比研究[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2年04期
9 李燕凤;陈月凤;卢敏;;早产儿脑损伤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3年04期
10 任慧鹏;张雷;任转琴;陈涛;王晓虎;李静;李莉;苟晓光;;ESWAN-R_2~*值对比测量在新生儿局灶性脑白质损伤诊断中的价值[J];磁共振成像;2013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荣;痉挛型脑性瘫痪MRI特征与出生胎龄和亚型相关性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2 伍根峰;T3对新生鼠兴奋毒性脑损伤行为学影响的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8年
3 苏静;针刺对未成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害脑发育及髓鞘形成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09年
4 牟鑫;住院早产儿6年回顾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5 曲笛;小儿痉挛型脑瘫高危因素的临床调查及中医干预效果的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姜中惠;促红细胞生成素对2日龄未成熟大鼠缺血性脑白质损伤后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7 张可;早产儿脑病的MR影像学表现及危险因素分析[D];复旦大学;2012年
8 马利敏;血清中IL-6及NF-κB在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动态检测和临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9 王政力;危急值报告在新生儿科临床实践中的应用[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10 杨柳青;地塞米松干预宫内感染致新生鼠脑白质损伤TNF-a及Nogo-A的表达变化[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肖丽萍;;46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的CT分析[J];当代医学;2009年28期
2 陈惠金;;美国神经学会新生儿神经影像指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年02期
3 沙彬;周文浩;;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与少突胶质细胞损伤机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8年01期
4 吴本清,Young-You Ch oi,Chang-Yee Cho;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与低碳酸血症的关系[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3年06期
5 李林;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年11期
6 郝青英,张银芳,郭新志;脑瘫患儿头颅MR与病因、智能发育相关性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立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30例CT表现分析[J];河北医学;2001年05期
2 汪清,杨凡,余波;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45例临床和CT的对比分析[J];华西医学;2001年04期
3 戴标,单海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与CT观察[J];江南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4 吴晓明,张志琴;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随访观察及智能评定[J];农垦医学;2001年05期
5 林文妙,唐震;CT在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诊断中的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1年10期
6 曹新华,朱正超;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不典型CT表现[J];苏州医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7 崔国强,张庆普;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CT表现[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1年01期
8 李能平,陆仁达,周鸣清,方莘;CT对急性胰腺炎继发感染的预测判断作用[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1年02期
9 施玉麒,杨华姿,高建慧,王维琼;脑CT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评估的价值[J];新生儿科杂志;2001年01期
10 李鸿哲,刘绍玲,余明;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60例CT与临床分析[J];中国厂矿医学;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影;徐卫国;;CT引导下经皮胸部穿刺活检的护理[A];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CMIT-2004)论文汇编[C];2004年
2 张义质;;探讨CT“窗口”服务质量的管理[A];全国护理行政管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史景云;;原发性肺黏膜相关淋巴瘤的CT表现[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4 伍晓六;雷益;夏军;刘品霓;陈静;;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CT评价[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赵娓娓;张劲松;宦怡;;CT对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汪国余;胡明华;陈再智;徐忠飞;;卵巢卵泡膜纤维瘤CT表现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A];2013年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李杰;;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观察与护理[A];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肿瘤介入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周选民;李小力;徐霖;;3D CT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中的优势[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张润梅;吴文青;范建丽;;CT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定位精度中的重要性[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秀珍;韩峻峰;钱国峰;;CT对体外培养破骨细胞功能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暨骨质疏松诊断技术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竹;欧洲CT市场逆流而动[N];医药经济报;2012年
2 敢言;医院滥用CT病人可能致癌[N];广东科技报;2004年
3 通讯员 贾洪涛;市区出租车牌照全部使用吉CT专用号段[N];四平日报;2009年
4 中国医保商会 蔡天智;今年1~4月CT出口反弹[N];医药经济报;2010年
5 本版编辑邋韩其成 游敏常 闫铮;水泥行业“CT”报告:美好与现实的反差[N];证券日报;2008年
6 祁鸣邋曾强 周宇;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给人体基因组做“CT”[N];中国医药报;2007年
7 张小磊 陈辉 廖怀凌;医院滥用CT病人可能致癌[N];中国消费者报;2004年
8 记者 刘如春 通讯员 刘文祥;地震CT技术洞悉岩溶变化[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9 记者 胡其峰;胡大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中青年女性过度做CT是花钱买风险[N];光明日报;2011年
10 李旭;医院滥用CT风当刹[N];市场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尤小芳;CT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诊断及疗效评价的临床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2 左一智;肺段间平面的解剖学实质与CT表现[D];山东大学;2013年
3 蔡肯;基于双源CT的全心脏图像配准与自动分割算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陈俊;多功能CT/荧光纳米分子探针的制备以及其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5 李国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评估新方法及肺气肿表型的CT肺功能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6 刁楠;双源CT心肌灌注成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7 赖凯;基于CT体数据的人体肺气道树数学模型建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8 范亚;基于高分辨率颅脑CT体数据的病变自动检出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9 侯志辉;冠状动脉CT对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随访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10 田珍;低剂量4DCT技术及临床应用[D];清华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荣宁;地震CT在混凝土无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2 张帆;CT定量分析法与单指示剂热稀释法评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水肿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魏晓洁;双源CT低剂量腹部血管双期扫描技术在肠系膜缺血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山东大学;2011年
4 吴振刚;320排CT头部一站式扫描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D];延边大学;2013年
5 陈亮;双源CT术前评估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口的对照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6 赵家贵;CT引导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7 刘征宇;电阻率跨孔CT探测方法及其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4年
8 江小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T定量测量与肺功能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9 殷黎;基于超声CT的混凝土质量检测方法研究[D];中北大学;2007年
10 方兵;鼻窦鼻腔区域中线破坏性疾病命名的沿革及其CT评价[D];浙江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8383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1838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