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形态异常的对比影像诊断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本文选题:脑血管障碍 + 体层摄影术 ; 参考:《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5年04期
【摘要】:目的 :比较CT血管造影(CTA)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对颈内动脉形态异常的诊断价值,并探讨颈内动脉形态异常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6月经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126例,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采用Kappa检验,观察CTA、CDFI对颈内动脉形态异常分型的准确性。将所有患者分成脑梗组、TIA组及无症状组,采用方差分析,观察颈内动脉形态异常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结果:76条颈动脉的CTA和CDFI分别与DSA比较,Kappa值=0.95和Kappa值=0.88(P0.001),提示两者诊断符合率较高;252条颈动脉的CTA与CDFI比较,Kappa值=0.93(P0.001),提示CTA与CDFI之间具有较高一致性。脑梗组、TIA组及无症状组的颈内动脉形态异常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χ2=16.22,P=0.001),两两比较,脑梗组和TIA组的异常率均高于无症状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脑梗组和TIA组异常率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A和CDFI均可用于评价颈内动脉形态异常。颈内动脉扭曲可能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value of CT angiography (CTAA) and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CDFI) in the diagnosis of abnorm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morphology, an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bnorm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hape and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Methods: 126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from October 2011 to June 2013 were selected. The accuracy of DSA CDFI in abnormal classification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was observed by Kappa test. All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IA group and asymptomatic grou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morphological abnormality and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was observed by ANOVA. Results compared with DSA, the CTA and CDFI of 76 carotid arteries were 0.95 and 0.88, respectively, suggesting that the diagnostic coincidence rate of CTA and CDFI in 252carotid arterie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DFI, suggesting that there was a high consistency between CTA and CDFI.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abnorm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morphology between the TIA group and the asymptomatic group (蠂 ~ (2 +) ~ (2) ~ (16. 22) P ~ (2 +) P ~ (0.001). Compared with the asymptomatic group, the abnormal rate of the cerebral infarction group and the TIA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asymptomatic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bnormal rate between cerebral infarction group and TIA group. Conclusion both CDFI and CTA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abnormal shape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distortion may be one of the risk factors for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作者单位】: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分类号】:R743;R816.1;R44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谢文涛;朱化刚;陈亮;;颈动脉扭曲的诊断与治疗[J];安徽医药;2011年02期
2 戴峰;张秀明;卢万俊;高歌军;;CT灌注成像分析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脑血管储备损害[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俊山;姜建东;;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年01期
2 王晓艳;王春雷;唐浩;;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J];临床医学;2010年10期
3 杨炳昂;;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的研究现状[J];海南医学;2010年12期
4 张振清;王彦永;时军;王巍;王培芝;顾平;王铭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他汀类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临床荟萃;2008年07期
5 王慧梅;李淮玉;;颈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特征及其与缺血性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2年05期
6 王欣全;顾红梅;李敏;陆德明;李敏达;周国锋;;CT灌注成像联合醋甲唑胺负荷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血管储备功能[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4年03期
7 王彦永;张庆;王铭维;;绝经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关系[J];中国全科医学;2010年14期
8 周俊山;;氧化应激、微炎症反应、血流切应力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05年04期
9 孟红;;缺血性脑卒中与血浆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年03期
10 徐梦怡;周俊山;;颈动脉易损斑块与中青年脑梗死的关系[J];中华全科医学;201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永君;1.压力梯度和斑块回声特征共同影响颈内动脉斑块的稳定性 2.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长期随访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三荣;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急性期大鼠血浆HCY和FIB含量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王华;hs-CRP,LPA,FIB,D-D预测进展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宋笑凯;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及其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含量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4 王红霞;青中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5 贾伟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及其稳定性与血流壁切应力关系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6 周媛;急性MCA供血区梗死的TCD判定、危险因素及预后[D];吉林大学;2009年
7 王文杰;兔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的建立及PET成像初步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8 贾夏艳;颈动脉狭窄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变化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9 高鹏;踝臂指数、纤维蛋白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梗死相关性的临床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10 刘致民;抗心磷脂抗体、纤维蛋白原与急性脑梗死关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徐大华;谢跃明;吴意峗;;颈部动脉扭曲的超声诊断[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7年09期
2 雷静;高培毅;刘明勇;;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患者脑血管储备能力的CT灌注成像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年03期
3 章黎军;颈动脉扭曲的超声诊断[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3年10期
4 倪建明,姚振威,沈天真,陈星荣;氙气CT灌注用于脑血流及其储备功能的初步评价[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5年02期
5 高艳;李坤成;卢洁;杜祥颖;刘佳宾;杨延辉;;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狭窄与闭塞患者的64排螺旋CT脑容积灌注成像[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年05期
6 陈雪梅;徐运;;脑血管储备功能的分期及其在缺血性卒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卒中杂志;2007年08期
7 戴峰;高歌军;卢万俊;魏宏世;;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观察[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海平;吴明华;;自发性颈内动脉撕裂症致青年卒中1例[J];山东医药;2011年16期
2 李善泉,刘永■;先天性颈内动脉缺如症1例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3年06期
3 李柱,倪进军,朱涛;中风新疗法—颈内动脉灌注[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0年06期
4 戴培东,张天宇,王克强;颈内动脉岩内段的应用解剖[J];解剖科学进展;2001年04期
5 何志明,谢晓东;颈内动脉海绵窦的治疗及其解剖基础[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罗望池;张迎光;黄胜平;白小欣;蔡业峰;;颈内动脉颅外段异常分支一例[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6年02期
7 方凯;张允健;孙圣刚;;症状性急性颈内动脉不同部位闭塞侧支循环的临床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年06期
8 玄太权;;颈内动脉穿刺结合静脉溶栓治疗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0年07期
9 杨芬;张英谦;赵发国;吕强;张卫清;石进;;颈内动脉盗血致反复眩晕发作一例[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年02期
10 段鸿洲;李良;莫大鹏;;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诊治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华扬;韩冰;凌晨;段春;刘强;张蕾;;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时同侧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A];庆祝中国超声诊断50年暨第十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2 关建;张维天;易红良;李明华;方淳;徐涛;田恒力;殷善开;;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抢救成功3例[A];2010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于如同;李志强;;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的手术治疗[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张全斌;陈左权;张翔;孙继平;尹嘉;陈先震;薛亚军;楼美清;;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前病变的支架治疗[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胡坤;王君宇;黄军;袁盾;李臻琰;陈风华;;13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非分叉处动脉瘤的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6 马舒贝;李霞;刘亢丁;;面部美容术致颈内动脉系统栓塞1例报告[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7 陈建屏;;包裹颈内动脉系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手术治疗[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王继跃;郝继恒;张士刚;张利勇;刘卫东;林凯;;血管重建术治疗“V”形颈内动脉扭曲[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陈建超;陈飞;李彬;王朝;梁传余;王少新;陈锦;李超;;单纯血管结扎在恶性肿瘤致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破裂中的初步应用[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孟祥靖;郭建;汪建军;孙金龙;;可脱性球囊血管内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漏[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丹 通讯员 彭雁;颈内动脉搭桥有新术式[N];健康报;2011年
2 阎红;再通颈内动脉[N];健康报;2004年
3 马杰;三例介入支架成型手术成功[N];锦州日报;2006年
4 朱丽丽;天坛医院为安装心脏起搏器合并高血压、哮喘耄耋老人摘除颈内动脉栓子[N];科技日报;2004年
5 记者 蒋寒 通讯员 蒋锐 杨梦鹰;治疗细如“头发丝”的颈内动脉[N];科技日报;2006年
6 赵强 杨声瑞;内蒙古完成首例CCF球囊栓堵术[N];中国医药报;2004年
7 ;北京:宣武医院 打通闭塞的颈内动脉[N];健康报;2006年
8 赵强;杨声瑞;内蒙古首例CCF球囊栓堵术获成功[N];中国医药报;2004年
9 衣晓峰;颈内动脉注射溶栓联合静脉适时降纤及抗凝治疗 急性脑梗死患者致残率可降低40%[N];中国医药报;2005年
10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血管外科 曲乐丰 柏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拂尽黄沙始见金[N];健康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黄传平;经翼点入路颈内动脉上间隙的显微解剖和临床应用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2 许在华;颈内动脉岩骨段至交通段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0年
3 贾晓军;颅内外动脉硬化的DSA影像学表现、临床特点及介入治疗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4 郭元星;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应用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秀秀;颈内动脉系统TIAs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2 孙冰;50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临床分析[D];山东大学;2012年
3 龚卉;大鼠双侧颈内动脉结扎对脑血管的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4 张敏;幼猪颈内动脉自体血栓模型的制作及动脉内接触性溶栓的疗效观察[D];青岛大学;2001年
5 张小波;劲内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水平与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6 李顺见;脑血管病易发年龄段人群颈内动脉三维重建及管径、角度的测量[D];青岛大学;2014年
7 沈岳飞;颈内动脉系统TIA的随访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0年
8 杨勇;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相关血管形态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9 周国庆;伴同侧颈内动脉系统狭窄/闭塞脑梗死患者影像学病灶模式及侧枝代偿分析[D];苏州大学;2011年
10 姜超;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侧枝循环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062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1906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