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定位方法单双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比较研究
本文选题:前交叉韧带 + 解剖重建 ; 参考:《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5年10期
【摘要】:目的比较采用不同定位方法行单、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疗效。方法 2010年5月-2013年4月,将符合选择标准的120例ACL损伤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手术方法不同,患者分为4组(n=30)。A组:按传统定位进行双束重建;B组:在ACL残留足迹上进行个体化解剖定位双束重建;C组:按传统定位进行单束重建;D组:在ACL残留足迹上进行个体化解剖定位单束重建。各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侧别、致伤原因及术前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分级、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轴移试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即刻行患膝MRI扫描,并建立三维模型,评定ACL移植物与股骨髁间窝是否存在撞击;采用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轴移试验以及Lysholm评分、IKDC分级比较组间疗效差异。结果三维模型分析显示:A组11例(36.7%)出现撞击,B组1例(3.3%),C组9例(30.0%),D组无撞击发生。其中,A、C组撞击发生率显著高于B、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间及B、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30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24个月4组Lysholm评分、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及轴移试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术后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IKDC分级比较,B、D组显著优于A、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间及B、D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定位方法相比,按残留足迹进行个体化解剖定位单、双束重建ACL均可降低术后撞击发生率,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single and double bundle reconstruction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us (ACL) with different localization methods. Methods from May 2010 to April 2013, 120 patients with ACL injury who met the selection criteria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Depending on the operation,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4 groups: group A: double bundle reconstruction group B: group C: group D: on residual footprint of ACL: group B: group C: group D: performed on residual footprint of ACL: group C: group C Single bundle reconstruction of anatomical localization. Gender, age, course of disease, side difference, cause of injury and preoperative Lysholm score, ISCC grade Lachman test, anterior drawer test and axial shift test showe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MRI scan of the affected knee was performed immediately after operation, and 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evaluate whether there was an impact between the ACL graft and the femoral intercondylar fossa. The difference of curative effect between the groups was compared by Lachman test, anterior drawer test, axial shift test and Lysholm score. Results Three-dimensional mode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impact in group B (n = 11, n = 11) and group B (n = 1). There was no impact in group C (n = 9) and group D (n = 9). The incidence of impact in group C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B (P 0.05),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 A (P 0.05) and group B (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 A (P 0.05) and group B (P 0.05). There were no early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early wound healing in group P0.054.The incidence of impact in group 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B (P 0.05).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24 ~ 30 months (mean 26 months). 24 months after opera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ysholm scores, anterior drawer test and axial shift test among the four groups, bu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our groups after operation (P 0.05). 24 months after operation, the IKDC grade in group D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group A (P 0.05)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 B (P 0.05) and group D (P 0.05).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localization method, individualized anatomical localization with residual footprint and double bundle reconstruction ACL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impact and improve the function of knee joint.
【作者单位】: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
【基金】:云南省创新团队项目(2014HC018) 云南省国际合作项目(2013IA004) 云南省医学学科带头人培养项目(D-201207)~~
【分类号】:R87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许鹏;李彦林;陈文栋;杨光;王国梁;仝路;胡猛;;MRI影像下股骨髁间窝三维数字化解剖学数据与实体解剖测量值的差异[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43期
2 周敬滨;Zachary Working;Carola F.van Eck;Freddie H.Fu;;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理念与方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1年06期
3 罗浩;敖英芳;王海军;张继英;余家阔;;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前内束和后外束股骨止点位置的解剖研究[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2年01期
4 陈文栋;李彦林;许鹏;杨光;王国梁;马珂;李青;李晓林;曹斌;;正常人与尸体膝关节MRI二维图像重建前交叉韧带三维模型的比较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1年11期
5 李彦林;许鹏;韩睿;王建伟;何川;王国梁;仝路;胡猛;;基于MRI二维影像下股骨髁间窝的三维可视化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2年10期
6 何川;李彦林;张振光;王国梁;王福科;曹树海;王慧建;赵沣凯;;计算机术前规划软件辅助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疗效观察[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3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晓鹏;纪斌平;;前交叉韧带重建技术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08年03期
2 关健;聂喜增;李锋;宋永周;刘金辉;;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保残重建对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3年10期
3 刘锴;张强;刘东东;杨祖华;;前交叉韧带重建中骨道定位观念演变的进展(综述)[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4 崔雪朋;刘明廷;;前交叉韧带解剖型重建的研究进展[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5 陈克诚;黄有荣;;股骨髁间窝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概述[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6 王辉;沈建平;邹宏;殷勇;谢成;杨帆;冯国滨;弋石泉;;关节镜下保留前交叉韧带残端解剖重建早期疗效观察[J];骨科;2012年04期
7 李文凯;吴华;韦盛;王威;游洪波;;关节镜下解剖位与过顶位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的近期疗效对比[J];骨科;2015年03期
8 谢学然;朱培丽;;解剖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60例治疗体会[J];医药论坛杂志;2015年10期
9 齐萌;王颖;陈绍明;王一兵;叶颖;吴文浩;;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与健康成年人股骨髁间窝宽度、高度的MR测量及比较[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年06期
10 于洋;李众利;白晓伟;傅仰木;廖伟雄;郭晓东;;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翻修的临床研究(附14例报告)[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汤华军;程艳;郑宇杰;范光碧;常能彬;高云;胡鑫;周正丽;WANG Jing;LI Wen-ying;;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及毗邻结构的解剖与影像测量的对比研究[A];第五届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叶俊星;LARS人工韧带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2 李晗;髌骨骨折和创伤性关节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3 何川;前交叉韧带虚拟重建系统的应用及术后膝关节内结构的三维有限元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4年
4 陈建;神经肌肉电刺激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4年
5 蔡喜雨;自体4股乆绳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虎;前十字韧带重建中移植物位置偏移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2 李志超;保留残端纤维与剩余束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3 张兵;LARS人工韧带与自体乆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早期临床疗效比较[D];遵义医学院;2009年
4 宋矿朋;移植物固定角度和初始张力对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后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5 许鹏;MRI影像下股骨髁间窝的三维可视化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2年
6 邓永忠;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股骨止点的临床解剖学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
7 谢伟;关节镜下急性期前交叉韧带重建的可行性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8 白夜;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肌腱双束双隧道重建ACL的近期疗效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9 仝路;股骨内髁虚拟软骨缺损对膝关节软骨、半月板应力的影响[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10 王德财;关节镜下自体乆绳肌移植修复与重建前交叉叉韧带的临床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宇;杨柳;陈伟;唐康来;陈光兴;郭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解剖测量和MRI测量对照分析[J];重庆医学;2006年13期
2 潘哲尔;黄加张;顾湘杰;丁祖泉;张纯武;叶澄宇;李建策;;磁共振影像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年04期
3 邓军;梁碧玲;陈建宇;钟镜联;黄穗乔;宋玲玲;;股骨髁间窝和前交叉韧带断面的3D TSE MRI测量[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年07期
4 韩晓鹏;纪斌平;;前交叉韧带重建技术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08年03期
5 刘秀梅;陶澄;肖东民;;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解剖研究及临床意义[J];医学临床研究;2006年07期
6 陈欣;熊岳山;;基于二维轮廓序列的膝关节三维重建[J];计算机应用;2007年03期
7 董刚志;黄荣忠;宾怀有;吕君;;螺旋CT三维重建在骨关节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辐射卫生;2009年03期
8 许维亚;金涛;向选平;茹能;杜远立;;股骨髁间窝宽度CT测量的方法及意义[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08年05期
9 许鹏;李彦林;陈文栋;杨光;王国梁;仝路;胡猛;;MRI影像下股骨髁间窝三维数字化解剖学数据与实体解剖测量值的差异[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43期
10 张春礼;徐虎;范宏斌;陈戎波;郑佳鹏;裴国献;;前交叉韧带解剖双束重建中股骨隧道建立路径的比较研究[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0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游 ,孙材江 ,王万春 ,张薇 ,李菊元;膝关节镜下自体髌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探讨[J];中国内镜杂志;2002年07期
2 徐卿荣,朱振安;负荷条件下前交叉韧带的股骨重建位置[J];临床骨科杂志;2004年02期
3 闵红巍,王岩,屈艳萍;关节镜下采用自体髌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年06期
4 袁锋;赵金忠;皇甫小桥;何耀华;王建华;朱越;彭晓春;;自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后的生物力学转归[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33期
5 石俊俊;纪斌平;;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术与单束重建术对恢复膝关节稳定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年05期
6 范华强;黄长明;;前交叉韧带等长点定位方法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颈腰痛杂志;2009年05期
7 李彬;白伦浩;傅永慧;王广斌;贺明;王佳时;;前交叉韧带单束断裂12例治疗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年07期
8 万超;郝智秀;温诗铸;;前交叉韧带力学特性差异对膝关节有限元仿真结果的影响[J];医用生物力学;2012年04期
9 白朝晖;章莹;;前交叉韧带移植物和对侧前交叉韧带的存活率:至少15年的随访研究[J];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2012年06期
10 严广斌;;前交叉韧带[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陶];刘华;凌晶;章云峰;何志勇;章军辉;狄正林;冯建翔;;前交叉韧带部分重建早期临床疗效观察[A];2009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马一鸣;李坚;许海波;陶勇;阎亮;刘国强;朱建华;杨峰;;节镜下解剖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应用[A];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30年庆典暨2011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刘洪亮;许树柴;李敏龙;;未成年人前交叉韧带体部完全断裂的修复方法[A];第二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第二届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骨伤科学术年会、第十九届浙江省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4 姜鑫;张益民;郭永智;孙延山;王军;刘建永;;前交叉韧带上止点撕脱镜下缝合术的研究[A];第二届华东地区骨科学术大会暨山东省第九次骨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5 傅宏;马海涛;毕大卫;刘道君;胡钢锋;翟利锋;朱元;;经损伤韧带包膜内重建治疗前交叉韧带股骨止点损伤[A];2009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林默涵;方迪培;容树恒;陈启明;;对双束前交叉韧带修复手术后回复多余的胫骨转动的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葛杰;周谋望;;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原则[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8 危立军;罗军;易观俊;王鹏;黄明;王灵海;;关节镜下同种异体韧带个性化解剖位重建前交叉韧带[A];2012年浙江省骨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欧阳云飞;丁晶;杨军;金涛;陈斌;;前交叉韧带不完全性损伤诊断与治疗方法的探讨[A];第20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11年
10 唐华;卢波;吴林;陈思历;昝中学;;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A];2009第十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山东临沂 赵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的几点注意[N];上海中医药报;2013年
2 南昌大学第四医院 孙贵才 (副教授);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N];家庭医生报;2008年
3 汤河子;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N];中国医药报;2002年
4 杨振岭 魏妍平;关节镜———重建膝部韧带[N];健康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宇晟;后交叉韧带断裂对前交叉韧带影响的生物力学和组织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谢静;损伤的前交叉韧带和内侧副韧带中的赖氨酰氧化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3 刘畅;同种异体皮质骨横穿钉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3年
4 肖文峰;前交叉韧带分束及其断裂对外侧胫骨平台影响的力学和组织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5 蔡喜雨;自体4股乆绳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熠;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的诊断和治疗[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2 王雪晖;前交叉韧带粘弹性特性的实验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石俊俊;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术与单束重建术早期临床疗效的比较[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4 李志超;保留残端纤维与剩余束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5 冯大源;部分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的临床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操石磊;皮肤成纤维细胞修复原位冻融前交叉韧带的可行性相关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7 杨天龙;关节镜下治疗前交叉韧带部分断裂的临床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薛静;膝骨关节炎前交叉韧带Ⅰ、Ⅲ型胶原纤维定量分析及组织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9 潘政军;聚乙烯醇—胶原聚合物构建组织工程前交叉韧带的初步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10 李文凯;关节镜下解剖位与传统过顶位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的近期疗效对比[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377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1937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