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特种医学论文 >

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应用价值

发布时间:2018-06-26 17:30

  本文选题:冠状动脉造影 + 排计算机断层扫描 ; 参考:《实用医学杂志》2015年14期


【摘要】:目的:探讨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8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与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对比分析,分别计算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经320排CT发现支架内狭窄3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其中35例确为支架内狭窄,另新发现4例经320排CT诊断为阴性的支架内狭窄。计算得出320排CT对于支架内狭窄诊断的灵敏度为89.65%,特异度为98.13%,阳性预测值为92.06%,阴性预测值为97.43%。结论: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对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诊断准确性较高,不失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复查的一种可靠选择。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320-slice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in coronary stent restenosis. Methods: 88 patients after coronary stent implantation were selected. The results of coronary angiography were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320 slice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were calculated respectively. Results: 38 cases of stent stenosis were found by 320 slice CT, 35 cases were confirmed by coronary angiography, and 4 cases were diagnosed negative by 320 slice CT.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320 slice CT for the diagnosis of stent stenosis were 89.65, 98.13, 92.06 and 97.43,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coronary artery restenosis in coronary stents is higher by using 1: 320 slice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which is a reliable choice for the patients after coronary stent implantation.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宁波市解放军第一一三医院;
【基金】:2013年浙江省医药卫生一般研究计划(编号:2013KYA078)
【分类号】:R816.2;R54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何文一;张冬颖;覃数;邓国兰;;中老年女性冠心病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研究[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4年05期

2 杨斌;郑春燕;宇仁超;李珊;谭丽娟;;Rho激酶抑制剂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疗效的观察[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4年05期

3 王玉;陈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4年05期

4 陈美玉;黄武;范海燕;陈海红;;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4年05期

5 李晓燕;李正;谈红;晋群;;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影像对比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0年11期

6 李敏;孙钢;彭兆辉;李海军;姜相森;李理;李国英;丁娟;;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对无症状人群非钙化性斑块危险因素的初步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年04期

7 刘新;蔡祖龙;蔡幼铨;安宁豫;赵绍宏;杨立;;冠状动脉CTA诊断心肌桥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沈旋;;射频消融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护理[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2 周晓娟;王月平;周燕;;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恢复肢体活动时间的研究[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王晓晨,杨大严,周文兵,孙爱华,时之秀;射频消融治疗房性心动过速3例[J];安徽医学;2005年01期

4 孙爱娇;宋德明;项学军;郑元喜;程静芳;辜和平;;床旁快速临时起搏器安置术的临床应用[J];安徽医学;2010年10期

5 何浩;张小玲;徐健;严激;韩小萍;;心房颤动伴左房血栓患者的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J];安徽医学;2011年08期

6 郭新晓;心脏介入术后血管迷走反射防护的探讨[J];安徽医药;2005年11期

7 梁国庆;戴小华;邵正斌;夏铭蔚;;40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及中医证型分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8 高大胜,蔡鑫,包宗明,史晓俊,宋业年,冯慧勤;宽QRS波心动过速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9 史晓俊,蔡鑫,高大胜,宋业年;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复发原因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0 吴向军,张丹,丁秀云;降纤酶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效果分析[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萧毅;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中的临床应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2 徐智;心血管造影图像的二维信息处理及其三维重建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3 沈晓旭;起搏胶囊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心阳气虚证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4 马晓静;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成功介入治疗后心肌组织灌注的评价[D];山东大学;2004年

5 王伟强;冠状动脉支架力学行为有限元分析及其结构优化[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李健;冠状动脉介入术对冠心病气虚血瘀证影响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刘晓鹏;NiTi形状记忆合金的超弹性及医学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8 张军;通冠胶囊后适应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9 安超;冠心病中医证候特点与冠脉病变程度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10 任毅;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特征及客观化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简政威;赵洪磊;;不同血压分级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3年05期

2 赵俊,孙善全;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的形态及相关性研究[J];解剖学杂志;1998年05期

3 李自成,刘勇,巫少荣,徐宏贵,张爱东,王巍嵩,黄贤珍;应用ROC曲线评价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4年06期

4 罗心平;李勇;朱军;李剑;倪唤春;王彩萍;施海明;;老年血脂水平与颈动脉和冠状动脉狭窄关系的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年05期

5 李美婷;;外周动脉疾病患者脂联素、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IMT的相关性[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1年06期

6 王照谦,夏昆,朱皓,杨志强,王克礼,刘晓枫,方唯一;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3年03期

7 杨进刚;杨跃进;;女性冠心病特点及介入治疗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1年02期

8 张国辉,钱菊英,樊冰,王齐冰,颜彦,严卫,王灏,路艳,冯琪,葛均波;心肌桥对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年05期

9 张少雄,戴汝平,高润霖,何沙,吕滨,荆宝莲,白桦,姚康宝,陈纪林,杨跃进;电子束CT对冠状动脉钙化的定量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年04期

10 金亚平,秦光明,张松照,李崇剑,徐耕;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临床评价[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立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30例CT表现分析[J];河北医学;2001年05期

2 汪清,杨凡,余波;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45例临床和CT的对比分析[J];华西医学;2001年04期

3 戴标,单海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与CT观察[J];江南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4 吴晓明,张志琴;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随访观察及智能评定[J];农垦医学;2001年05期

5 林文妙,唐震;CT在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诊断中的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1年10期

6 曹新华,朱正超;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不典型CT表现[J];苏州医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7 崔国强,张庆普;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CT表现[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1年01期

8 李能平,陆仁达,周鸣清,方莘;CT对急性胰腺炎继发感染的预测判断作用[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1年02期

9 施玉麒,杨华姿,高建慧,王维琼;脑CT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评估的价值[J];新生儿科杂志;2001年01期

10 李鸿哲,刘绍玲,余明;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60例CT与临床分析[J];中国厂矿医学;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影;徐卫国;;CT引导下经皮胸部穿刺活检的护理[A];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CMIT-2004)论文汇编[C];2004年

2 张义质;;探讨CT“窗口”服务质量的管理[A];全国护理行政管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史景云;;原发性肺黏膜相关淋巴瘤的CT表现[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4 伍晓六;雷益;夏军;刘品霓;陈静;;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CT评价[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赵娓娓;张劲松;宦怡;;CT对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汪国余;胡明华;陈再智;徐忠飞;;卵巢卵泡膜纤维瘤CT表现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A];2013年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李杰;;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观察与护理[A];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肿瘤介入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周选民;李小力;徐霖;;3D CT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中的优势[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张润梅;吴文青;范建丽;;CT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定位精度中的重要性[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秀珍;韩峻峰;钱国峰;;CT对体外培养破骨细胞功能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暨骨质疏松诊断技术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竹;欧洲CT市场逆流而动[N];医药经济报;2012年

2 通讯员 贾洪涛;市区出租车牌照全部使用吉CT专用号段[N];四平日报;2009年

3 中国医保商会 蔡天智;今年1~4月CT出口反弹[N];医药经济报;2010年

4 敢言;医院滥用CT病人可能致癌[N];广东科技报;2004年

5 本版编辑邋韩其成 游敏常 闫铮;水泥行业“CT”报告:美好与现实的反差[N];证券日报;2008年

6 祁鸣邋曾强 周宇;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给人体基因组做“CT”[N];中国医药报;2007年

7 张小磊 陈辉 廖怀凌;医院滥用CT病人可能致癌[N];中国消费者报;2004年

8 记者 刘如春 通讯员 刘文祥;地震CT技术洞悉岩溶变化[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9 记者 胡其峰;胡大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中青年女性过度做CT是花钱买风险[N];光明日报;2011年

10 李旭;医院滥用CT风当刹[N];市场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尤小芳;CT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诊断及疗效评价的临床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2 左一智;肺段间平面的解剖学实质与CT表现[D];山东大学;2013年

3 蔡肯;基于双源CT的全心脏图像配准与自动分割算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陈俊;多功能CT/荧光纳米分子探针的制备以及其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5 李国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评估新方法及肺气肿表型的CT肺功能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6 刁楠;双源CT心肌灌注成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7 赖凯;基于CT体数据的人体肺气道树数学模型建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8 范亚;基于高分辨率颅脑CT体数据的病变自动检出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9 侯志辉;冠状动脉CT对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随访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10 田珍;低剂量4DCT技术及临床应用[D];清华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荣宁;地震CT在混凝土无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2 张帆;CT定量分析法与单指示剂热稀释法评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水肿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魏晓洁;双源CT低剂量腹部血管双期扫描技术在肠系膜缺血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山东大学;2011年

4 吴振刚;320排CT头部一站式扫描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D];延边大学;2013年

5 陈亮;双源CT术前评估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口的对照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6 赵家贵;CT引导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7 刘征宇;电阻率跨孔CT探测方法及其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4年

8 江小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T定量测量与肺功能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9 殷黎;基于超声CT的混凝土质量检测方法研究[D];中北大学;2007年

10 方兵;鼻窦鼻腔区域中线破坏性疾病命名的沿革及其CT评价[D];浙江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0708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20708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9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