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特种医学论文 >

通过检测miRNA水平诊断心源性猝死中急性心肌梗死的法医学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4 03:47
【摘要】:目的: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心脏器质性原因造成的主要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急速的、自然的死亡。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导致SCD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目前,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s)经动物学实验已经被证实了可以用来诊断AMI,且在发生AMI后不同死亡时间间隔(PMI),microRNAs仍然具有重要鉴别价值。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初步探究miRNA-1、miRNA-126、miRNA-133、miRNA-499与AMI、死后PMI的相关性,进而为深入研究miRNA-1、miRNA-126、miRNA-133、miRNA-499是否能够成为AMI相关的敏感生物标记物及死后PMI的推断打下基础。在技术手段上能有效帮助法医工作者快速准确地鉴定AMI猝死。方法:1、实验用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AMI组:结扎大鼠心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模后于0.25h、0.5h、1h、2h麻醉处死大鼠,取心血及心脏组织,每个时间点12只。AMI对照组:4只大鼠,大鼠心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穿线不结扎,麻醉处死后取心血及心脏组织。PMI组:将大鼠麻醉处死后分别放置0h、3h、6h、12h、24h,后开胸采集大鼠右心室血液,每个时间点12只。PMI对照组:5只大鼠,直接麻醉处死采血。2、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后采用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及HE染色后评估大鼠AMI造模是否成功。3、应用qRT-PCR方法检测AMI后0.25h、0.5h、1h、2h大鼠心血中miRNA-1、miRNA-126、miRNA-133、miRNA-499表达量,同样方法检测大鼠死后0h、3h、6h、12h、24h上述四种miRNA的含量,将其作为参数引入回归方程。结论:本实验首次研讨了在AMI发生后0.25h与对照组的区别,大鼠心血中miRNA-1、miRNA-126、miRNA-133及miRNA-499较对照组有显著升高,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与对应性,证实与大鼠AMI的发生存在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从而预测miRNA-1、miRNA-126、miRNA-133及miRNA-499能够成为一种新型的AMI诊断生物标志,为今后法医工作中对早期AMI引起的心源性猝死的死亡机制分析及临床上AMI患者的早期救治打下了坚实的根基。研究了miRNA-1、miRNA-126、miRNA-133及miRNA-499与死后PMI之间的关系,四者在死后12h内含量较稳定,对今后法医工作中死后PMI推断有指导性意义。
【图文】:

生物标志,体液


体液鉴定、种属鉴定、死亡时间推断及个体年龄、疾病鉴定等方面扮演的新角色。1.3.1 miRNA 在体液中的分布及表达在法医调查中,检测,,收集和正确识别体液是对专业人员重要的支持手段。多年来,使用了各种基于血清学的方法,但是其缺乏灵敏性和特异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多数研究者们认为 miRNA 具有潜力用于识别证据,如尿、汗液、唾液、生殖系统的分泌物等。miRNA 是一种具有 20-25 个单核核苷酸的微小 RNA 结构,其特性使得与miRNA 相比它们更不容易发生降解过程。不易降解对于法医鉴定是非常重要的特征,因为在犯罪现场,生物学证据可能暴露于各种不利的环境因素中。最近,已发表的研究能够识别一些特定的 miRNA(如图 4.1 所示)。葡萄牙 Portuguese Inst Oncol 的Medeiros, R 等[21]人于 2015 年收集所有迄今为止的信息,并评估了具有潜在破坏miRNA 分析的许多因素,例如:方法学方法,环境因素,生理条件,性别,病理和样品储存条件等。

唾液,策略,葡萄牙,生物标志物


图 4.2 唾液识别的逐步策略[27]葡萄牙 Medeiros, R 等[28]人于 2015 年在《LIFE SCI》发表其收集有关血浆和血 miRNA 的来源的信息(如图 4.3 所示),以及评估其作为外周血的生物标志物潜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D919.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建伟;;急性心肌梗死在心血管内科治疗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年84期

2 ;影响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重返工作的因素[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8年11期

3 张孝春;刘秀华;张杰俊;;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年01期

4 刘吉敏;;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年04期

5 陈娇;;优质综合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9年02期

6 朱莉;龚黎琳;侬宇琴;;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9年06期

7 郭艳丽;蔡智斌;薛剑;于明;;基层抢救以头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J];人民军医;2019年03期

8 章慧琴;陆克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护理疗效分析总结[J];中国社区医师;2019年13期

9 龚芗;;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10例[J];中国社区医师;2019年11期

10 王丽丽;;全面性护理措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华;;浅谈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2 王蕴强;张雷;;论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治疗[A];2016年《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3 宋瑞琦;;以头痛为单纯首发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A];中华医学峰会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中青年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5年

4 沈洪;姚志峰;姚晨玲;童朝阳;舒先红;;急性心肌梗死与血清铜浓度相关分析[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17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5 徐朝艳;黄燕梅;陈月媚;刘强强;李元;;前馈控制管理在抢救急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17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6 毛洪涛;黄亮;曹春水;占钻;李修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颤与MMP-9相关性探讨[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17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7 赵秋霞;李治红;杜斌;;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抗血小板治疗进展[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17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8 张抒扬;;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原则[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张抒扬;;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原则[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第7届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10 张抒扬;;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原则[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第7届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景悦;烈日炎炎莫“堵心”——谈夏季急性心肌梗死防治[N];21世纪药店;2019年

2 本报记者 王政清 通讯员 陈月姝;广东茂名:构建急性心肌梗死救治地图[N];健康报;2018年

3 李景悦;秋风起兮,祝愿人长久、心依旧[N];医药经济报;2017年

4 记者 陈青;打造急性心肌梗死信息化救治平台[N];文汇报;2017年

5 本报记者 陆旅星;急性心肌梗死要合理预防 积极救治[N];中国医药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王霞;急性心肌梗死治疗须“救急”[N];医药经济报;2012年

7 徐永固;急性心肌梗死误诊分析[N];健康报;2011年

8 周瑞;急性心肌梗死护理[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9 ;中英科学家发现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新方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10 陈汉桥;诊断急性心梗有了敏感检测指标[N];中国医药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素梅;心肌细胞衰老对心脏重构的影响和调控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2 曾庆;电针“内关穴”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8年

3 杨帆;急性心肌梗死和慢性心衰大鼠的代谢组学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4 罗顺祥;去肾交感神经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凋亡及心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5 伏蕊;CAMI-NSTEMI评分:基于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构建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风险预测模型[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

6 李婴婴;急性心肌梗死后Exosome/miR-30a调节心脏自噬并影响心脏功能[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7 林蓓佑;外泌体lncRNA HCG15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9年

8 杨宇霞;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表达谱芯片[D];郑州大学;2017年

9 陈佳琦;基于生物信息学筛选急性心肌梗死潜在生物标志物及调控靶点[D];吉林大学;2017年

10 姚懿;中国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血小板高反应性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婷;不同年龄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9年

2 刘毅龙;替格瑞洛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灌注的改善作用及安全性评价[D];西安医学院;2019年

3 朱超;替格瑞洛对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疗效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8年

4 范勇;基于重症监护数据库MIMIC-Ⅲ的探索性数据分析及急性心肌梗死死亡预测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8年

5 王玲霞;MHR和MPV与PCI术后AMI患者不良事件的关系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9年

6 王智丹;Angiopoietin2及CD105与rhG-CSF干预后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梗死面积的关系[D];山西医科大学;2019年

7 高升;中青年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及冠脉病变特点对比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9年

8 吴东凯;巴马小型猪冠脉阻断/复灌致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构建及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9 梁宇博;不同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D];兰州大学;2019年

10 李振洲;通过检测miRNA水平诊断心源性猝死中急性心肌梗死的法医学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627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26627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8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