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特种医学论文 >

COL1A2及MIF基因遗传多态与心源性猝死风险的关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5 00:43
【摘要】:第一部分COL1A2基因3’非翻译区插入/缺失多态与心源性猝死风险的关联研究目的:研究位于COL1A2基因3’非翻译区(3’untranslated region,3’UTR)的插入/缺失(Ins/Del,Indel)多态rs3917与中国人群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风险之间的关联,并运用基因型-表型关联研究和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该多态在心源性猝死发生发展中可能产生的作用及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1)使用候选基因的方法筛选出一批位于COL1A2基因3’UTR的多态位点,并选取具有潜在功能的七碱基Indel多态位点rs3917作为研究对象。收集79例SCD和328例正常对照的血液样本,分别提取样本基因组DNA并进行PCR扩增及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基因分型,使用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该多态与SCD风险之间的关联。(2)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具有不同基因型的心肌组织中COL1A2 m RNA的表达量,并分析基因型与m RNA表达量之间的关系。(3)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可与COL1A2 3’UTR结合且受rs3917多态影响的Micro RNA(mi RNA)(4)构建包含rs3917多态的约300个碱基对的重组质粒p GL3-COL1A2-WT/MT并转染293T细胞系,分为四组,p GL3-COL1A2-WT/MT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加入mi R-296-3p mimic,对照组加入mimic control,24小时后,运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系统(Dual-luciferase assay system)检测各转染组的荧光素酶活性,验证mi R-296-3p对COL1A2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1)基因分型结果显示,COL1A2基因3’UTR的rs3917位点具有较好的多态性,对照组中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说明纳入的样本具有群体代表性。校正性别、年龄风险因素后,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携带Ins/Del基因型的个体较Ins/Ins的个体发生SCD的风险显著增高(OR=1.97,95%CI:1.09-3.56,P0.05,Statistical power=0.647);分析等位基因发现,携带Del等位基因的个体较携带Ins等位基因的个体发生SCD的风险显著增高(OR=1.82,95%CI:1.08-3.06,P0.05)。(2)Real-time PCR结果显示,Ins/Del基因型与心肌组织中COL1A2基因的低表达显著相关。(3)Miranda软件预测结果提示,hsa-mi R-296-3p可能影响COL1A2基因的表达。(4)双荧光素酶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加入mi R-296-3p后抑制p GL3-COL1A2-WT/MT实验组的报告基因表达,且WT实验组中的抑制作用更明显。结论:(1)在中国人群中,rs3917多态与SCD风险之间存在显著关联。(2)不同基因型的心肌组织与对应的m RNA表达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基因型-表型关联。(3)rs3917多态插入型序列可能通过干扰COL1A2 m RNA与hsa-mi R-296-3p的结合来影响基因的表达,进而参与SCD的发生。第二部分MIF基因启动子区多态与心源性猝死风险的关联研究目的:研究位于MIF基因启动子区的-794CATT5-8微卫星多态与中国人群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风险之间的关联,分析比较该多态在不同人群中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及与不同疾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1)采用候选基因的方法筛选出一批位于MIF基因启动子区的多态性位点,并从中选取具有潜在功能的-794 CATT5-8微卫星多态位点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79例SCD和313名正常对照的血液样本,分别提取样本基因组DNA并进行PCR扩增及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该多态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并使用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该多态与SCD风险之间的关联。(2)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794 CATT5-8多态在不同国家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分析该多态与不同疾病的关系。结果:(1)-794 CATT5-8多态与SCD风险无显著关联。(2)统计结果显示,在中国人群中,-794 CATT5-8多态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日本相近(P=0.827),与美国及欧洲有显著差异(P=0.005,P=0.0001)。结论:(1)在中国人群中,MIF基因启动子区的-794 CATT5-8多态与SCD风险之间无显著关联。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D919
【图文】:

电泳图,多态位点,电泳


的平均年龄为 50 岁(中位年龄 49 岁);性别方面,男女比例为 10.3∶1。在死亡动方面,根据调查记录,11 例(13.9%)SCD 发生在睡眠中,24 例(30.4%)发争吵或其他强烈的情感活动中,有 42 例(53.2%)是在饮酒或受轻微损伤后发定义为非特异性)。3917 位点基因分型及测序结果不同基因型样本扩增出的片段长度不同,可通过 7%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连续系统垂直电泳进行区分,银染显色结果为:缺失型纯合子一条带,片段长度为p;插入型纯合子一条带,片段长度为 174bp;插入/缺失杂合子为两条带,长度为 167bp 和 174bp(图 1)。采用桑格测序法对分型结果进行验证(图 2)。分型显示,在 SCD 病例-对照组中 Ins/Ins,Del/Del 和 Ins/Del 三种基因型均可被检测

碱基序列,位点,测序,遗传平衡


图 2. COL1A2(rs3917)位点桑格测序图Fig 2. Sequencing analysis of COL1A2(rs3917):下划线显示的为 rs3917 多态插入的七个碱基序列dy-Weinberg 遗传平衡检验 rs3917 位点在对照组中的基因型分布进行 Hardy-Weinberg 遗传平衡吻合度检结果符合 Hardy-Weinberg 遗传平衡规律(表 3),说明纳入的样本具有群体代表 3. rs3917 位点的 Hardy-Weinberg 平衡吻合度检验结果able 3. 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 testing of rs3917 within the control group基因型 Del/Del Ins/Del Ins/In观察值 2 60 266期望值 3 57 267(O-E) 2/E 0.333 0.158 0.00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玉梅;张瑜萍;;心内科老年患者心源性猝死危险因素探究[J];大医生;2017年09期

2 刘青;叶鹏;Bogle BM;Ning H;Goldberger JJ;Mehrotra S;Lloyd-Jones DM;;基于社区的突发心源性猝死风险预测评分[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8年04期

3 刘晓兰;;浅论心内科的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J];当代医药论丛;2018年12期

4 高杰;;善待自己,也是一种教育[J];甘肃教育;2016年24期

5 张链;;导致心内科收治的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原因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8年20期

6 晓力;;守住心源性猝死的四道防线[J];江苏卫生保健;2016年23期

7 冯庚;;心源性猝死是怎样发生的——四环锁链[J];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6年03期

8 王君;王群山;;心房颤动与心源性猝死间的关系[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7年02期

9 张宇;;住院患者心源性猝死发生的影响因素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7年03期

10 曹冰华;万琪琳;张雷;许净;闫成芸;;青年心源性猝死病因文献综述[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廖晓星;李芳;;灌注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17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2 孙凤莲;郭林选;;68例心源性猝死患者的预防与急救[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赵承光;;心源性猝死32例临床分析[A];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病及血瘀证高级论坛和研修班论文汇编[C];2004年

4 高亚莉;;低镁血症与心源性猝死[A];中国保健医学研究会心脏学学会全国第一届心脏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5年

5 高雪;刘燕;郭姝;郝维;曹济民;;离子型谷氨酸受体:一种新的心源性猝死危险因子?[A];生物膜与重大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刘丹平;伏军贤;;心源性猝死188例临床分析摘要[A];第十二届全国复苏与中毒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伏军贤;韩英;李景梦;闫自强;刘丹平;;心源性猝死的研究进展[A];第十二届全国复苏与中毒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8 王晶晶;刘龙丁;王丽春;赵树栋;廖芸;李琦涵;;云南省不明原因心源性猝死相关致病因子的初步研究[A];第九届西南三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杨桂娥;王慧英;;10例老年心源性猝死的特征与预防[A];首届《中华护理杂志》论文写作知识专题讲座暨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10 蒋健;;猝死[A];华东地区第二次急诊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 张红超;“心”事早知道[N];人民政协报;2017年

2 本报记者 邢玉树;传播急救理念 不让猝死“有机可乘”[N];保健时报;2017年

3 本报记者 刘云涛;阻击突袭的杀手——心源性猝死[N];中国医药报;2017年

4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科教授 刘建和;冠心病是“大敌”[N];大众卫生报;2017年

5 万文波;莫让“救命神器”成摆设[N];健康报;2017年

6 记者 衣晓峰 特约记者 董宇翔;新靶点可助心源性猝死防治[N];健康报;2014年

7 通讯员 衣晓峰 记者 李丽云;心源性猝死防治新靶点及药物干预研究获新突破[N];科技日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李天舒;警惕心源性猝死夺命[N];健康报;2012年

9 记者 衣晓峰 聂松义;M3受体在心源性猝死中起重要作用[N];健康报;2011年

10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 何奔 臧敏华;冬天警惕心源性猝死[N];解放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裴娟慧;心力衰竭致猝死的心电学和血清学预警及危险性评估[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2 任岚;恶性心律失常相关的心电现象和机制探索及心力衰竭死亡预警的基因多态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3 刘周英;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及干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4 王福贞;神经再生诱发心源性猝死的钾通道机制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5 王蓉蓉;遗传性心律失常的分子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6 张明昌;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病理学特征及其与桥粒蛋白的相关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7 赖东武;钙/钙调素依赖蛋白激酶Ⅱ_δ基因敲除对心脏触发活动的影响及相关机制[D];浙江大学;2010年

8 郭琦;室性心律失常的基质研究与遗传预警[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9 刘洋;心律失常的临床和遗传学基础及治疗相关的并发症[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代世摩;动作电位回馈特性在心室颤动电生理机制中作用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志霞;COL1A2及MIF基因遗传多态与心源性猝死风险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2 王佳琦;SCN5A基因微测序检测体系的构建及其在心源性猝死检测中的应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8年

3 刘长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源性猝死危险分层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8年

4 童文娟;运动员潜在心血管疾病筛查面临的挑战[D];重庆医科大学;2017年

5 杨德彦;青年心源性猝死(附13例住院幸存者临床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6 王菲菲;HCN2基因和ANK2基因在心源性猝死病人窦房结细胞的表达变化[D];青岛大学;2017年

7 于惠;心源性猝死细胞凋亡与c-Jun基因蛋白表达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8 孙鑫;冠心病猝死的法医病理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9 张一芝;心源性猝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10 玛依拉·图尔贡;中国新疆189例心源性猝死尸检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286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27286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a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