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动静脉畸形的影像学探讨
发布时间:2020-08-05 09:46
【摘要】:目的: 研究颌骨动静脉畸形(a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的影像学表现,探讨曲面断层片、计算机断层显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及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MRI)对颌骨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 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至2014年期间临床怀疑颌骨动静脉畸形的病例124例,其中119例经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m, DSA)或手术病理证实为颌骨动静脉畸形,3例为颌骨占位性病变,2例为颌骨静脉畸形;其中57例病人均行增强CT检查(17例上颌骨AVM,40例下颌骨AVM),23例行曲面断层片检查(3例上颌骨AVM,20例下颌骨AVM),14例行增强MRI检查(6例上颌骨AVM,8例下颌骨AVM)。结合病理学诊断及DSA检查结果,总结颌骨动静脉畸形的临床表现及专科检查特点;分析颌骨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分别观察病变部位、形态、边界、内部结构、临近结构侵犯以及增强后密度或信号特征改变等,在X线、CT或MRI上不同表现之处与DSA造影结果的相应表现加以分析。同时,对于上颌骨AVM,在冠状位上测量患侧翼腭窝/翼腭管/腭大孔增宽最明显之处的宽径,与健侧比较,应用Stata12.0(Stata, College Station, TX)软件对两独立样本进行t检验,比较两组数值的差异。对于下颌骨动静脉畸形,横断位上测量患侧及健侧颏孔最宽径,患侧下牙槽神经管最宽径及相应层面健侧的宽径,应用wilconxon秩和检验,分别比较两组数值的差异。 结果: ①108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牙龈渗血、急性出血、面部搏动性肿物、颌面部麻木或无症状,专科检查可触及震颤,皮温高,皮肤溃疡等。 ②上颌骨AVM曲面断层片无特征性表现,CT上主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或“磨玻璃样”改变,软组织肿胀,上颌窦腔不同程度的抬高,骨小梁不同程度增粗,颈外静脉或其他引流静脉增宽或提前显影,牙根吸收,翼腭窝/翼腭管/腭大孔不同程度增宽等。其中翼腭窝/翼腭管/腭大孔患侧与健侧比较,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数值的差异,得到P=0.0002,认为患侧翼腭窝/翼腭管/腭大孔明显增宽。MRI上主要表现为T1和T2上血管的流空信号或不典型的强化表现。 ③下颌骨AVM的曲面断层片空间分辨率高,能有助于显示下牙槽神经管增粗的情况、病灶与牙的关系,下颌骨AVM在增强CT上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如平扫多房或单房低密度影、下牙槽神经管增粗不均或移位、颏孔增宽、增强后病灶周围迂曲血管影、“骨腔”邻近骨小梁增粗、骨质密度或形态异常、骨皮质破坏、邻近软组织侵犯、牙根吸收或移位、颈外静脉(或其他回流静脉)增粗或提前显影等。其中颏孔与下牙槽神经管宽径患侧与健侧比较,应用wilconxon秩和检验,分别比较两组数值的差异,得到P0.0001,认为患侧的颏孔及下牙槽神经管较对侧明显增宽。MRI上主要表现为T1和T2上的血管流空现象。 结论: 颌骨动静脉畸形属于罕见疾病,若临床处理不当会导致大出血而危及患者生命,临床医生应认识到此类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颌骨动静脉畸形在曲面断层片上相对有一些特点,有助于显示牙和病变的关系,同时下颌管增粗也可以高度提示该病变的存在,是下颌骨动静脉畸形的最初检查方式。增强CT对颌骨动静脉畸形的诊断最为敏感和直观,具有一些特征性表现,是颌骨动静脉畸形的首选影像检查方式。MRI对颌骨动静脉畸形诊断有一定帮助,但不及CT直观,患者行此检查也相对较少。血管三维成像对显示病灶骨质破坏以及异常血管有一定帮助。上、下颌骨动静脉畸形由于解剖因素导致影像学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同时一些不典型表现也需放射科医师及临床医师有一定的认识。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82;R445.2;R816.98
本文编号:2781372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82;R445.2;R816.9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范新东;郑家伟;;口腔颌面部动静脉畸形诊治指南[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1年03期
2 柳登高,马绪臣,赵福运,张建国;颌骨动静脉畸形的血管造影分型初探及治疗分析[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5年03期
本文编号:27813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278137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