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特种医学论文 >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的颅脑损伤大鼠代谢组学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2 11:46
【摘要】:背景和目的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由直接或间接的外力作用所致的神经系统损伤,可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随着社会发展全球TBI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WH0估计到2020年为止,TBI将成为导致全球死亡和残疾的第三大原因。TBI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临床诊疗主要依靠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但是该诊疗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现在仍然是临床诊疗的难点。在法医学领域TBI的主要鉴定任务是损伤程度判定和损伤时间推断,传统鉴定方法主要是根据病理形态学检查来判断,然而此方法的缺点是精确度不够,目前还没有较为准确的判定方法因此也是法医学鉴定的难点之一。基于以上原因深入对TBI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进行深入性研究,寻找可用于制定诊疗方案、判定损伤程度和推断损伤时间的生物学标志物是有重要意义的。代谢组学是近年来医学科研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可以直观反映生物体内的代谢物变化从而解释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现在已经广泛应用到了药理学、基因功能组学、营养学,环境科学、微生物学等重要领域。本研究将建立大鼠颅脑损伤模型,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对损伤后1h、6h、12h、24h、3d、7d、14d和对照组大鼠的脑组织和血液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寻找与TBI病理生理过程有密切关系,可用于颅脑损伤诊断,损伤程度判断以及损伤时间推断的生物标志物研究。方法1样本采集和处理:SPF级SD大鼠110只,雌雄不限,体重250g-300g,购于郑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许可证号。将大鼠随机分为八组,每组8只,采用Feeney方法制备大鼠创伤性颅脑损伤模型,对照组除不采取打击措施以外其他均与实验组保持一致,实验组分别于损伤后1h、6h、12h、24h、3d、7d、14d采集脑组织和血液样本。样本均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萃取极性与非极性组分,提取上清液冻干后置于-80度冰箱以备后续检测。2代谢组学分析: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对样本的极性和非极性组分检测,得到对照组和损伤组的脑组织和血液样本的代谢组学谱图。将峰表数据导入SEVIE 2.1软件进行峰面积识别、峰面积对齐、基线矫正及峰面积归一化等前处理。将实验组和损伤组的峰表数据导入OSI/SMMS寻找差异代谢物并进行定性分析。SIMCA-P 13.0多元统计分析实验组和损伤组大鼠的脑组织和血液样品的代谢组学数据差异,进而筛选差异代谢物,筛选出的差异代谢物将被导入MetaboAnalyst数据库分析与其相关联的代谢通路。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出现心率增快、呼吸浅快甚至短暂呼吸暂停,后自行恢复。2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颅脑损伤1h、6h、12h、24h、3d、7d、14d大鼠和对照组大鼠的脑组织和血液OPLS-DA模型,筛选并鉴定了43个差异代谢物,脑组织中有26个差异代谢物,其中14个差异代谢物含量上调,12个含量下降,在血液中有17个差异代谢物,其中9个差异代谢物含量上调,8个含量下降。3颅脑损伤大鼠和对照组大鼠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参与5条代谢途径,分别是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酪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嘌呤代谢。结论本研究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UHPLC-Q Exactive)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呈现了颅脑损伤1h、6h、12h、24h、3d、7d、14d七个时间点以及对照组的脑组织和血液代谢轮廓的详细信息,筛选并鉴定了43个差异代谢物,其中脑组织中有26个差异代谢物,而在血液中有17个差异代谢物。本研究发现与对照组大鼠相比,颅脑损伤大鼠可能存在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酪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嘌呤代谢的紊乱并与颅脑损伤的病理机制有所关联。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D919
【图文】:

载荷图,正离子,脑组织,样本


图 3.5 脑组织样本正离子模式损伤 1 小时组和对照组的得分图(左)、载荷图(-400000-300000-200000-1000000100000200000300000-500000 -100000 30000012HC-0.9-0.8-0.7-0.6-0.5-0.4-0.3-0.2-0.100.1-0.4 -0.2 0 0.1 0.2 0.3 0.4图 3.6 脑组织样本正离子模式损伤 12 小时组和对照组的得分图(左)、载荷图20000040000060000024HC-0.10

载荷图,正离子,脑组织,样本


21-500000 -100000 300000-0.4 -0.2 0 0.1 0.2 0.3 0.4 脑组织样本正离子模式损伤 12 小时组和对照组的得分图(左)、载荷图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400000 024HC-0.5-0.4-0.3-0.2-0.10-0.2 0 0.1 0.2 0.3 0.4 0.5 脑组织样本正离子模式损伤 24 小时组和对照组的得分图(左)、载荷图

载荷图,正离子,脑组织,样本


-0.5-0.4-0.3 -0.1 0 0.1 0.2 0.3 0.4 0.5 脑组织样本正离子模式损伤 1 小时组和对照组的得分图(左)、载荷图(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00000 -100000 30000012HC-0.9-0.8-0.7-0.6-0.5-0.4-0.3-0.2-0.100.1-0.4 -0.2 0 0.1 0.2 0.3 0.4XY脑组织样本正离子模式损伤 12 小时组和对照组的得分图(左)、载荷图(0000024HC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铁萍;;颅脑损伤的观察与护理[J];吐鲁番科技;1996年S1期

2 买冰洁;;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体会[J];中国水电医学;2001年06期

3 邹儒毅;马建军;贾兆博;;小儿颅脑损伤50例的诊治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7年06期

4 郑苗苗;石爱仙;冯贵龙;;颅脑损伤继发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年28期

5 邱志锋;王勇;;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8年11期

6 许乐宜;陈丽;费智敏;张珏;龚立;书国伟;王静予;蔡佩浩;;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颅脑损伤诊治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6年12期

7 谭莉娟;;颅脑损伤行高压氧治疗与护理的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年36期

8 王丹红;;用三步排痰法对预防颅脑损伤所致昏迷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效果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年22期

9 李深誉;阳永东;严峻;韦开亮;黄蕃俊;陈前;罗朗昭;吴修富;;颅脑损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后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7年09期

10 王林林;;血府逐瘀汤治疗急性轻中度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慧慧;邵波;滕灵方;彭余江;朱良才;杨鹏翔;;颅脑损伤合并电击伤12例临床分析[A];2014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2 李秀芬;;颅脑损伤的抢救及护理[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3 潘云青;陈伟清;莫纪华;杨波;吴俊华;董栋;;颅脑损伤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的诊治体会[A];2009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刘永良;李泽福;李建民;隋德华;;颅脑损伤合并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诊断和治疗[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朱万莉;;72例颅脑损伤后躁动观察及护理[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6 芦晓溪;;颅脑损伤的中西医结合急救与治疗[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朱万莉;;72例颅脑损伤后躁动观察及护理[A];第二届西部神经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张明洁;程静;门诚虹;叶青跃;许锡镇;;动态观察颅脑损伤患者血液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与总胆固醇变化的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 木冬妹;夏炜;杨玉玲;;颅脑损伤患者家属焦虑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A];2011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段成香;汪淑娟;汪琼红;;小儿颅脑损伤的特点和护理[A];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薛晓彤 山东省泰山疗养院;颅脑损伤案[N];中国中医药报;2017年

2 苗文;环境对智力的影响[N];华夏时报;2001年

3 特约记者 唐向东;我高原颅脑损伤研究有突破[N];解放军报;2000年

4 王军;陈喜军;解放军第三医院颅脑损伤研究获奖[N];中国医药报;2004年

5 本报特约记者 朱丽丽;仰面摔倒当心颅脑损伤[N];保健时报;2008年

6 胡慧;颅脑损伤病人癫痫护理[N];农村医药报(汉);2012年

7 ;颅脑损伤的CT表现及分类[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8 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附属密云医院 相久大邋王尚武;看图表处理颅脑损伤[N];健康报;2008年

9 张继泉;颅脑损伤的眼部表现[N];云南科技报;2001年

10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康复科高压氧室 王金华;高压氧治颅脑损伤效果佳[N];大众卫生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亚军;胶质细胞生长因子-2在颅脑损伤中作用的研究及其基因重组蛋白制备[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2 曹飞;颅脑损伤后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a(mGluR1a)表达及竞争性拮抗剂1-氨基茚-1,5-二羧酸(AIDA)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周青;无创颅内压监测仪用于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4 赵新亮;外伤性颅脑损伤急性期凝血功能变化:血小板活化及其膜微粒形成机制的基础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5 李凡;基于真实车辆—行人交通事故的颅脑损伤风险分析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王狸

本文编号:27904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27904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0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