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肌梭和蛋白质组学研究探讨慢性肌筋膜触发点的发病机理
发布时间:2020-12-06 05:29
研究目的近年来,随着城市居民生活节奏的加快、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到来和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因运动系统损伤而引发的慢性疼痛正在逐渐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生活和运动员职业生涯的主要医疗问题之一。经过多年临床研究发现,目前大多数难治性的非器质性病变疼痛均来源于骨骼肌系统,欧美临床医师称之为肌筋膜触发点。该疾病的发病机理一直以来是疼痛领域的一项研究重点,但至今还尚不清楚。Hubbard和Berkoff采用单极肌电图针在肌筋膜触发点处记录到高幅峰电位,并认为这种放电活动可能来源于异常的肌梭。而且前期我们课题组通过对慢性肌筋膜触发点针刺发现,静息下可以观察到几种峰值倒置的异常自发电位(PISP电位),与正常骨骼肌终板电位显著不同,因此我们也推测这些异常电位可能来源于肌梭内核链纤维和核袋纤维的放电,即肌梭放电。本研究将从H反射通路、肌梭Ramp-and-hold牵拉和肌梭药物干预角度深入探究肌筋膜触发点异常自发电位的来源。同时也拟通过对肌筋膜触发点周围肌梭组织形态学特征、肌梭内部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等的客观评估,为肌梭是否参与肌筋膜触发点的发病提供更多依据。而Simons提出假设,认为肌筋膜触发点的形成可能与运...
【文章来源】: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市
【文章页数】:10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文献综述
1 运动终板参与肌筋膜触发点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2 肌梭参与肌筋膜触发点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2.1 肌梭的结构、功能和神经支配
2.2 肌梭电位及与肌筋膜触发点自发肌电之间的关系
2.3 交感神经系统参与肌梭疼痛通路的研究进展
2.4 H反射在探究肌梭放电和肌痛形成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2.5 牵拉诱发肌梭放电的研究进展
3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基于H反射通路、Ramp-and-hold牵拉技术和药物干预方式探讨肌梭参与肌筋膜触发点发病机理的电生理学机制
1 前言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试剂的配置
2.1.3 主要仪器
2.2 技术路线
2.3 实验动物与分组
2.4 研究方法
2.4.1 慢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大鼠模型的建立
2.4.2 肌筋膜触发点大鼠下肢H反射诱导研究设计
2.4.3 Ramp-and-hold牵拉对肌筋膜触发点局部肌肉组织异常放电影响的研究设计
2.4.4 药物干预作用于肌筋膜触发点局部肌肉组织对异常放电影响的研究设计
2.5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H反射的诱发
3.2 Ramp-and-hold牵拉干预结果
3.3 药物干预结果
3.3.1 琥拍胆碱干预效果
3.3.2 乙哌立松干预效果
4 分析讨论
4.1 基于H反射通路探讨肌梭参与肌筋膜触发点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
4.2 从动静式牵拉和药物干预角度分析肌梭与肌筋膜触发点形成之间的关系
5 小结
第二部分 肌梭参与肌筋膜触发点发病机理的病理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1 前言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试剂配置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技术路线
2.3 实验动物与分组
2.4 研究方法
2.4.1 慢性肌筋膜触发点大鼠模型的建立
2.4.2 取材与固定
2.4.3 肌筋膜触发点及肌梭的HE染色
2.4.4 肌梭内NT-3和TrkC免疫印迹实验
2.4.5 肌梭内NT-3 mRNA和TrkC mRNA水平检测实验
2.5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肌筋膜触发点和肌梭组织形态学结果
3.2 肌筋膜触发点周围肌梭内NT-3和TrkC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3.3 肌筋膜触发点周围肌梭内NT-3 mRNA和TrkC mRNA表达水平结果
4 分析讨论
4.1 肌筋膜触发点的形成与肌梭病理组织学之间的关系
4.2 肌筋膜触发点的形成对周围肌梭内部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可能存在的机制
5 小结
第三部分 基于肌筋膜触发点离体培养方法和蛋白质组学技术探讨肌筋膜触发点形成的影响因素
1 前言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试剂配置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技术路线
2.3 实验动物与分组
2.4 研究方法
2.4.1 慢性肌筋膜触发点大鼠模型的建立
2.4.2 肌筋膜触发点细胞原代培养与干预
2.4.3 肌筋膜触发点肌组织蛋白质组学实验
2.5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肌筋膜触发点细胞离体培养结果
3.2 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果
3.2.1 BCA法蛋白质定量结果
3.2.2 实验质控情况
3.2.3 蛋白质鉴定结果
3.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4 分析讨论
4.1 肌筋膜触发点细胞离体培养
4.2 肌筋膜触发点骨骼肌iTRAQ蛋白质组学分析
5 小结
全文总结
1 总体研究结论
2 研究的意义及创新点
3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动物实验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批表
附录二: 大学本科至研究生学习经历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附录四: 主要英文缩写词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H反射通路探究大鼠慢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发病机制[J]. 刘琳,刘庆广,薄成志,黄强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7(11)
[2]氯化琥珀胆碱对大鼠比目鱼肌离体单一肌梭传入放电的影响[J]. 余蕾,樊小力,赵雪红,宋新爱.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2016(06)
[3]肌筋膜触发点理论及其在运动康复临床实践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刘琳,黄强民,刘庆广,薄成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6(10)
[4]拮抗肌取穴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下肢H反射的变化[J]. 黄赛娥,黄丹霞,廖少钦,赵嘉培,卓丽萍.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5 (17)
[5]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恶性肿瘤研究中应用的新进展[J]. 钟晶敏,李晶,刘志红,欧阳取长,曾亮.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5(18)
[6]干针治疗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效果的Meta分析[J]. 刘琳,黄强民,彭金凤,朱传芳,薄成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5(03)
[7]肌筋膜疼痛触发点[J]. 刘琳,黄强民,汤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46)
[8]高精度相对和绝对定量的等量异位标签在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新进展[J]. 马首智,孙玉琳,赵晓航,徐平. 生物工程学报. 2014(07)
[9]线粒体脂肪酸β-氧化障碍的研究新进展[J]. 刘丽,张学红,陆彪,山口清次,李光华.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4(05)
[10]大鼠慢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电生理和病理组织学研究[J]. 吕娇娇,黄强民,汤莉.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3(07)
博士论文
[1]常氧与低氧下H反射与神经肌肉疲劳研究[D]. 吕荣.苏州大学 2010
[2]肌筋膜疼痛激痛点自发性电活动与痛觉增敏的机制研究[D]. 王永慧.山东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肝癌血清潜在标志物Clusterin的质谱鉴定及细胞组织验证[D]. 李茵.广西医科大学 2012
[2]慢性肌筋膜触发点大鼠模型的电生理和病理组织学研究[D]. 吕娇娇.上海体育学院 2011
[3]游泳运动对大鼠杏仁核cAMP浓度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李渊.山西大学 2010
[4]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大鼠模型的肌电特征和病理组织学研究[D]. 赵贞妍.上海体育学院 2010
[5]慢性肌筋膜触发点疼痛动物模型的建立与病理学研究[D]. 韩蓓.上海体育学院 2009
[6]颈深肌肌梭密度及NT-3、Trk C在背根节的表达与退变性颈椎失稳的关系[D]. 武敏.青岛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00814
【文章来源】: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市
【文章页数】:10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文献综述
1 运动终板参与肌筋膜触发点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2 肌梭参与肌筋膜触发点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2.1 肌梭的结构、功能和神经支配
2.2 肌梭电位及与肌筋膜触发点自发肌电之间的关系
2.3 交感神经系统参与肌梭疼痛通路的研究进展
2.4 H反射在探究肌梭放电和肌痛形成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2.5 牵拉诱发肌梭放电的研究进展
3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基于H反射通路、Ramp-and-hold牵拉技术和药物干预方式探讨肌梭参与肌筋膜触发点发病机理的电生理学机制
1 前言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试剂的配置
2.1.3 主要仪器
2.2 技术路线
2.3 实验动物与分组
2.4 研究方法
2.4.1 慢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大鼠模型的建立
2.4.2 肌筋膜触发点大鼠下肢H反射诱导研究设计
2.4.3 Ramp-and-hold牵拉对肌筋膜触发点局部肌肉组织异常放电影响的研究设计
2.4.4 药物干预作用于肌筋膜触发点局部肌肉组织对异常放电影响的研究设计
2.5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H反射的诱发
3.2 Ramp-and-hold牵拉干预结果
3.3 药物干预结果
3.3.1 琥拍胆碱干预效果
3.3.2 乙哌立松干预效果
4 分析讨论
4.1 基于H反射通路探讨肌梭参与肌筋膜触发点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
4.2 从动静式牵拉和药物干预角度分析肌梭与肌筋膜触发点形成之间的关系
5 小结
第二部分 肌梭参与肌筋膜触发点发病机理的病理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1 前言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试剂配置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技术路线
2.3 实验动物与分组
2.4 研究方法
2.4.1 慢性肌筋膜触发点大鼠模型的建立
2.4.2 取材与固定
2.4.3 肌筋膜触发点及肌梭的HE染色
2.4.4 肌梭内NT-3和TrkC免疫印迹实验
2.4.5 肌梭内NT-3 mRNA和TrkC mRNA水平检测实验
2.5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肌筋膜触发点和肌梭组织形态学结果
3.2 肌筋膜触发点周围肌梭内NT-3和TrkC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3.3 肌筋膜触发点周围肌梭内NT-3 mRNA和TrkC mRNA表达水平结果
4 分析讨论
4.1 肌筋膜触发点的形成与肌梭病理组织学之间的关系
4.2 肌筋膜触发点的形成对周围肌梭内部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可能存在的机制
5 小结
第三部分 基于肌筋膜触发点离体培养方法和蛋白质组学技术探讨肌筋膜触发点形成的影响因素
1 前言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试剂配置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技术路线
2.3 实验动物与分组
2.4 研究方法
2.4.1 慢性肌筋膜触发点大鼠模型的建立
2.4.2 肌筋膜触发点细胞原代培养与干预
2.4.3 肌筋膜触发点肌组织蛋白质组学实验
2.5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肌筋膜触发点细胞离体培养结果
3.2 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果
3.2.1 BCA法蛋白质定量结果
3.2.2 实验质控情况
3.2.3 蛋白质鉴定结果
3.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4 分析讨论
4.1 肌筋膜触发点细胞离体培养
4.2 肌筋膜触发点骨骼肌iTRAQ蛋白质组学分析
5 小结
全文总结
1 总体研究结论
2 研究的意义及创新点
3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动物实验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批表
附录二: 大学本科至研究生学习经历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附录四: 主要英文缩写词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H反射通路探究大鼠慢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发病机制[J]. 刘琳,刘庆广,薄成志,黄强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7(11)
[2]氯化琥珀胆碱对大鼠比目鱼肌离体单一肌梭传入放电的影响[J]. 余蕾,樊小力,赵雪红,宋新爱.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2016(06)
[3]肌筋膜触发点理论及其在运动康复临床实践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刘琳,黄强民,刘庆广,薄成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6(10)
[4]拮抗肌取穴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下肢H反射的变化[J]. 黄赛娥,黄丹霞,廖少钦,赵嘉培,卓丽萍.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5 (17)
[5]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恶性肿瘤研究中应用的新进展[J]. 钟晶敏,李晶,刘志红,欧阳取长,曾亮.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5(18)
[6]干针治疗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效果的Meta分析[J]. 刘琳,黄强民,彭金凤,朱传芳,薄成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5(03)
[7]肌筋膜疼痛触发点[J]. 刘琳,黄强民,汤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46)
[8]高精度相对和绝对定量的等量异位标签在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新进展[J]. 马首智,孙玉琳,赵晓航,徐平. 生物工程学报. 2014(07)
[9]线粒体脂肪酸β-氧化障碍的研究新进展[J]. 刘丽,张学红,陆彪,山口清次,李光华.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4(05)
[10]大鼠慢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电生理和病理组织学研究[J]. 吕娇娇,黄强民,汤莉.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3(07)
博士论文
[1]常氧与低氧下H反射与神经肌肉疲劳研究[D]. 吕荣.苏州大学 2010
[2]肌筋膜疼痛激痛点自发性电活动与痛觉增敏的机制研究[D]. 王永慧.山东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肝癌血清潜在标志物Clusterin的质谱鉴定及细胞组织验证[D]. 李茵.广西医科大学 2012
[2]慢性肌筋膜触发点大鼠模型的电生理和病理组织学研究[D]. 吕娇娇.上海体育学院 2011
[3]游泳运动对大鼠杏仁核cAMP浓度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李渊.山西大学 2010
[4]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大鼠模型的肌电特征和病理组织学研究[D]. 赵贞妍.上海体育学院 2010
[5]慢性肌筋膜触发点疼痛动物模型的建立与病理学研究[D]. 韩蓓.上海体育学院 2009
[6]颈深肌肌梭密度及NT-3、Trk C在背根节的表达与退变性颈椎失稳的关系[D]. 武敏.青岛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008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290081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