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无创痛艾灸缓解和抗运动性疲劳作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7 01:03
目的:通过实验观察无创痛艾灸缓解和抗运动性疲劳的疗效与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随机将60名大学生运动员分成三组,每组20人,分别为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令其进行为无创痛艾灸缓解和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进一步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上的支持,使传统中医术在运动队中更好地开展和应用。800米全力跑,然后测试其相应的反映运动性疲劳的生理生化指标,实验组进行无创痛艾灸,共灸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为6天,两个疗程之间休息1天,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组根据取穴的不同分为壮阳组和强壮组,强壮组取双侧足三里穴、脾腧穴、神阙穴;壮阳组取命门穴、关元穴、双侧太溪穴。20天后全部受试者再进行800米全力跑,测试指标及方法同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对心率、皮肤两点辨别阈,闪光融合率,血乳酸、血氨、800米成绩等生理生化指标有很好的良性调节作用(P<0.05),说明无创痛艾灸能够有效地缓解和抗运动性疲劳。但是强壮组和壮阳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实验组中强壮组主要以培补“后天之本”脾胃为立论依据,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发挥对机体的良性调节作用;壮阳组主要以激发“先天之本”肾精为立论依据,通过调整下丘...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现代运动生理学关于运动性疲劳发生机制的阐述
2.1.1 运动性疲劳的中枢机制
2.1.1.1 中枢疲劳的化学机制
2.1.1.2 中枢疲劳的神经机制
2.1.1.3 “肌肉智慧理论假说”
2.1.2 运动性疲劳的外周疲劳机制
I与外周肌肉疲劳"> 2.1.2.1 乳酸盐、[pH]I与外周肌肉疲劳
I、[PCr]I与外周肌肉疲劳"> 2.1.2.2 [ATP]I、[PCr]I与外周肌肉疲劳
2+、Pi与外周肌肉疲劳"> 2.1.2.3 Ca2+、Pi与外周肌肉疲劳
2.1.2.4 膜电位、兴奋-收缩偶联与外周肌肉疲劳
2.1.2.5 糖与外周肌肉疲劳
2.2 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病因病机认识
2.3 近年来灸法的研究进展
2.3.1 中医灸法概述
2.3.2 灸法的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
2.3.2.1 灸法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及机理
2.3.2.2 灸法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
2.3.2.3 灸法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研究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受试对象
3.2 分组及处理方法
3.3 实验方法
3.4 观察指标
3.5 数据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三组治疗前后心率变化比较
4.2 三组治疗前后皮肤两点辨别阈对照表比较
4.3 三组治疗前后闪光融合率变化比较
4.4 三组治疗前后血氨变化比较
4.5 三组治疗前后血乳酸变化比较
4.6 三组治疗前后 800 米成绩变化比较
5 分析与讨论
5.1 对强壮组延缓和抗运动性疲劳的相关机制的分析和探讨
5.2 对益阳组延缓和抗运动性疲劳的相关机制的分析和探讨
6 结论
7 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致 谢
本文编号:2961588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现代运动生理学关于运动性疲劳发生机制的阐述
2.1.1 运动性疲劳的中枢机制
2.1.1.1 中枢疲劳的化学机制
2.1.1.2 中枢疲劳的神经机制
2.1.1.3 “肌肉智慧理论假说”
2.1.2 运动性疲劳的外周疲劳机制
I与外周肌肉疲劳"> 2.1.2.1 乳酸盐、[pH]I与外周肌肉疲劳
I、[PCr]I与外周肌肉疲劳"> 2.1.2.2 [ATP]I、[PCr]I与外周肌肉疲劳
2+、Pi与外周肌肉疲劳"> 2.1.2.3 Ca2+、Pi与外周肌肉疲劳
2.1.2.4 膜电位、兴奋-收缩偶联与外周肌肉疲劳
2.1.2.5 糖与外周肌肉疲劳
2.2 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病因病机认识
2.3 近年来灸法的研究进展
2.3.1 中医灸法概述
2.3.2 灸法的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
2.3.2.1 灸法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及机理
2.3.2.2 灸法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
2.3.2.3 灸法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研究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受试对象
3.2 分组及处理方法
3.3 实验方法
3.4 观察指标
3.5 数据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三组治疗前后心率变化比较
4.2 三组治疗前后皮肤两点辨别阈对照表比较
4.3 三组治疗前后闪光融合率变化比较
4.4 三组治疗前后血氨变化比较
4.5 三组治疗前后血乳酸变化比较
4.6 三组治疗前后 800 米成绩变化比较
5 分析与讨论
5.1 对强壮组延缓和抗运动性疲劳的相关机制的分析和探讨
5.2 对益阳组延缓和抗运动性疲劳的相关机制的分析和探讨
6 结论
7 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致 谢
本文编号:29615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296158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