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特种医学论文 >

非粘附骨髓源干细胞在急性骨髓型放射病救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3 22:13
  急性放射病(acute radiation sickness ARS)是受照机体的全部或大部分在数秒至数日内受到≥1Gy的电离辐射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损伤性疾病。机体受到1-10Gy射线照射后,骨髓等造血组织的损伤是决定疾病发展的基本损伤。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受抑或衰竭,全血细胞减少,加之小血管壁的放射损伤,导致广泛的出血和感染,危及生命。鉴此,减轻造血器官的损伤、促进造血重建是治疗ARS的关键。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是骨髓造血微环境的主要组成细胞,除本身可分泌许多造血生长因子促进造血恢复外,MSCs可增殖、分化填补受损基质细胞,修复造血和免疫器官微环境,支持造血;同时尚具有器官特异性分化潜能,可以促进ARS后多器官损伤的修复;且由于MSCs免疫原性低,与造血干细胞共输治疗各种血液病时可以降低移植后GVHD的发生率。这些独特的生物学性能使MSCs在组织工程、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等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有研究发现除粘附状态的MSCs外,非粘附骨髓细胞(non-adherent bone marrow cells NA-BMCs)中...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非粘附骨髓源干细胞在急性骨髓型放射病救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一批培养瓶所得细胞称为总骨髓细胞来源的贴壁细胞(Tota1),第1次转移称为P01,第2次转移称为P02,依次类推

生长曲线,生长曲线,无明,对数生长期


3 NA-MSCs 与 MSCs 的生长曲线 NA-MSCs 无明显的增殖潜伏期,生长期为 1-4d,随后进入平台期,而 MSCs 贴壁后第一天细胞生长缓慢(潜伏期),对数生长期为 2-6d,然后进入平台期。

免疫表型,细胞的,表面标志,移植物抗宿主病


17图 5 两种细胞的免疫表型图 其中上图为 MSCs 的免疫表型,下图为NA-MSCs 的免疫表型。两种细胞均不表达 CD14、CD34、CD45 等造血细胞表面标志,低表达内皮细胞标志 CD106,高表达整合素家族成员 CD29 及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 CD105、CD73 等,极低表达与移植物抗宿主病相关的因子 HLA-DR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造血重建中的作用[J]. 范东艳,郭丽,孟繁凯,陈强,凌翎,王欣,范洪学.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09)
[2]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辐射早期造血组织细胞的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J]. 胡锴勋,赵士富,郭梅,艾辉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07(06)
[3]造血因子与急性放射病[J]. 罗庆良,从玉文,郝静,黄海潇,毛秉智.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5(03)
[4]放射损伤对小鼠早期骨髓造血基质细胞细胞周期及其DNA含量的影响(英文)[J]. 傅晓岚,陈兆珍,陈幸华,罗成基,郭朝华.  中国临床康复. 2005(07)
[5]放射损伤小鼠血清抑制造血机制研究[J]. 蒲晓允,罗成基,潘 静,陈晓莉,李招权,邓 均,张 良.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1999(08)
[6]辐射后造血细胞对造血因子增殖反应性变化的研究[J]. 从玉文,陈家佩,邵源.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1999(02)
[7]电离辐射对造血系统的影响[J]. 叶根耀.  中华血液学杂志. 1996(03)
[8]小鼠血清中的粒系造血活性及其照后改变[J]. 陶来宝,陈家佩.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95(01)

硕士论文
[1]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实验研究[D]. 王燕.南京医科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960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29960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6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