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特种医学论文 >

血管外膜细胞与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关系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6 10:46
  血管成形术后较高的再狭窄率是血管介入放射学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在血管再狭窄机制研究中,较为公认的看法是血管中膜平滑细胞增殖、迁移是新生内膜增厚的关键因素。但近期有学者研究认为,血管外膜参与了再狭窄的形成,外膜成纤维细胞向血管内膜迁移是导致新生内膜增厚、管腔狭窄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外膜细胞是否向内膜迁移存在争议。如存在外膜细胞迁移,其机制尚不明确。本实验以改良导丝法建立大鼠颈动脉PTA后再狭窄模型;在此基础上标记外膜细胞,从蛋白水平研究外膜细胞向血管内膜迁移,判断外膜细胞与再狭窄的关系;在基因水平研究外膜细胞表达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再以反义寡核苷酸序列封闭受体的表达,抑制外膜细胞的迁移,探讨外膜细胞迁移机制,为PTA后再狭窄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第一部分 大鼠血管再狭窄模型研究:改良导丝法和球囊导管法再狭窄模型的比较 目的:以改良导丝法替代球囊导管法,建立一个优化等效的PTA后血管再狭窄模型。 材料和方法:分别以2F Forgarty球囊导管和介入治疗的导管鞘输送导丝建立大鼠颈动脉PTA后再狭窄模型,在术后3天、7天、14天和28天,采用DSA、M... 

【文章来源】: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2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血管外膜细胞与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关系的实验研究


改良导丝法再狭窄模型各时间点参数变化图

血栓形成,中膜,腔内,球囊


因此,血管内皮剥脱和管壁损伤均匀。大鼠CCA不同部位形成的损伤程度、病理性修复和损伤后狭窄趋向一致。本实验DSA和MRA影像学检查显示了这一结果(见附图1一11、12)。这使获取样本的阳性率增高。同一样本病理改变程度趋向一致,使分析条件等同,从而减少了实验条件不同产生的实验误差。减少了统计学处理时的干扰因素。虽然充盈球囊的液体容积相对固定(0.2ml),但是多次充盈后,球囊因物理性能发生改变,作用于血管壁的效应前后不一致,这将导致球囊膨胀后不同部位的管壁横断位上受力不均。球囊扩张度不同,将人为造成血管损伤度不同以及病理性修复差异。从光镜HE实验结果(见附图1一14)可以发现,球囊过度充盈,血管壁全层受压,损伤过度,细胞坏死。血管壁上仅见少量外膜细胞,残存血管弹力纤维和少量细胞外基质。从血管纵轴位分析,充盈的球囊在C以中不均匀地作用于血管内壁。由于导管内支撑导丝的退出

外膜细胞,成形术,外膜,增厚


天津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一部分.附图附图1一1导丝法成形术后3天,腔内血栓形成,中膜细胞和结构正常(XIOO)附图l一2球囊导管法成形术后3天,管腔内血栓铸形,内膜剥脱,中膜细胞减少、厚度下降(x100)


本文编号:30009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30009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0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