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TA的椎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分析
发布时间:2021-06-11 02:21
分析椎动脉的动脉瘤血流动力学指标在动脉瘤发生、发展及治疗后的作用,判断引起动脉瘤发生与治疗后复发的特定血流动力学因素,并为动脉瘤的预防、治疗提供理论依据。选取一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CTA影像数据三维建模和仿真计算获取血流动力学指标:time average wall shear stress、time average wall shear stress grade、oscillatory shear index、aneurysm formation index、relative retention time等参数作为观察指标分析。结果显示:1.动脉瘤TAWSS及TAWSSG的不稳定,栓塞手术能够降低动脉瘤破裂的风险性,而在栓塞术后的血管交叉处,血管壁则较易受损;2.OSI值较高,改变瘤体内震荡水平导致血流紊乱,OSI值减低,血流趋于稳定;3.随着动脉瘤AFI值逐渐升高,血液流动可逐渐平稳,可降低动脉瘤破裂危险性。
【文章来源】:软件. 2020,41(08)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椎动脉动脉瘤Fig.1Vertebralarteryaneurysm
第41卷第8期软件《软件》杂志欢迎推荐投稿:cosoft@vip.163.com98图像后处理工作站:DELL图像向工作站:DELL7810/CPUE5/16G内存/英伟达K2200显卡;图像后处理软件:医学交互式影像控制系统(Materialis’InterativeMedicalImageControlSystem,MIMICS,比利时Materialise公司)、医学建模软件3-maticmedical(比利时Materialis公司);计算机仿真软件:ANSYS19.2:流体仿真软件CFX,网格划分软件FLUENTMESHING计算结果分析软件:ENSIGHT10.6。椎动脉瘤三维重建:将头部影像DICOM数据导入MIMICS软件,使用MIMICS分割工具:阈值分割等算法,最后三维计算生成动脉瘤三维初步模型以stl格式导入3-maticmedical软件中,使用光顺表面、去除细小分支、切好出、入口平面,最后形成动脉瘤三维模型,如图1所示。网格划分:由于模型结构复杂,使用非结构化的四面体网格划分,为保证计算精度,在动脉瘤管壁进行五层加密。边界条件:本计算不考虑能量的传递,不考虑重力。血液密度为1056kg/m3,动力粘度为0.0035Pas。计算采用瞬态计算,两个入口,两个出口,壁面无滑移。入口采用速度入口,出口采用压力出口。为保证尽快收敛,入口速度采用极小的速度差。出口采用压力出口,压力曲线如图3所示。图1椎动脉动脉瘤Fig.1Vertebralarteryaneurysm图2速度入口曲线Fig.2VelocityofInlet图3压力出口曲线Fig.3Pressureofoutlet本构方程:血流遵守质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定律。计算设置:为保证计算收敛,本实验计算三个周期,取最后一个周期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计算设置采用二阶迎风设置。式中:U为速度矢量;为血液密度;p为压力;为应力张量。雷诺数可表示模型内部血液流动情况,小于2300?
第41卷第8期软件《软件》杂志欢迎推荐投稿:cosoft@vip.163.com98图像后处理工作站:DELL图像向工作站:DELL7810/CPUE5/16G内存/英伟达K2200显卡;图像后处理软件:医学交互式影像控制系统(Materialis’InterativeMedicalImageControlSystem,MIMICS,比利时Materialise公司)、医学建模软件3-maticmedical(比利时Materialis公司);计算机仿真软件:ANSYS19.2:流体仿真软件CFX,网格划分软件FLUENTMESHING计算结果分析软件:ENSIGHT10.6。椎动脉瘤三维重建:将头部影像DICOM数据导入MIMICS软件,使用MIMICS分割工具:阈值分割等算法,最后三维计算生成动脉瘤三维初步模型以stl格式导入3-maticmedical软件中,使用光顺表面、去除细小分支、切好出、入口平面,最后形成动脉瘤三维模型,如图1所示。网格划分:由于模型结构复杂,使用非结构化的四面体网格划分,为保证计算精度,在动脉瘤管壁进行五层加密。边界条件:本计算不考虑能量的传递,不考虑重力。血液密度为1056kg/m3,动力粘度为0.0035Pas。计算采用瞬态计算,两个入口,两个出口,壁面无滑移。入口采用速度入口,出口采用压力出口。为保证尽快收敛,入口速度采用极小的速度差。出口采用压力出口,压力曲线如图3所示。图1椎动脉动脉瘤Fig.1Vertebralarteryaneurysm图2速度入口曲线Fig.2VelocityofInlet图3压力出口曲线Fig.3Pressureofoutlet本构方程:血流遵守质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定律。计算设置:为保证计算收敛,本实验计算三个周期,取最后一个周期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计算设置采用二阶迎风设置。式中:U为速度矢量;为血液密度;p为压力;为应力张量。雷诺数可表示模型内部血液流动情况,小于230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子瘤对脑动脉瘤破裂风险影响的血流动力学研究[J]. 常宇,刘畅,张琪,石悦,高斌.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7(07)
本文编号:3223608
【文章来源】:软件. 2020,41(08)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椎动脉动脉瘤Fig.1Vertebralarteryaneurysm
第41卷第8期软件《软件》杂志欢迎推荐投稿:cosoft@vip.163.com98图像后处理工作站:DELL图像向工作站:DELL7810/CPUE5/16G内存/英伟达K2200显卡;图像后处理软件:医学交互式影像控制系统(Materialis’InterativeMedicalImageControlSystem,MIMICS,比利时Materialise公司)、医学建模软件3-maticmedical(比利时Materialis公司);计算机仿真软件:ANSYS19.2:流体仿真软件CFX,网格划分软件FLUENTMESHING计算结果分析软件:ENSIGHT10.6。椎动脉瘤三维重建:将头部影像DICOM数据导入MIMICS软件,使用MIMICS分割工具:阈值分割等算法,最后三维计算生成动脉瘤三维初步模型以stl格式导入3-maticmedical软件中,使用光顺表面、去除细小分支、切好出、入口平面,最后形成动脉瘤三维模型,如图1所示。网格划分:由于模型结构复杂,使用非结构化的四面体网格划分,为保证计算精度,在动脉瘤管壁进行五层加密。边界条件:本计算不考虑能量的传递,不考虑重力。血液密度为1056kg/m3,动力粘度为0.0035Pas。计算采用瞬态计算,两个入口,两个出口,壁面无滑移。入口采用速度入口,出口采用压力出口。为保证尽快收敛,入口速度采用极小的速度差。出口采用压力出口,压力曲线如图3所示。图1椎动脉动脉瘤Fig.1Vertebralarteryaneurysm图2速度入口曲线Fig.2VelocityofInlet图3压力出口曲线Fig.3Pressureofoutlet本构方程:血流遵守质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定律。计算设置:为保证计算收敛,本实验计算三个周期,取最后一个周期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计算设置采用二阶迎风设置。式中:U为速度矢量;为血液密度;p为压力;为应力张量。雷诺数可表示模型内部血液流动情况,小于2300?
第41卷第8期软件《软件》杂志欢迎推荐投稿:cosoft@vip.163.com98图像后处理工作站:DELL图像向工作站:DELL7810/CPUE5/16G内存/英伟达K2200显卡;图像后处理软件:医学交互式影像控制系统(Materialis’InterativeMedicalImageControlSystem,MIMICS,比利时Materialise公司)、医学建模软件3-maticmedical(比利时Materialis公司);计算机仿真软件:ANSYS19.2:流体仿真软件CFX,网格划分软件FLUENTMESHING计算结果分析软件:ENSIGHT10.6。椎动脉瘤三维重建:将头部影像DICOM数据导入MIMICS软件,使用MIMICS分割工具:阈值分割等算法,最后三维计算生成动脉瘤三维初步模型以stl格式导入3-maticmedical软件中,使用光顺表面、去除细小分支、切好出、入口平面,最后形成动脉瘤三维模型,如图1所示。网格划分:由于模型结构复杂,使用非结构化的四面体网格划分,为保证计算精度,在动脉瘤管壁进行五层加密。边界条件:本计算不考虑能量的传递,不考虑重力。血液密度为1056kg/m3,动力粘度为0.0035Pas。计算采用瞬态计算,两个入口,两个出口,壁面无滑移。入口采用速度入口,出口采用压力出口。为保证尽快收敛,入口速度采用极小的速度差。出口采用压力出口,压力曲线如图3所示。图1椎动脉动脉瘤Fig.1Vertebralarteryaneurysm图2速度入口曲线Fig.2VelocityofInlet图3压力出口曲线Fig.3Pressureofoutlet本构方程:血流遵守质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定律。计算设置:为保证计算收敛,本实验计算三个周期,取最后一个周期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计算设置采用二阶迎风设置。式中:U为速度矢量;为血液密度;p为压力;为应力张量。雷诺数可表示模型内部血液流动情况,小于230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子瘤对脑动脉瘤破裂风险影响的血流动力学研究[J]. 常宇,刘畅,张琪,石悦,高斌.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7(07)
本文编号:32236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322360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