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疲劳中医脾虚病机的探讨
发布时间:2021-08-09 00:42
目的:从中医学角度探讨运动性疲劳脾虚的症状特点,分析运动性疲劳脾虚证的基本病机,以探讨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和理论。方法:将中医辨证理论方法与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有机结合,统一诊断标准和资料处理方法,选择2007年10月至2008年1月湖南省各运动队,发放调查问卷,从回收的调查表中选取398名属于运动性疲劳脾虚的队员纳入研究。分析脾虚各证型构成比并进行x2检验,聚类分析,观察单一症状出现频次、症状组合出现频次,并分析各证型出现的原因。结果:①脾虚常见症候有体倦乏力、神疲懒言、胃纳减少、食后腹胀、月经过多、鼻衄、恶心呕吐、肠鸣、大便溏薄、畏寒肢冷等。②常伴见它脏虚证有腰酸膝软、耳鸣眼花、胸闷叹气、头晕心烦、健忘等。③各证型构成比:脾气虚证(51.51%)、脾不统血证(37.69%)、脾阳虚证(2.76%)、脾阴虚证(5.78%)。④聚类分析:第一类为体倦乏力、神疲懒言、胃纳减少、大便异常、食后腹胀;第二类为鼻衄、尿血、月经过多;第三类为腰酸膝软、耳鸣眼花;第四类为头晕心烦、健忘、少寐多梦。参与组合频次大于50%的症状主要是:体倦乏力、神疲懒言、胃纳减少、食后腹胀、大便稀溏,这5个症状单个症状频...
【文章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1 中医学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
1.1 疲劳的含义
1.2 中医学对运动性疲劳病因病机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
2.1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和分类
2.2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主要机制
第二部分 流行病学调查
1.一般资料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研究对象
1.5 调查方法与内容
1.6 主要观察指标
1.7 统计分析
1.8 调查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 脾虚各证型构成比
2.3 症状出现频次
2.4 聚类分析
3 讨论
第三部分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不足
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运动性疲劳的整体功能态与中医证的关系[J]. 房金爱. 辽宁体育科技. 2006(03)
[2]运动性疲劳中医肾虚证的辨证分型及其诊断标准[J]. 石幼琪,周志宏,刘建红,王奎,欧明毫. 中国临床康复. 2006(19)
[3]“肝者,罢极之本”理论与气血关系探析[J]. 张德新,潘丰满.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6(01)
[4]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研究面临的难点与对策[J]. 高顺生.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5(03)
[5]中医药与运动性疲劳[J]. 常波.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5(03)
[6]现代中医药方剂在抗运动性疲劳中的应用[J]. 高顺生. 中国临床康复. 2005(12)
[7]运动性疲劳的中医病理生理联系[J]. 凌家杰.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02)
[8]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药调节机制[J]. 鞠宝兆.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4(01)
[9]肝与运动性疲劳关系浅探[J]. 凌家杰.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3(06)
[10]从中医角度看运动性疲劳和恢复[J]. 刘志元.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4)
本文编号:3331007
【文章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1 中医学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
1.1 疲劳的含义
1.2 中医学对运动性疲劳病因病机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
2.1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和分类
2.2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主要机制
第二部分 流行病学调查
1.一般资料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研究对象
1.5 调查方法与内容
1.6 主要观察指标
1.7 统计分析
1.8 调查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 脾虚各证型构成比
2.3 症状出现频次
2.4 聚类分析
3 讨论
第三部分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不足
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运动性疲劳的整体功能态与中医证的关系[J]. 房金爱. 辽宁体育科技. 2006(03)
[2]运动性疲劳中医肾虚证的辨证分型及其诊断标准[J]. 石幼琪,周志宏,刘建红,王奎,欧明毫. 中国临床康复. 2006(19)
[3]“肝者,罢极之本”理论与气血关系探析[J]. 张德新,潘丰满.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6(01)
[4]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研究面临的难点与对策[J]. 高顺生.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5(03)
[5]中医药与运动性疲劳[J]. 常波.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5(03)
[6]现代中医药方剂在抗运动性疲劳中的应用[J]. 高顺生. 中国临床康复. 2005(12)
[7]运动性疲劳的中医病理生理联系[J]. 凌家杰.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02)
[8]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药调节机制[J]. 鞠宝兆.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4(01)
[9]肝与运动性疲劳关系浅探[J]. 凌家杰.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3(06)
[10]从中医角度看运动性疲劳和恢复[J]. 刘志元.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4)
本文编号:33310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333100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