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特种医学论文 >

三重脑震荡鼠脑内多巴胺D1、D2受体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3 10:34
  目的:探索三重脑震荡(MCC)鼠脑内多巴胺D1、D2受体表达变化规律,阐明运动相关性脑震荡(SRCC)的发病机理并为SRCC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用金属单摆打击装置复制三重脑震荡大鼠模型,随机分为伤后1、2、4、8、16、24天组共六个损伤组,同时设正常对照组。取大鼠脑组织中隔区和海马两个断面,冰冻切片,用抗-D1多克隆抗体和抗-D2单克隆抗体行免疫组化S-P法染色(其中D1R每组n=2,D2R每组n=8)。光镜下对大鼠脑内两断面的多巴胺D1R阳性细胞分布及其变化趋势进行观察描述;对脑内两断面的D2R阳性细胞分布进行定性描述,并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相关脑区的D2R阳性细胞灰度值进行定量分析。统计学处理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D1R主要分布在前额叶皮质(FPC)、斜角带垂直支(VDB)、丘脑网状带(RT)、海马(CA1~CA4)、内侧隔核(MSN)以及尾壳核(CPU)神经元的细胞膜上,以上部位D1R表达于MCC后均呈现先下降后上调趋势。RT和海马CA3至24d基本恢复至正常;而VDB、MSN和FPC至24d仍弱于正常组。2.D2受体在两断面均呈现较为弥散的分布,脑区定位主要为斜... 

【文章来源】:昆明医科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三重脑震荡鼠脑内多巴胺D1、D2受体变化研究


正面单摆式脑损伤模型复制仪

照片,海马,灰度值,硕士研究生论文


昆明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 3.3MCC后不同时间点海马CAI~CA4的DZR阳性细胞灰度值变化(见表2、图9、照片63~69)总体来说,海马CAI~CA4在伤后与对照组相比DZR阳性细胞灰度值均呈升高趋势,且都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均在伤后2d,但各区的升高程度及第二个高峰出现时间不尽相同,现分述如下:CAI的两个高峰期分别为2d和24d,且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解0.()5):C八2的两个高峰期分别为之(l/「lJ8(l,但与几几常对照全川!}比没有显著性差异;C八;{的两个高峰期分别为2d和16d

灰度值,显著性差异


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表3AM、RTDZR阳性细胞灰度值变化(又士S、)AM、RTDZR阳性细胞灰度值upsnAM盯ontrol1d109.13士2.34116.05士2.21114.37士3.66107.79士3.69107.70士2.17109.30士1.58109.94士1.30114.11士2.62108.61士1.74118.38士2.73111.44士1.80109.93士2.02115.79士1.99114.43士3.5524d16dsdZd4d注:DZR表达越高,灰度值越低;反之,灰度值越高*P(0.05,eomParedwiththeeontrol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脑震荡对大鼠认知行为及前额叶皮质多巴胺能神经纤维的影响[J]. 吴春云,郭泽云,于建云,林海英,赵小林,李娟娟,许冰莹,赵旭东.  解剖学杂志. 2006(02)
[2]脑震荡对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及神经纤维的影响[J]. 吴春云,于建云,林海英,郭泽云,许冰莹,李坪,赵旭东.  解剖学杂志. 2006(01)
[3]大鼠脑震荡后8天不同损伤程度空间认知行为的变化[J]. 于建云,林海英,吴春云,郭泽云,许冰莹,赵旭东.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5(04)
[4]多巴胺受体的结构和功能[J]. 李凡,舒斯云,包新民.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2003(06)
[5]脑震荡鼠细胞组织病理学研究[J]. 于建云,李树华,韩晓华,许冰莹,林海英,赵旭东.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3(02)
[6]脑啡肽和多巴胺在大鼠实验性脑震荡脑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 彭瑞云,高亚兵,王德文,肖兴义,陈浩宇,吴小红,刘杰,徐龙河,胡文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03(03)
[7]大鼠实验性脑震荡的病变规律和神经细胞凋亡研究[J]. 彭瑞云,王德文,高亚兵,肖兴义,陈浩宇,刘杰,胡文华.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2(11)
[8]多巴胺受体亚型及其基因调控[J]. 陆林,黄明生.  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1997(04)
[9]多巴胺受体对大鼠纹状体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Na+-K+-ATP酶活性调节的差异[J]. 唐性春,秦伟,胡刚.  徐州医学院学报. 1997(04)
[10]多巴胺受体的分子生物学和药理学研究进展[J]. 唐性春.  徐州医学院学报. 1997(01)



本文编号:33402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33402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a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