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特种医学论文 >

dTMP活性肽的筛选及其对放射损伤小鼠血小板减少症的救治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3 05:02

  本文关键词:dTMP活性肽的筛选及其对放射损伤小鼠血小板减少症的救治作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血小板由骨髓巨核细胞产生,不仅具有凝血、止血功能,而且还参与机体抗感染、血管及组织修复等重要病理生理过程。骨髓为辐射敏感器官,当人员暴露于电离辐射后,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活性受到抑制,从而引起体内巨核细胞数量严重减少,导致外周血血小板水平低下,易发生恶性出血、感染甚至危及生命。此外,临床上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也颇为常见,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恶性肿瘤化/放疗等也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促进巨核细胞增殖分化,加速血小板的生成是提高外周血血小板水平、有效救治血小板减少症的关键所在。然而,目前临床上针对血小板减少症的特效药物和救治手段较为缺乏,并且还存在着毒副反应突出、治疗费用高昂等诸多缺陷。所以,探寻高效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促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又称巨核细胞生长及发育因子(megakaryocyt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factor, MGDF),共由332个氨基酸组成,能够与巨核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c-Mpl结合,从而刺激巨核系祖细胞/巨核细胞的增殖与成熟分化,并最终促进血小板的产生与释放。TPO是目前已知的巨核细胞及血小板系统最主要、作用最强的细胞调节因子。但是,通过基因工程制备并经聚乙二醇修饰的第一代巨核系生长因子类基因工程药物(rhTPO和rhMGDF)因在临床试验过程中诱发机体产生针对TPO的中和性抗体,造成自身内源性TPO活性受抑,从而导致血小板数量进一步减少。因此,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至今未批准rhTPO类药物进入临床。目前国外研究机构已基本停止了对重组人TPO的药用研发,转而探寻TPO类似物或其它模拟物。 Cwirla等学者于1997年运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筛选到了一种与天然TPO生物学特性相似而又与TPO无序列同源性的短肽(仅由14个氨基酸构成),命名为促血小板生成素模拟肽(Thrombopoietin mimetic peptide, TMP)。研究证实,TMP与巨核细胞表面TPO受体(c-Mpl)具有较高的亲和能力,,可促进依赖TPO细胞株的增殖和分化,而且由于与天然TPO无相同氨基酸序列,所以不会诱导机体产生TPO中和性抗体。但是,由于其促血小板生成活性相对较弱,且在机体内半衰期较短,导致其推广应用受到极大限制。 研究发现,TPO之所以具有突出的促巨核细胞增殖、分化和升血小板活性,是因为它能够同时结合两个配对的c-Mpl分子,而也只有当c-Mpl分子形成二聚体后才能激活胞内有关增殖、分化的信号通路。由于一个TMP单体肽只能结合一个c-Mpl分子,所以尽管其与c-Mpl分子具有较高的亲和力,但是其促巨核细胞增殖、分化的活性并不突出。如果将两条TMP单链连接形成TMP二联体(dTMP),一个dTMP多肽则可以同时结合两个配对的c-Mpl分子,从而显著提高其促血小板生成活性。 有研究报道,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模拟肽EMP1与同源肽EMP33均可与受体EPOR结合,但是EMP33并不能激活EPOR下游的JAK-STAT信号通路,原因在于EMP1和EPOR的复合体与EMP33和EPOR的复合体的旋转角度不同(相差约15度)。有研究提示两个EMP1之间的连接肽可以调节两个EMP1的角度,所以选择合适的连接肽对于提高EMP1二聚体的活性至关重要。同理,两个TMP之间连接肽的选择也会对dTMP与c-Mpl的结合及其促血小板生成活性产生显著影响。 因此,为了寻找具有突出升血小板活性的dTMP线性多肽,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由不同连接肽将两个TMP头尾串联起来的dTMP多肽,从长度及氨基酸组成两个层面对连接肽进行筛选。然后,从激活细胞内相关信号通路的角度探讨dTMP优选肽促巨核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机制,同时,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及分子对接软件对dTMP的三维结构及其与受体c-Mpl的结合方式进行分析。最后,复制急性放射损伤小鼠血小板减少症实验动物模型,观察dTMP优选肽对放射损伤所致小鼠血小板减少的救治作用。所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 1.连接肽长度对dTMP的促巨核细胞增殖活性具有显著影响,其中由8个G(甘氨酸)作为连接肽的dTMP活性较为突出。 2.通过对连接肽的氨基酸组成进行调整,发现在连接肽结构中加入脯氨酸(Proline,P)可显著提升dTMP的促巨核细胞增殖活性。 3.通过两轮筛选最终获得与等摩尔TPO具有相似活性的dTMP优选肽(命名为No.341多肽)。 4.小鼠骨髓原代巨核细胞检测结果显示,经No.341多肽刺激培养14天,小鼠Sca+-I细胞表面CD41/CD61(巨核细胞成熟标志物)的表达水平较IL-3对照组显著增高(83.26±6.26%vs15.70±2.31%, P<0.01),进一步证实该TMP二联肽具有显著促巨核细胞成熟、分化的作用。 5.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TMP(No.341多肽)作用10min即可显著上调M07e细胞内JAK-STAT5及ERK1/2的磷酸化水平。另一方面,给予JAK-STAT和ERK信号通路阻断剂则可以显著抑制No.341多肽的促巨核细胞增殖作用,提示dTMP生物活性的发挥与其能够快速激活STAT5和ERK1/2信号通路有关。 6.分子动力学模拟及分子对接分析结果表明,连接肽的长度和氨基酸组成可以显著影响dTMP的空间构象,包括两条TMP单链之间的角度、跨度以及活性位点的暴露等,并能决定dTMP与c-Mpl的分子对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连接肽影响dTMP活性的内在机制。 7.与生理盐水对照相比,dTMP(No.341多肽)能够显著提高急性放射损伤(5GyCo60γ射线照射)小鼠的外周血血小板最低值水平,并能促进血小板水平恢复,证实dTMP对血小板减少症具有显著救治作用。
【关键词】:TMP 二联体多肽 血小板生成 血小板减少 连接肽 放射损伤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818.74
【目录】:
  • 缩略语表5-7
  • Abstract7-10
  • 摘要10-13
  • 第一章 前言13-16
  • 1.1 选题缘由13
  • 1.2 研究背景13-14
  • 1.3 研究意义14
  • 1.4 研究内容14-15
  • 1.5 研究方法15-16
  • 第二章 促巨核细胞增殖及升血小板活性 dTMP 线性多肽的筛选16-29
  • 2.1 材料与方法16-20
  • 2.2 结果20-26
  • 2.3 讨论26-27
  • 2.4 小结27-29
  • 第三章 dTMP 促进巨核细胞增殖分化的机制及构效关系研究29-53
  • 3.1 材料与方法29-38
  • 3.2 结果38-47
  • 3.3 讨论47-51
  • 3.4 小结51-53
  • 第四章 dTMP 对辐射诱导小鼠血小板减少症的救治作用研究53-62
  • 4.1 材料与方法53-56
  • 4.2 结果56-60
  • 4.3 讨论60-61
  • 4.4 小结61-62
  • 全文总结62-64
  • 参考文献64-69
  • 文献综述 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家族(MAPKs)对巨核细胞增殖分化及血小板生成调控的研究进展69-79
  • 参考文献76-79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79-80
  • 致谢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卞树东;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2例[J];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01期

2 Williams N;邱丽玲;;巨核细胞的来源、发育和调节[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84年02期

3 李克军;获得性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细胞介导的巨核细胞生成抑制作用[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88年01期

4 吴汉新,陈小玲;获得性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J];江苏医药;1995年07期

5 吴汉新,敖忠芳;获得性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报告[J];江苏医药;1995年10期

6 李栋,邱丽,左翠娥;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0例诊治体会[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6年03期

7 李栋;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0例临床分析[J];中华血液学杂志;1996年03期

8 曹东,王琳;获得性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2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1996年01期

9 曾宪昌,占竹英,曾庆斌,金小君;获得性纯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7例报告[J];武汉医学杂志;1996年01期

10 潘理明,刘欣;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附22例报告[J];血栓与止血学杂志;199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兰;马瑞林;杨波;;小巨核细胞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诊断意义[A];第十一届山西省血液病学术年会暨国家级及山西省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2 谢炳寿;周奇;董宏伟;胡理明;;获得性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附1例报告)[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3 庄海峰;周郁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计数、巨核细胞计数及形态学分类与中医症候分型的关系[A];2006年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牛挺;廖小梅;赵鸿鹰;孟文彤;邓承祺;;巨核细胞生成的负向调节因子血小板第4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中的意义[A];第十一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暨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习班论文摘要汇编及学习班讲义[C];2007年

5 许景艳;欧阳建;孙雪梅;范洵楠;陈军浩;方义才;张鹤云;;巨核细胞生长因子对实验性血小板减少小鼠的外周血小板的影响[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6 王欣;王文富;康利根;;诱导巨核细胞成熟治疗复发性ITP疗效观察[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7 蔡海波;谭文松;张嗣良;;体外诱导巨核细胞生成的细胞因子组合优化[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8 王红美;沈柏均;时庆;侯怀水;;细胞因子对儿童ITP巨核细胞生成的调控[A];山东免疫学会、山东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医学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1年

9 曹修淮;姚岐;李璇;陈健智;朱广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活检与涂片的病理研究[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张磊;赵辉;刘斌;卢士红;孙爱红;冯义;汤峰武;杨仁池;韩忠朝;;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中抗凋亡蛋白Bcl-x_L早期下调导致其巨核细胞过早分化成熟[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光闻;血小板减少症新战略[N];医药经济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启明;巨核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相互作用机制及促巨核系生成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2 王琳;慢性ITP患者血浆对体外巨核细胞生长发育和血小板形成的影响及机制探讨[D];山东大学;2006年

3 赵春红;ITP患者细胞毒和巨核细胞异常对血小板的影响及机制探讨[D];山东大学;2009年

4 罗庆;MKL1在巨核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及其对巨核细胞多倍体化的影响[D];重庆大学;2009年

5 张磊;抗凋亡蛋白Bcl-x_L在巨核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及其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巨核细胞分化中表达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6 王崧;新型促血小板生成融合蛋白的基因工程制备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7 张峰;ITP患者CTL/NK介导的血小板杀伤机制[D];山东大学;2005年

8 马东初;CD226分子表达于造血干/祖细胞和巨核细胞谱系及神经细胞谱系参与巨核细胞倍体化调控[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9 孙忱;PTA1在巨核细胞/血小板谱系中的表达,分布与功能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1999年

10 李曙光;ITP患者骨髓CD8~+T细胞对巨核细胞生长和血小板生成的影响及机制探讨[D];山东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映喜;获得性低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9例回顾性分析[D];汕头大学;2009年

2 赵鸿鹰;巨核细胞生成的负向调节因子血小板第4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_1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中的意义[D];四川大学;2006年

3 邢学仰;23例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分析[D];汕头大学;2010年

4 谭凤娇;血清素对巨核细胞形成前血小板、细胞骨架重构的影响[D];汕头大学;2008年

5 牛婷婷;慢性ITP小鼠外周血IL-11及其受体水平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黄雪梅;阿斯匹林在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7 董岸莺;严重烧伤后大鼠骨髓“巨核细胞被噬现象”机制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8 王琦;自噬参与巨核细胞成熟与前血小板释放的初步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9 张晓光;体外扩增巨核细胞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10 马东初;胎肝巨核细胞祖细胞增殖分化特征及与细胞周期调控的关系[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本文关键词:dTMP活性肽的筛选及其对放射损伤小鼠血小板减少症的救治作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23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3423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3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