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战区作训人员运动性心脏损伤预警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某战区作训人员运动性心脏损伤预警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军事训练对战士体能要求的提高,部队通过强化体能训练来增强体质。有研究认为高强度运动训练可导致心肌损伤坏死,甚至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源性猝死。大强度训练导致的心脏损伤可以表现为不同临床类型,对其防治应当引起重视。本研究通过观察新入伍官兵大负荷训练前后动态心电图、心肌损伤标记物相关指标、心脏超声的变化等三方面展开,探讨大强度运动训练是否对心肌造成损伤,旨在为过度负荷运动造成的心脏损伤的防治提供依据。1.动态心电图相关指标在运动性心脏损伤中的改变方法:随机选取某集团军新入伍战士200名,平均年龄20±2岁。训练前仅参加日常的非耐力训练,配戴动态心电图仪并记录24小时。3公里训练要求15分钟之内完成,运动后再次检测动态心电图,将数据导入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进行分析。所有数据并由专人离线分析。数据主要包括:24小时平均心率,心率减速力,心率变异性,T波电交替,QTD变化、心律失常发生率、ST-T改变等。结果:心率减速力(DC)训练后(11.71±3.41ms)比训练前(12.65±3.33ms)明显降低(P0.05)。心率变异性训练后(201.88±36.37ms)比训练前(192.94±34.55ms)明显升高(P0.05)。QT离散度训练后(51.75±10.81ms)比训练前(40.51±10.17ms)明显升高(P0.05)。T波电交替训练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如室早发生率训练后(64.1%)较训练前(49.6%)明显增加(P0.05),而房性早搏的发生率无变化(P0.05)。ST-T改变发生率训练后(24.4%)较训练前(3.8%)增加(P0.05)。结论:表明大强度军事训练可使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发生变化,心肌电活动不稳定,诱发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以及心肌缺血,进而导致心脏损伤。2.心肌损伤志物相关指标在运动性心脏损伤中的预警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某集团军新入伍战士200名,平均年龄20±2岁。在3公里训练前及训练后4小时抽取静脉血,记录数据,主要包括血清肌酸激酶(CK)、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b)、血清肌钙蛋白T(c Tn T)、B型脑尿钠肽(NT-pro BNP)。结果:3公里训练后,c Tn T、CK-MB/CK两个指标较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将c Tn T分界点定在0.0025(Youden指数0.469,特异度为87.5%),CK-MB/CK分界点定在6.5%(Youden指数0.288,灵敏度63%,特异性65.8%),可提高心肌损伤的特异性及灵敏度。结论:CK-MB/CK及肌钙蛋白等指标异常改变表明大强度军事运动训练对心肌有微损伤。CK-MB/CK及c Tn T能够反映心肌损伤的诊断准确性,能够与骨骼肌损伤相鉴别,CK-MB/CK大于6.5%及c Tn T大于0.0025ng/ml,应提高警惕。3.大强度负荷训练对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某集团军新入伍战士40名,平均年龄20±2岁,进行3公里训练,并于训练前、训练后及训练后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其心脏结构及功能的指标。主要包括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左室后壁厚度(LVPWTD)、室间隔厚度(IVSD)、右心室内径(RVD)、左房内径(LAD)、射血分数(EF)心率(HR)、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峰值流速(E)、左房收缩期二尖瓣血流峰值流速(A)、E/A等。结果:左房内径(LAD)负荷训练后(31.25±2.64mm)较训练前(29.93±2.59mm)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训练后6个月左房内径大小(29.8±2.1mm)恢复至训练前水平,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峰值流速(E)/左房收缩期二尖瓣血流峰值流速(A)训练后(1.73±0.27)较训练前(1.90±0.24)降低,而训练后6个月(2.07±0.54)与训练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负荷训练导致新入伍战士代偿性射血分数的增高和左房的扩大,E/A比值的减小,心脏舒张功能减低。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心脏结构及功能对运动负荷产生的适应性变化。
【关键词】:心肌损伤 动态心电图 心脏超声 心肌损伤标记物 预警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82
【目录】:
- 摘要5-7
- 英文摘要7-13
- 第1章 前言13-22
- 1.1 动态心电图对运动性心脏损伤及猝死的预警意义13-16
- 1.1.1 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Rate,DC)的预警机制13-14
- 1.1.2 心率变异性 ( 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预警机制14
- 1.1.3 T波电交替(T Wave Alternans , TWA)的预警机制14-15
- 1.1.4 QT离散度(QT Dispersion, QTD) 的预警机制15-16
- 1.2 心肌损伤标记物对运动性心脏损伤的预警意义16-18
- 1.2.1 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CK-MB/CK在心肌损伤中的意义16-17
- 1.2.2 CTn T在心肌损伤中的意义17
- 1.2.3 肌红蛋白(Mb)在心肌损伤中的意义17-18
- 1.2.4 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在心肌损伤中的意义18
- 1.3 大强度负荷训练后超声心动图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18-21
- 1.3.1 超声诊断技术的简介19
- 1.3.2 超声心动图的测试指标19
- 1.3.3 超声心动图的运动医学中的应用19
- 1.3.4 负荷运动训练对心脏结构及形态的影响19-20
- 1.3.5 负荷运动训练对心脏功能的影响20-21
- 1.3.6 超声心动图在指导训练和预防运动性心脏损伤中的作用21
- 1.4 总结21
- 1.5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21-22
- 第2章 新入伍战士大强度训练前后动态心电图改变22-28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22-23
- 2.1.1 研究对象22
- 2.1.2 方法22-23
- 2.1.3 数据统计23
- 2.2 结果23-24
- 2.2.1 观察24小时平均心率变化趋势、心率减速力、心率变异性、QT离散、T波电交替的变化23-24
- 2.2.2 室性早搏、房性早搏、ST-T改变的变化24
- 2.3 讨论24-26
- 2.3.1 DC和HRV为迷走神经测量的两个无创检测指标24-25
- 2.3.2 T波电交替和QT离散度体现心肌复极均匀程度25-26
- 2.3.3 对于动态心电图的一些传统指标,,比如平均心率、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ST-T改变等均能反映运动对于心脏的损伤程度26
- 2.4 小结26-28
- 第3章 心肌损伤标志物指标在运动性心脏损伤的预警作用28-34
- 3.1 研究对象及方法28-29
- 3.1.1 研究对象28
- 3.1.2 方法28-29
- 3.2 结果29-31
- 3.2.1 运动前后心肌损伤标记物的变化29-30
- 3.2.2 CTn T及CK-MB/CK诊断能力的评价30-31
- 3.2.3 CTn T、CK-MB/CK各个值为分界点相应诊断评价31
- 3.3 讨论31-33
- 3.3.1 运动前后肌钙蛋白(CTn T)的变化31-32
- 3.3.2 运动前后肌红蛋白(Mb)的变化32
- 3.3.3 运动前后血浆B型脑尿钠肽(BNP)的变化32
- 3.3.4 运动前后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的变化及CK-MB/CK的诊断能力32-33
- 3.4 小结33-34
- 第4章 新入伍战士负荷军事训练前后超声心动图心脏结构及功能的改变34-38
- 4.1 资料与方法34-35
- 4.1.1 研究对象34
- 4.1.2 方法34-35
- 4.1.3 统计学处理35
- 4.2 结果35-36
- 4.2.1 训练前后心脏结构的变化35
- 4.2.2 训练前后心脏功能的变化35-36
- 4.3 讨论36-37
- 4.3.1 训练前后心脏结构的变化36
- 4.3.2 训练前后心脏收缩功能的变化36-37
- 4.3.3 训练前后心脏舒张功能的变化37
- 4.4 小结37-38
- 参考文献38-45
- 致谢45-46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滕毅;姜昌丽;王澜;王惠萱;;心肌损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早期诊断心肌梗死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年17期
2 谭国娟,智光,盖鲁粤,徐勇;评估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多普勒几项技术的对比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5年01期
3 郭继鸿;;猝死预警新技术:连续心率减速力测定[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2年03期
4 陈金良;张晶;樊欣娜;张明明;罗永起;莫新刚;贾保民;张冬凤;闫俊慧;张哲鹏;;新兵强负荷训练后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和C反应蛋白的变化[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4年04期
5 张龙飞;崔玉娟;平政;曹雪滨;;红景天苷对力竭大鼠心肌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4年11期
6 曾春芳;何喜民;李天发;林云;林雪峰;黄娜;;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心率减速力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2011年29期
7 王艳;朱明华;;运动试验验证动态心电图呈现ST-T改变者的意义[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9年06期
8 田振军,熊正英,郭进,夏家骝;运动超负荷与压力超负荷大鼠左室形态结构、血流动力学及心肌力学变化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学;1996年05期
9 王晓伟;曹雪滨;;力竭性运动对心脏影响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年02期
10 佘军标,李协群,廖代蓉;田径运动员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变化与运动能力的关系[J];现代康复;2001年05期
本文关键词:某战区作训人员运动性心脏损伤预警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76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347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