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舟骨骨内动脉的数字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发布时间:2021-12-10 06:51
目的利用Micro-CT对手舟骨骨内动脉进行可视化数字模型构建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2例离体人体前臂标本进行动脉血管灌注,Micro-CT扫描并运用Mimics20.0软件对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并分析重建数据,整理舟骨的滋养动脉分布。结果 (1)重建出含骨内血管的腕舟骨数字化可视模型,可自由测量舟骨和血管的解剖数据,并清晰显示滋养动脉在骨内的分布及出入点;(2)右手复合组和左手复合组中滋养血管的数目分别为(4.670±1.366)支、(3.830±0.753)支,掌侧滋养血管分别为(1.670±0.516)支、(1.330±0.516)支,背侧滋养血管分别为(3.000±1.095)支、(2.500±0.548)支。结论离体腕部标本动脉灌注后骨内血管三维重建能清晰显示手舟骨骨内滋养动脉的来源及空间分布,为舟骨骨折的临床研究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文章来源】: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0,38(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重建出的舟骨及滋养孔
本研究成功地通过尺动脉对12例离体前臂标本进行灌注,Micro-CT扫描,用mimics 20.0软件对舟骨及其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图1)。构建出的三维可视化模型能360°直观方便地观察舟骨及其骨内外血供,并可数字化研究舟骨解剖及其手术方式。2.2 手舟骨的血管分布
国内外学者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不约而同的对手舟骨骨内外血供进行相关研究。Gelberman等[3,4]通过对25只离体上肢标本进行灌注,按照骨骼大小、滋养血管的位置、是否存在骨内吻合以及对单个骨内血管的依耐性将腕骨分为3个组,其中舟骨、头状骨和20%的月骨为一组。这一组的骨骼均依赖于单个骨内血管并存在较大的骨坏死风险。通过腕骨的血供对腕骨损伤后坏死进行预测。国内学者徐达传、李汉云等[5,6]用墨汁进行骨内血管灌注,灌注出的血管显示清晰,由于墨汁的颗粒极其细微,因此灌注的骨内血管显示非常细腻,能直观地显示舟骨骨内的细小血管网。虽然国内外文献中使用的灌注方式存在差异,但均能显示出手舟骨骨内血管的分布,且文献[1,2]均表明手舟骨的滋养动脉分为背侧组和掌侧组,滋养动脉的背侧组有3~5支从舟骨腰部背侧的远端2/3、桡腕背侧韧带附着处入骨,主要负责舟骨近极的血供;而掌侧的滋养血管分为1~2支从舟骨结节的外侧和掌侧,经腕桡侧副韧带附着处入骨,负责舟骨的远端。本研究中掌侧滋养孔与背侧滋养孔的比例约为1:2,虽然不同标本间滋养血管的数量有所差异,但本研究的研究结果与上述文献的结果基本一致。在徐达传等[1]用墨汁灌注的手舟骨血管网中,背侧和掌侧的血管形成了血管网。但本研究由于细小循环显影不足,掌侧的血管网显示较孤立,在重建的所有标本中均未能重建出掌侧与背侧密切融合的血管网(如图2所示)。图3 重建出的舟骨及滋养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腕部桡侧入路治疗陈旧性舟状骨骨折[J]. 吕莉,邵新中,王丰羽,段文旭. 中华手外科杂志. 2019 (04)
[2]背侧入路与掌侧入路微创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腕舟骨骨折的效果比较[J]. 董红,何杨,张平方,张辉,王建民,赵宇宙. 中国医药导报. 2019(15)
[3]腕舟骨骨折固定物研究进展[J]. 张旭林,何晓清,徐永清.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7(06)
[4]手舟骨血供3D可视化模型的制备[J]. 王敏,周小兵,赵胜,谭建国,丁茂超,梅劲.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6(06)
[5]个体化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Herbert Ⅰb型腕舟骨骨折的临床研究[J]. 曾俊,林旭,钟泽莅,谭伦.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6(10)
[6]桡骨骨膜瓣移植重建舟骨血运在舟骨骨不连手术中的应用[J]. 张钰,林尊文,刘明军,邹帆,陈江伟,黄山虎. 中华骨科杂志. 2016 (03)
[7]手舟骨的形态血供特点及其临床意义[J]. 徐达传,黄美贤.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0(02)
[8]血管三维重建与传统解剖学方法的对比研究[J]. 陈胜华,唐茂林,徐达传,丁红梅,刘畅,李泽宇,田喜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9(05)
[9]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术的优化[J]. 楼新法,梅劲,Christopher R.Geddes,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6(03)
[10]手舟骨的形态、血供及临床意义[J]. 李汉云,钟世镇,徐达传,孙博,陈孟富,毕复海. 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6(03)
本文编号:3532106
【文章来源】: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0,38(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重建出的舟骨及滋养孔
本研究成功地通过尺动脉对12例离体前臂标本进行灌注,Micro-CT扫描,用mimics 20.0软件对舟骨及其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图1)。构建出的三维可视化模型能360°直观方便地观察舟骨及其骨内外血供,并可数字化研究舟骨解剖及其手术方式。2.2 手舟骨的血管分布
国内外学者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不约而同的对手舟骨骨内外血供进行相关研究。Gelberman等[3,4]通过对25只离体上肢标本进行灌注,按照骨骼大小、滋养血管的位置、是否存在骨内吻合以及对单个骨内血管的依耐性将腕骨分为3个组,其中舟骨、头状骨和20%的月骨为一组。这一组的骨骼均依赖于单个骨内血管并存在较大的骨坏死风险。通过腕骨的血供对腕骨损伤后坏死进行预测。国内学者徐达传、李汉云等[5,6]用墨汁进行骨内血管灌注,灌注出的血管显示清晰,由于墨汁的颗粒极其细微,因此灌注的骨内血管显示非常细腻,能直观地显示舟骨骨内的细小血管网。虽然国内外文献中使用的灌注方式存在差异,但均能显示出手舟骨骨内血管的分布,且文献[1,2]均表明手舟骨的滋养动脉分为背侧组和掌侧组,滋养动脉的背侧组有3~5支从舟骨腰部背侧的远端2/3、桡腕背侧韧带附着处入骨,主要负责舟骨近极的血供;而掌侧的滋养血管分为1~2支从舟骨结节的外侧和掌侧,经腕桡侧副韧带附着处入骨,负责舟骨的远端。本研究中掌侧滋养孔与背侧滋养孔的比例约为1:2,虽然不同标本间滋养血管的数量有所差异,但本研究的研究结果与上述文献的结果基本一致。在徐达传等[1]用墨汁灌注的手舟骨血管网中,背侧和掌侧的血管形成了血管网。但本研究由于细小循环显影不足,掌侧的血管网显示较孤立,在重建的所有标本中均未能重建出掌侧与背侧密切融合的血管网(如图2所示)。图3 重建出的舟骨及滋养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腕部桡侧入路治疗陈旧性舟状骨骨折[J]. 吕莉,邵新中,王丰羽,段文旭. 中华手外科杂志. 2019 (04)
[2]背侧入路与掌侧入路微创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腕舟骨骨折的效果比较[J]. 董红,何杨,张平方,张辉,王建民,赵宇宙. 中国医药导报. 2019(15)
[3]腕舟骨骨折固定物研究进展[J]. 张旭林,何晓清,徐永清.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7(06)
[4]手舟骨血供3D可视化模型的制备[J]. 王敏,周小兵,赵胜,谭建国,丁茂超,梅劲.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6(06)
[5]个体化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Herbert Ⅰb型腕舟骨骨折的临床研究[J]. 曾俊,林旭,钟泽莅,谭伦.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6(10)
[6]桡骨骨膜瓣移植重建舟骨血运在舟骨骨不连手术中的应用[J]. 张钰,林尊文,刘明军,邹帆,陈江伟,黄山虎. 中华骨科杂志. 2016 (03)
[7]手舟骨的形态血供特点及其临床意义[J]. 徐达传,黄美贤.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0(02)
[8]血管三维重建与传统解剖学方法的对比研究[J]. 陈胜华,唐茂林,徐达传,丁红梅,刘畅,李泽宇,田喜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9(05)
[9]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术的优化[J]. 楼新法,梅劲,Christopher R.Geddes,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6(03)
[10]手舟骨的形态、血供及临床意义[J]. 李汉云,钟世镇,徐达传,孙博,陈孟富,毕复海. 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6(03)
本文编号:35321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353210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