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研究眶下管的形态结构
发布时间:2017-05-11 21:16
本文关键词: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研究眶下管的形态结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 利用64排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研究眶下管形态学各项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精确评价眶下管的形态、位置、走行角度和长度等,为临床上治疗三叉神经上颌神经疼痛的外科治疗以及提高上颌神经阻滞麻醉时穿刺的成功率等方面提供相关形态学数据。 方法 收集2010年5月~2011年3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110例(220侧)无眶面部外伤史患者完整的头颅CT扫描资料,再对眶下神经管图像进行三维重建,重建后选择水平面和矢状面对眶下管起始部的走形方向和矢状面眶下管起始部的长度和穿刺深度进行观察、测量和统计分析,并比较左右两侧、男女性别组之间测量数据有无显著性差异。 结果 测量的4项指标如下:①眶下管起始部长度(从眶下孔起始至眶下管的第一个明显转折处)②沿眶下管起始部大致走形方向,从皮肤到眶下管第一个明显转折处的长度(即穿刺进针深度)③眶下管与眼耳平面夹角④眶下管与矢状面夹角。 结论 1、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可显示眶下管的解剖学形态、位置和走形方向,技术手段成熟完备,具有可实施性。 2、眶下管起始部的长度:左侧9.92±2.47mm,右侧9.98±2.75mm;穿刺深度:左侧28.65±4.28mm,右侧28.87±4.15mm。穿刺角度:与眼耳平面左侧67.44±6.870,右侧67.28±7.000;与矢状面左侧68.17±9.520,右侧68.74±9.100。其中穿刺进针深度在不同性别组之间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余者左右两侧和男女性别组之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以上数据可供临床外科操作进行参考。
【关键词】:眶下管 三维重建技术 眶下管测量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816.97;R745.1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9
- 测量标志的英文简写命名9-10
- 前言10-16
- 材料与方法16-19
- 结果19-23
- 讨论23-29
- 结论29-30
-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30-32
- 参考文献32-36
- 附图36-44
- 导师及作者简介44-46
- 致谢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周思;夏春波;蒋常文;马军;李鸿文;韦钟华;;眶下管的应用解剖及其临床意义[J];华夏医学;2007年04期
2 邢焕英;王长桥;;眼眶骨折的高分辨率CT诊断[J];河北医药;2009年21期
3 刘卫华,周启珂,李鑫,马大军,王绪伦,王伦安;眶下管在上颌窦眶面上的解剖定位及其临床意义[J];华西医学;2004年03期
4 陈祖军;;眶下管、眶下孔的解剖结构与临床意义[J];临床医学工程;2011年09期
5 王云彩,章慧英;四白穴电针治疗三叉神经痛[J];中国针灸;1998年07期
6 陈玲珑;孙丽清;兰宝金;郑鸣;张其俊;;改良式上颌窦手术的临床应用解剖[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8年02期
7 赵光明;陈克敏;柴维敏;凌华威;;眶下神经管多层螺旋CT图像重组和测量[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年04期
本文关键词: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研究眶下管的形态结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80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35809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