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排CT冠脉成像双低扫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本文关键词:320排CT冠脉成像双低扫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探讨320排CT双低扫描技术在冠状动脉疾病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间疑诊冠状动脉疾病行CT冠脉成像(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CTA)检查的120例患者,随机分成常规剂量组(A)和低剂量组(B1、B2)。A组(n=40)采用100kV,350mg/mL碘海醇55-60m1;B1组(n=40)采用80kV,350mg/mL碘海醇40-45mL;B2组(n=40)采用80kV,320mg/mL碘佛醇40-45mL。采用320排容积CT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及自适应迭代剂量降低重建技术(Adaptive iterative dose reduction, AIDR)。按照15分段法对冠脉血管分段。采用4分评分法,对所有冠脉图像进行质量评分。测量升主动脉根部、左冠状动脉主干、右冠状动脉近段和升主动脉周围脂肪组织的CT值,测量升主动脉的图像噪声,计算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 SNR)及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 CNR),记录CT剂量指数(Computed tomography dose index, CTDI)和CT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s, DLP),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ffective dose, ED),计算每组患者的有效摄碘量。结果:1.主观评价中,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冠脉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P0.05)。2.客观评价中,各组图像噪声、血管CT值、左冠状动脉主干CNR、右冠状动脉近段SNR和CNR均无显著差异(P0.05);左冠状动脉主干SNR比较有差异(P0.05),其中B2组较A组、B1组低。所有图像质量均满足诊断要求。3.常规剂量组平均ED值为5.323±0.992mSv,低剂量组(B1、B2)分别为1.750±0.744mSv、1.783±1.142mSv,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低剂量组的ED值较常规剂量组分别降低67.12%和66.50%。4.常规剂量组平均有效摄碘量为20.125±0.886g,低剂量组(B1、B2)分别为14.875±0.886g、13.600±0.810g,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其中低剂量组的摄碘量较常规剂量组分别降低26.09%和32.42%:低剂量组中B2组为最低值组,较B1组降低8.57%。结论:1.320排CCTA扫描中,降低管电压可显著减低辐射剂量,但对冠脉成像诊断无影响。2.降低对比剂浓度和剂量,可降低患者的有效摄碘量,但对CCTA图像质量无明显影响。值得推广。
【关键词】:320排CT CT冠脉成像 对比剂剂量 辐射剂量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816.2;R541.4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英文缩略词表10-12
- 第一章 前言12-14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14-18
- 2.1 临床资料14
- 2.2 CT扫描技术及扫描方法14-15
- 2.2.1 扫描技术14
- 2.2.2 扫描方法14-15
- 2.3 图像后处理方法15
- 2.4 图像评价方法15-16
- 2.4.1 主观评价15-16
- 2.4.2 客观评价16
- 2.5 辐射剂量及对比剂剂量分析16-17
- 2.6 统计学分析17-18
- 第三章 结果18-21
- 3.1 一般资料对比18
- 3.2 图像质量评估18-19
- 3.2.1 主观评价18
- 3.2.2 客观评价18-19
- 3.3 辐射剂量比较19-20
- 3.4 对比剂剂量分析20-21
- 第四章 讨论21-24
- 第五章 结论24-25
- 参考文献25-29
- 致谢29-30
- 综述30-36
- 综述文献33-36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3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彬;魏岚;费晓璐;白玫;;MDCT冠脉成像与数字冠脉造影对患者受照射剂量影响对比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1年03期
2 杨卓;车东东;;浅谈影响320排CT冠脉成像质量的因素[J];医疗装备;2011年08期
3 刘峰;;屏气训练后患者心率变化对64排CT冠脉成像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3年16期
4 方佳;王慧明;安伟;马钦;宋法亮;;16排螺旋CT冠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体会[J];兵团医学;2009年01期
5 陶杨;左玉江;曲亚罡;郝天鹏;楚二伟;;新双源CT冠脉成像的不同心电采集模式的人体X线吸收剂量及应用价值[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6 徐松;陈晓荣;万华;张珊珊;;年龄与心率对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不同扫描方法图像质量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3年15期
7 周伟清;朱雪平;李燕奎;;捏鼻式屏气在双源CT冠脉成像中的效果[J];吉林医学;2013年29期
8 茅国群;陈瑶;程有根;楼明芳;;16层螺旋CT心脏冠脉成像的影响因素及处理技巧[J];浙江临床医学;2007年09期
9 杨爱春;陈邦文;范正芬;;心率变化对16层螺旋CT冠脉成像质量影响及其控制方法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年13期
10 陈莉;周超;李凤英;;精细护理对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玲玲;;多层螺旋CT在冠脉成像中的应用[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吕访贤;吕顽;李絮绿;;双源CT冠脉成像影响图像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3 夏宾;杨学华;高剑波;;新双源CT冠脉成像能力评价[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李友林;韩萍;余建明;刘永华;田志梁;周运锋;;心率对双源CT冠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初步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李友林;余建明;刘永华;田志梁;孔祥闯;胡立;周运锋;;心率对双源CT冠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初步研究[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6 罗文杰;祝瑞江;钱建国;;影响心脏冠脉成像因素分析[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禹意平;李俊君;;多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中如何降低受检者的X线剂量[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8 赵永霞;;探讨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在儿童先心病中的临床应用[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9 贺海荣;;焦虑因素对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患者心率影响的初步研究[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潘雪琳;孙家瑜;李真林;袁元;邓丽萍;程巍;阳礼;帅桃;周蜀川;;CT冠脉成像中图像质量与心胸比的相关性研究[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姝兰;双源CT冠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研究[D];四川医科大学;2015年
2 吴倩;320排CT冠脉成像双低扫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D];延边大学;2016年
3 张弛;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诊断能力及介入治疗结果预测价值的临床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杨吉琴;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与双源CT冠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D];宁夏医科大学;2009年
5 罗银灯;CT冠脉成像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6 涂植涛;双源CT冠脉成像和冠脉造影对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对比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7 刘颖;双源CT低剂量回顾性扫描模式对先心患儿冠脉成像最佳时相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8 任琳;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的发展和临床应用现状[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9 李庆啸;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脉迂曲定量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10 陈蕾;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320排CT冠脉成像双低扫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18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441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