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原发脉管性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发布时间:2017-06-28 00:19
本文关键词:骨原发脉管性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探讨骨原发脉管性肿瘤(primary vascular tumors of bone, PVTB)的影像学特征,并对照分析良性,恶性低、高级别病理类型与影像学之间的关系,以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5例PVTB,其中骨血管瘤(bone hemangiomas, BH)44例,包括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 CH) 32例、蔓状血管瘤(arteriovenous hemangioma, AVH)8例、静脉型血管瘤(venous hemangioma, VH)3例、毛细血管瘤(capillary hemangioma, CPH)1例;骨恶性血管源性肿瘤(malignant vascular tumors of bone,MVTB)21例,包括低级别恶性血管源性肿瘤(low-grade malignant vascular tumors of bone, LMT)12例、高级别恶性血管源性肿瘤(high-grade malignant vascular tumors of bone, HMT)9例。59例患者术前行CT检查,55例行MR检查;53例行增强扫描。对照分析其发病部位,单发或多发,骨质破坏特征(骨质破坏性质、膨胀性改变、残存骨质、边缘硬化、骨皮质破坏、骨膜反应及病理性骨折等),软组织肿块表现(密度/信号特征,边界是否清晰,有无脂肪、扩张血窦/畸形血管、流空血管、囊变/坏死、出血、瘤周水肿/瘤周改变,骨内/骨外等),以及强化方式(均匀、轻度不均匀、明显不均匀)。采用SPSS 2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分析BH与MVTB的影像学特征,以观察两组间的差异。结果:44例BH患者中,CT扫描呈等高密度30例,等密度6例,低密度1例,高密度1例;在MR上,T1WI信号以等低信号为主,T2WI信号以高信为主。32例CH患者,主要发生于脊柱、颅骨者(21例,65.6%),多发4例;均呈溶骨性骨质破坏,膨胀性改变20例(62.5%);存在残留骨质27例(84.3%),其中呈典型“光芒状”“栅栏状”改变12例(均发生于脊柱、颅骨),呈网格状、“蜂窝状”或者“皂泡状”改变7例,累及骨皮质呈“丝瓜瓢状“改变1例;边缘硬化13例、骨皮质破坏19例、骨膜反应1例、病理性骨折5例、边界清晰28例(87.5%),病灶内见脂肪及扩张血窦各4例,形成骨内软组织肿块25例(78.1%),增强后轻度、明显不均匀强化分别16例(84.2%)、3例,伴典型软组织血管瘤及增强后渐进性强化各3例。8例AVH患者,主要发生于骨盆、长骨6例(75%),多发1例,呈大片状骨质破坏7例(87.5%);均呈溶骨性改变,见膨胀性改变3例;残存骨质6例(75%),其中呈网格状、“穿凿样”改变5例;边缘硬化5例(62.5%),骨皮质破坏7例(87.5%),骨膜反应1例,病理性骨折2例;边界清晰6例(75%),含脂肪3例;扩张血窦/畸形血管3例、流空血管2例,两者可单独或者同时存在;软组织肿块位于骨外5例(62.5%),轻度、明显不均匀强化分别5例、3例。3例VH患者,发生于锁骨、肋骨、肱骨各1例,呈溶骨性骨质破坏2例,成骨性骨质破坏1例;均呈膨胀性改变,存在残存骨质、骨皮质破坏各2例,边界清晰、形成骨外软组织肿块各1例,增强后轻度、明显不均匀强化各1例。1例CPH患者,发生于胫腓骨,多发,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不清,形成骨外软组织肿块,增强后均匀强化。LMT和HMT病灶中均未见脂肪及流空血管。LMT与HMT相比,LMT倾向于多发(LMT 55.6%,HMT 8.33%),存在残留骨质(77.8%,33.3%),边缘硬化(77.8%,41.7%),边界清晰(66.7%,41.7%),增强后轻度不均匀强化(87.5%,0);HMT倾向于单发(HMT 91.7%,LMT 44.4%),存在坏死/囊性(91.7%,42.9%)或出血(25%,0%),边界不清(58.3%,33.3%),易形成骨外软组织肿块(66.7%,22.2%),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91.7%,12.5%)。膨胀性改变(LMT55.6%,HMT50.0%)、骨皮质破坏(88.9%,100%)、骨膜反应(11.1%,0)、病理性骨折(11.1%,16.7%)、扩张血窦/畸形血管(11.1%,16.7%)、瘤周水肿/反应性改变(71.4%,83.3%)、均匀强化(0,8.3%)的发生率相仿。BH主要发生于中轴骨(29例,65.9%),MVTB主要发生于管状骨(14例,66.7%)。BH病灶中存在脂肪及流空血管分别为7例(19.4%)、2例(5.6%),MVTB均无上述表现;MVTB病灶中见囊变/坏死、出血及瘤周水肿/瘤周改变分别为14例(73.7%)、3例(15.8%)、15例(78.9%),BH均无上述表现。两两组间对比分析显示:残留骨质、骨皮质破坏、边界不清、强化方式在BH组与MVTB组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多发、膨胀、边界硬化、骨膜反应、病理性骨折、扩张血窦/畸形血管及骨外软组织肿块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BH部分亚型影像学表现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CH多发生于脊柱、颅骨,多分别呈典型“光芒状”“栅栏状”改变;发生于其他部位时,多见“蜂窝状”“皂泡状”或“网格状”残留骨质,扩张血窦;常呈膨胀性改变,骨皮质破坏少见,易形成软组织肿块但常在骨质破坏范围之内,偶伴软组织血管瘤及增强后渐进性强化。AVH多发生于骨盆、长骨,病灶累及范围较广;多见“穿凿样”或“网格状”残留骨质;常伴扩张血窦/畸形血管、流空血管,两者可单独或者同时存在;易突破骨皮质形成骨外软组织肿块。VH可呈溶骨性或成骨性骨质破坏。CPH增强后可呈均匀强化。2、LMT与HMT相比:LMT倾向于多发,常伴残留骨质、边缘硬化、边界清晰,增强后轻度不均匀强化;HMT更加倾向于单发,常伴囊变/坏死、出血,边界不清,易形成骨外软组织肿块,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3、发生于中轴骨,病灶内存在残留骨质、脂肪、小条状流空血管,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或呈典型软组织血管瘤特征,多提示BH。发生于管状骨,病灶内存在囊变/坏死、出血、瘤周水肿/瘤周改变,边界欠清,骨皮质破坏,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多提示MVTB。4.CT结合MR检查能更好的评估骨原发脉管性肿瘤,CT易于观察病灶骨质破坏情况,MRI更好显示病灶累及范围、软组织肿块信号特征。
【关键词】:骨 血管瘤 恶性血管源性肿瘤 CT MRI 病理分级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8.1;R730.44;R445
【目录】:
- 致谢4-5
- 中文摘要5-9
- 英文摘要9-13
- 专业术语和缩写词表13-15
- 1. 引言15-17
- 2. 材料与方法17-19
- 3. 结果19-34
- 4. 讨论34-40
- 全文结论40-41
- 参考文献41-44
- 文献综述44-56
- 参考文献51-56
- 个人简历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晋军;;长骨及扁骨内血管瘤的影像学特点探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年09期
2 张帆;杨立;张雪林;;罕发骨源性毛细血管瘤的CT与MRI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年04期
3 张立华;袁慧书;;脊柱恶性血管源性肿瘤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J];放射学实践;2015年04期
4 唐浩;胡桂周;陈卫国;;原发性骨上皮样血管肉瘤的影像学分析[J];疑难病杂志;2014年06期
5 吴晁;谢军;李兆丽;张大川;鲁常青;孙军;;骨原发性上皮样血管肉瘤临床病理观察[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4年01期
6 周军;印洪林;张海芳;马捷;余波;金行藻;周晓军;;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4例及文献复习[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2年04期
7 于经瀛,邓晓涛;体部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年04期
8 陈伟,庄文权,杨建勇,张翎,黄勇慧,钟丽珍,黄秋萍;蔓状血管瘤的介入治疗[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2年S1期
9 樊征夫,胡云洲,裴福兴,屠重琪,张贤良;骨血管内皮恶性肿瘤[J];中国骨肿瘤骨病;2002年04期
10 卢吉平;刘雄;肖建林;欧凯军;;原发性跟骨血管肉瘤一例并文献复习[J];医学临床研究;2013年09期
本文关键词:骨原发脉管性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18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49184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