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CTA的侧支循环评分预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后脑梗死体积及分布情况
本文关键词:利用CTA的侧支循环评分预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后脑梗死体积及分布情况
【摘要】: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患者CTA的侧支循环评分与各脑血管危险因素、脑梗死体积及分布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的患者,利用CTA评估侧支循环,根据侧支代偿优劣分为2组,按多田公式测量48h后的最终梗死体积,利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判定侧支循环评分与各脑血管危险因素及最终脑梗死体积的关系。根据MRI(DWI)记录各患者梗死部位及数目,2组间以单多发、有无PAI、有无PI及有无BZ进行比较。结果:60例患者中,侧支循环不良组21例,侧支循环良好组39例。2组间患者症状及DWI梗死体积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8.266,t=-5.682,均为P=0.000)。2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及既往脑卒中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DWI梗死体积在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而症状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脑梗死多发较单发者多见,组间以单多发、有无PAI及有无P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有无BZ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93,P=0.000,P0.05)。结论: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后可运用CTA侧支循环评分对最终梗死体积进行简单量化评估,并对了解梗死分布有一定帮助,对临床治疗及预后有参考价值。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影像科;
【关键词】: 脑梗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侧支循环
【基金】:苏州市科教兴卫基金赞助项目(基金编号kjxw2015011)
【分类号】:R743.3;R816.1
【正文快照】: CT血管成像(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作为一种无创、快速的检查技术,在临床对脑梗死的诊治过程中的作用与日俱增[1]。虽然有研究利用CTA最大密度投影重建成像技术所观察到的侧支循环评分预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预后[2],但并未就其与各脑血管危险因素及梗死分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Nathoe H.M.;Koerselman J.;Buskens E. ;P.P.T. de Jaegere;宁宁;;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患者侧支循环的决定因素及预后意义[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2006年11期
2 艾志兵;罗国君;何国厚;张晓东;孙强;;颅内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预后的影响[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陈晨;刘训灿;冯加纯;;脑供血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因素及评估[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1年05期
4 周化鑫;再植肢体侧支循环重建的影响因素[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2年01期
5 程自平,徐岩,朱润硕,许邦龙,陈斌;严重冠脉病变侧支循环形成影响因素探讨[J];实用老年医学;2003年01期
6 张毓英;李为民;刘文慧;赵连东;;关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侧支循环评价的思考[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年01期
7 毛建雄;刘磊;;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侧支循环[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年23期
8 Longhurst JC;冠脉侧支循环的功能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3年03期
9 马守华,张亮,苏建忠;布-加氏综合征主要侧支循环的X线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1994年02期
10 王拥军;;脑侧支循环及氧化应激对其影响[J];中国卒中杂志;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静;李晓红;;脑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卒中[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2 杨晶晶;张梅;刘晓玲;冯民;;侧支循环对局部缺血心肌节段功能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王斌;韩雅玲;李毅;荆全民;王守力;马颖艳;王耿;栾波;王效增;;早期侧支循环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姬卫东;徐丽君;周玉珍;;侧支循环功能与缺血性脑卒中[A];第七届全国颅脑及颈动脉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5 杨鹏伟;;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经逆向侧支循环途径的介入治疗[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6 刘作勤;;脑动脉侧支循环建立的临床意义[A];第二届全国非血管性与血管性介入新技术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介入放射学新技术提高班论文汇编[C];2005年
7 王红星;励建安;路鹏;;缺血负荷对家兔冠状动脉固有侧支循环开放的影响[A];第六次全国运动疗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黄伟;;CT三维重建对股静脉梗阻性病变侧支循环建立的评价[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9 高晶;苏娟;励建安;;可控性骨骼肌缺血促进兔侧支循环生成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杨煜;夏勇;潘德锋;徐晤;张超群;钱文浩;徐通达;郝湛军;吴建东;李东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侧支循环即刻消失的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靖九江;改善侧支循环,,药物应用需个体化[N];中国医药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王海洋;侧支循环“新概念”[N];医药经济报;2013年
3 张翔炜 丁邦晗 张敏州;冠脉侧支循环中医药研究新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辉;通透性影像评估缺血性卒中Ⅱ、Ⅲ级侧支循环[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2 孙振;稳定型心绞痛伴慢性冠状动脉阻塞患者和急性下肢缺血动物模型侧支循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3 刘文华;成年型烟雾病侧支循环的临床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肖明月;生理性缺血训练促进远隔侧支循环生成中VEGF/NO的调控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3年
5 梁艺海;老年冠心病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相关因素分析及对PCI术后近期疗效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6 张昌来;CO_2对犬缺血心肌侧支循环建立及保护心功能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李传昶;树突状细胞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侧支循环关系及辛伐他汀干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8 陆晓;运动诱发的短暂性心肌缺血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生成的作用及机制[D];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
9 林爱翠;生理性缺血训练对兔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及机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武华;多模式CT评估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对脑灌注状态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张卫涛;主动脉球囊(NeuroFlo)促进兔脑缺血模型侧支循环建立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胡峥;血清CTRP3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4 杨娟;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5 孙明裕;肌酐正常的冠心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影响及其预后的临床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6 张志良;血清hs-CRP水平与冠脉慢性闭塞患者冠脉侧支循环相关性[D];郑州大学;2015年
7 吴竹青;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与临床预后关系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8 侯胜男;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对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5年
9 张洪;影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及其程度的多因素分析[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10 张聪;急性症状性颈动脉闭塞患者侧支循环的临床分析[D];青岛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117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711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