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管电流调制扫描及ASIR重建下胸部CT噪声指数的优化
本文关键词:自动管电流调制扫描及ASIR重建下胸部CT噪声指数的优化
更多相关文章: 胸部 低剂量 自适应性统计迭代重建算法 自动管电流调制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目的研究自动管电流调制扫描及50%权重自适应性统计迭代重建算法(adaptive statistical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ASIR)重建时,不同噪声指数(noise index,NI)的设定对胸部CT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探索合适的NI以降低辐射剂量。方法前瞻性地连续纳入193例行胸部CT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6组,各组NI预设为15、18、21、24、27、30,并进一步根据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为三个亚组:偏瘦及正常组(BMI≤23.9)、超重组(24≤BMI≤27.9)、肥胖组(BMI≥28)。所有患者均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扫描,50%权重的ASIR重建。由2位放射科医师采用盲法分别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13分,良好;13~15分,临界;15分,不能接受),测量肺重建及纵隔重建图像的噪声(脂肪)、信噪比(大血管-脂肪)、对比噪声比(大血管-脂肪)。记录各患者CT容积剂量指数(CT does index volume,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D)。另外记录每位患者纵隔重建图像管电流小于50m A的层面占所有层面的百分比。结果随着NI的升高,图像主观评分增高(质量下降),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降低。各NI预设条件下胸部CT图像主观评分均≤15分,仅NI=30时,4例(4/34)患者图像主观评分为13~15分。NI=30时图像主观评分显著高于、信噪比低于NI为15~27图像(P0.05)。NI为24~30的辐射剂量显著低于NI为15~21(P0.05)。NI为27及30时,随着BMI增加,出现电流低于50m A层面百分比降低(P0.05)。在NI为30时,随着BMI增加,辐射剂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自动管电流调制扫描及50%ASIR重建下,胸部CT扫描可以预设NI为30,在大幅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图像质量也能满足诊断要求。
【作者单位】: 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医学影像科;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医学影像科;
【关键词】: 胸部 低剂量 自适应性统计迭代重建算法 自动管电流调制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编号:YKK12062)
【分类号】:R816.4
【正文快照】: 医患双方对CT扫描的辐射剂量问题越来越关注,尽量降低CT检查时的辐射剂量是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1],尤其是胸部CT低剂量筛查已渐为接受。降低CT扫描辐射剂量的方法有很多,如根据患者体型采用最佳管电压、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轴扫替代螺旋扫描等,但随着辐射剂量不断降低,图像噪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邦文;杨爱春;何海青;;螺旋CT自动管电流技术在胸部扫描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辐射卫生;2011年02期
2 黄伟;徐益明;邵瑾;葛高华;卢道延;冯宇;;64层CT管电流调制肺动脉成像:100kV与120kV对比[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年10期
3 冯祥太;赵强;王成伟;孙磊;高永昌;;螺旋CT管电流调控技术在肺部低剂量扫描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8年14期
4 S.H.Kim;J.M.Lee;C.I. Shin;H.C.Kim;J.G.Lee;J.H.Kim;唐光健;;空间分辨力与管电流对CT结肠成像计算机辅助息肉检出影响的模型研究[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8年05期
5 李若梅;王嗣伟;晋丹丹;;CT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的管电流与管电压参数优化现状[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2年03期
6 万芸;刘长江;赖红英;周旭辉;;CT肺动脉血管成像体质量相关个体化管电流-时间的设置[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1年04期
7 张庆翔;对医用诊断X线机装备认识上的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1995年02期
8 傅强;牛猛;刘晓菲;;利用管电流自动调节技术降低常规头部CT的照射剂量[J];中国辐射卫生;2013年03期
9 Y.J.Suh;Y.J.Kim;S.R.Hong;Y.J.Hong;H.J.Lee;J.Hur;刘玉博;;联合使用自动管电压及管电流调制和迭代重建技术的冠状动脉CTA[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4年01期
10 张彦彩;周晟;朱小忠;孟建繁;马国林;王武;;儿童骨骼个性化低剂量螺旋CT扫描[J];卫生职业教育;2011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周理余;;自动管电流技术在盆腔16层螺旋CT检查中的应用[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2 周建;;岛津变频X光机的管电流调整[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崔燕海;杨向太;黄美萍;李景雷;刘辉;梁长虹;;基于胸围的管电流调节技术在冠状动脉CTA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李剑;尤志军;郑敏文;李雪梅;刘凯;;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低剂量技术——管电流调节技术窗的优化[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5 鄂林宁;马大庆;;多层螺旋CT测量肺内混合磨玻璃密度结节体积的体模研究——管电流对测量准确性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袁成;;探讨低剂量CT扫描在婴幼儿颅脑检查中的防护价值[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晓琼;低剂量CTA在头颈血管检查中应用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3年
2 胡敏霞;64层螺旋CT腹部扫描参数优化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3 付维东;基于均一图像质量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个体化管电流调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4 弓婷婷;心电图电流调控技术在心脏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212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721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