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的初步研究
本文关键词:颈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的初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颈动脉瘤 颈动脉狭窄 体层摄影术 光学 支架 内膜增殖
【摘要】:【目的】1.分析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frequency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FD-OCT)检查应用于颈部血管内检查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对于颈部血管内支架术后支架周围血管组织改变应用FD-OCT进行初步观察。2. FD-OCT成像技术分析颈动脉支架术后内膜增殖变化情况。3.探讨FD-OCT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评价颈部血管病变与测量血管相关参数指导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例患颈部血管疾病需行介入治疗患者,在其病变血管内置入支架后3个月行血管造影复查并对病变血管行FD-OCT成像检查。9例患者中有12处血管病变处共置入13枚支架,其中颈总动脉4枚支架,颈内动脉5枚支架,椎动脉3枚支架,左锁骨下动脉1枚支架。FD-OCT成像观察其支架有无断裂及贴壁不良,支架内斑块或血栓形成、组织脱垂、血管内膜撕裂形成夹层或内膜增生致再狭窄等。所有支架内行FD-OCT成像检查,对支架节段每间隔1mm取1帧图像进行观察分析,对其中9枚颈动脉支架内FD-OCT所获取图像进行分析,评估图像内支架贴壁情况,将其结果分为两组,A组为支架贴壁良好(支架距离血管壁200μm),B组对照组为支架贴壁不良(支架距离血管壁≥200μm),术后3个月至6个月内行血管造影复查并对病变血管行FD-OCT成像检查,对比两组支架内血管内膜增殖情况。9例患者均行DSA及FD-OCT检查,比较两种技术对不同颈部血管病变的判断及血管相关测量数据的差异。【结果】1.9例患者12枚支架成功进行FD-OCT检查,1枚支架FD-OCT检查失败。12枚支架成功获取清晰FD-OCT图像。通过FD-OCT成像观察置入的12个支架中有1处支架发现部分支架支撑杆未能完全封闭动脉壁上的瘤口;所置入的12支架中有部分支架支撑杆贴壁不良,其中有2枚支架内术后形成斑块及血栓;所有11处病变血管内FD-OCT检查发现支架内血管内膜均有不同程度增生,其中1枚支架内内膜严重增生至支架内狭窄行再次支架置入术。通过OCT成像还检出置入的12枚支架中有3枚支架内可见到不同程度组织脱垂,共检出4个组织脱垂。2.FD-OCT成像结果显示2组之间有关支架后最大内膜增殖厚度、血管腔直径及直径再狭窄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组内膜最大增殖厚度明显小于B组(0.27 mm±0.15 mm vs 0.79mm±0.46mm,P=0.014):A组血管腔直径丢失明显小于B组(0.26 mm±0.16 mm vs 1.13 mm±0.80 mm,P=0.009):A组直径再狭窄明显小于B组(9%士5% vs 35%士23%,P=0.008);置入的所有9枚颈动脉支架当中,大部分支架支撑干表面均有内膜增殖覆盖,但少部分支撑杆存有严重贴壁不良情况,支架周围伴有组织脱垂及血栓形成。3.针对颅内动脉瘤,DSA与OCT检查测得瘤动脉瘤颈大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DSA可以明确动脉瘤形态、载瘤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更多动脉瘤数据;对于颈部血管狭窄患者,DSA与OCT测得靶血管参考直径(5.37 mm±1.78 mm vs 5.58 mm±1.33 mm,p=0.782)、靶血管狭窄段长度(3.89 mm±0.85 mm vs 4.09 mm±0.64mm,p=0.645)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但最狭窄处管腔最大直径(2.36 mm±1.02mm vs 1.68 mm±0.72 mm,p=0.039).最窄处管腔狭窄率(49%士25%vs 58%土32%,p=0.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OCT成像可测得狭窄病变处支架术后管腔截面积大小,并显示出1例狭窄病变处支架术后斑块破溃伴血栓形成。【结论】1.头颈部血管内FD-OCT成像检查技术是安全可行,FD-OCT可以清晰显示颈部血管病变的内膜改变、管腔改变及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及血管壁组织变化情况;2.FD-OCT成像技术可清晰显示支架支撑杆及表面内膜增殖情况,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6个月内血管内膜增殖基本覆盖全部支架表面,研究还表明支架贴壁不良引起支架内血管内膜异常增殖,同时伴随血栓形成的几率增加,支架贴壁不良严重时可至管腔再狭窄。内膜脱垂的改变需要其他方法印证证实。3.DSA与FD-OCT在颈部血管狭窄病变测得最狭窄管腔最大直径及管腔狭窄率数据有差异,在诊断颈动脉瘤时血管造影能获得动脉瘤形态及载瘤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而FD-OCT可获得更多病变处组织变化信息及支架术后支架血管管腔及内膜改变情况,但受到血条条件限制。FD-OCT对评估颈部血管病变行内支架置入术后的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颈动脉瘤 颈动脉狭窄 体层摄影术 光学 支架 内膜增殖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816.2
【目录】:
-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5-6
- 中文摘要6-9
- 英文摘要9-12
- 前言12-14
- 材料与方法14-19
- 结果19-27
- 讨论27-32
- 结论32-33
- 参考文献33-36
- 综述36-46
- 参考文献43-46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46-47
- 致谢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珊珊;徐晓伟;;青年人眩晕与颈部血管狭窄15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年19期
2 刘晨,刘长健,乔彤;分期手术治疗颈部血管源性包块19例临床分析[J];江苏医药;2003年01期
3 蒋劲松,张成武,施敦,张静霞;颈部血管严重创伤的治疗[J];浙江临床医学;2004年11期
4 岳学旺;吕德勇;李素云;李静波;岳梅仙;;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颅颈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年03期
5 张素艳;桑雅荣;李卫民;;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9年03期
6 韩雅勤,曲虹;颈部血管化感器瘤超声诊断[J];实用肿瘤学杂志;1997年02期
7 那桂萍;何宁;付刚;王峰霞;王晓琴;普素;王淑华;周英;;实时图像合成技术在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临床研究[J];武警医学;2005年11期
8 石思李;邹文远;;16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一次性成像技术及临床价值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6年17期
9 陈平;吴发银;郑庆生;熊小玲;查银兰;程向华;桂广华;宋芹霞;史恒峰;;64层螺旋CT在头颈部联合CTA扫描方案中的优化设计[J];安徽医学;2011年04期
10 冯美琼;李庆明;;多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扫描技术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云琴;陈雯艾;;主诉头晕患者的颅外颈部血管病变[A];第十一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06年
2 蒋劲松;施敦;张静霞;张成武;;颈部血管严重创伤的治疗[A];2004年浙江省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3 刘永华;迟斌;李友林;孔祥闯;胡立;;4维CT颈部血管扫描技术[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4 乐涛;;DSA技术在头颈部血管疾病中的应用[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陆建平;;CEMRA诊断头颈部血管病变的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06年
6 章伟敏;王鑫宏;赵静;丁兴法;吴婷婷;;颈部血管模型CT剂量的研究[A];2012年浙江省放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曹希明;;64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联合成像的数字减影技术(DSA)应用[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8 浦明娟;黄世林;沈引华;骆继芳;刘剑峰;;彩色多普勒对颈部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A];2005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9 吕达平;何志超;吴筠凡;吴君霞;李凯;胡纪源;韩咏竹;;TIA患者的颈部血管病变的超声学研究[A];2012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神经病学专家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10 王u&;李鹏;李力;钟清君;杨巍;;CT血管成像在颈部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A];2004年CT和三维成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主任医师 程蕾蕾;预防中风查查颈部血管[N];家庭医生报;2012年
2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血管外科 景在平邋冯翔;颈部血管手术防中风[N];健康时报;2007年
3 白淑贤;“小动作”防中风[N];大众卫生报;2004年
4 副主任医师 袁小海;老人不宜的动作[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5 祝建材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防中风五法[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6 刘宇;头晕多是脑供血不足[N];健康时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宋凯;颈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的初步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6年
2 杨烈;头颈部血管的三维CT解剖及临床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3 杜晓兢;256层螺旋CT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4 曹骅;CDFI联合TCD与DSA对颈部血管狭窄诊断的相关性对比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5 乐维婕;颅颈部血管16层螺旋CT减影血管造影(CTS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比较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383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ndongyixue/738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