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军医论文 >

舱内爆炸致大鼠腹部闭合性损伤的特点及其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0-16 04:22

  本文关键词:舱内爆炸致大鼠腹部闭合性损伤的特点及其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冲击伤 闭合性腹部伤 伤情 损伤机制 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 肠道细菌移位 内毒素 氧化应激 绿色荧光蛋白 大鼠


【摘要】: 战斗舱室是现代战争中的主要作战单元,反装甲攻坚武器可击穿战斗舱室在舱内爆炸,平时恐怖主义活动和意外突发性爆炸事件也主要发生在较狭小空间,因而相对密闭空间爆炸是现代战争和平时爆炸事件的主要特征之一。由于腹部表面积大,腹内脏器多且复杂,冲击波易导致腹腔脏器损伤。在战争中,部分伤员体表没有明显伤痕却存在腹内脏器损伤,这类伤员病情严重,后期可发生脓毒症甚至MODS,危及生命,但因其隐匿性强而未引起广泛重视,常延误诊治。由于没有明确的感染源,而肠道是体内最大的细菌和内毒素库,我们设想伤员发生脓毒症的细菌或内毒素可能来自肠道。机体遭受严重创伤(如冲击伤)后产生应激、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因素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肠道通透性增高,肠道细菌或内毒素可逸出肠黏膜,通过循环系统到达远处脏器,诱发MODS。目前国内外军事研究机构对爆炸伤的研究集中在听器、眼、脑、胸部和四肢损伤,对腹部爆炸伤大多着眼于穿透伤、贯通伤、切线伤等体表有明显伤痕的研究,而对相对密闭环境下腹部闭合性损伤的研究甚少。因此,开展爆炸冲击波致腹部闭合性损伤特点及冲击波在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中的作用研究,可阐明爆炸性武器对生物致伤特点及其机制,并为伤员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提供理论基础。本课题通过建立舱内腹部闭合性爆炸伤大鼠模型,分析了舱内大鼠腹部闭合性爆炸伤的大体形态学和组织病理学特点,明确了腹部爆炸伤严重程度与冲击波物理参数之间的量效关系,开展了大鼠腹部闭合性爆炸伤后肠黏膜屏障功能损害以及细菌移位的研究。 主要研究方法和结果: 1.通过在模拟陆军装甲舱室内爆炸建立致伤大鼠模型,与开阔地相同条件下爆炸致伤进行比较,从整体、器官和组织水平对大鼠腹部闭合性爆炸伤进行观察和伤情分析。结果显示:舱内爆炸时,死亡率21.7%,而舱外为6.7%;舱内爆炸时腹部脏器损伤发生65.0%,而舱外为53.3%;舱内爆炸时肝损伤率36.7%,而舱外为11.7%。舱内组爆炸时腹腔积血发生率20.0%,而舱外为5.0%。腹部脏器损伤病理组织学改变也提示舱内爆炸时腹内脏器受损较严重。 2.在舱内不同距离采用不同剂量的点爆源进行爆炸后分析冲击波物理参数与腹部闭合性爆炸伤严重程度之间的量效关系。结果显示,舱内爆炸冲击波波形复杂,表现为高峰值压力、持续时间长、冲量大、而压力上升时间极短。总体趋势是随起爆药重量的增加、爆心距离缩小,冲击波初始压力峰值、超压峰值升高,比冲量逐渐加大;同时发现大鼠多发伤增加、伤情越来越重,死亡率增高。大鼠半数致死比冲量为73.4KPa·ms;脏器损伤严重程度与比冲量大小呈正比。 3.通过检测舱内腹部爆炸伤大鼠血清及肠道组织氧化应激改变和对大鼠肠道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血浆DAO、D-Lac水平的动态变化反映肠黏膜损害情况,结果显示:舱内爆炸致大鼠腹部闭合性损伤后氧化应激反应较开阔地爆炸出现早、强度大且持续时间长;舱内腹部闭合性爆炸伤后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发生较早且更严重,Caspase-3表达较开阔地爆炸早且明显上调;肠道细胞凋亡与DAO、D-Lac、IL-6及内毒素正相关。 4.检测大鼠血浆内毒素及IL-6、TNF-α水平,结果表明舱内组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不仅发生早,而且进展快、持续时间长。舱内爆炸时外周血TNF-α和IL-6水平较高,全身炎症反应较舱外组重,且持续时间长,舱内爆炸时更易发生SIRS。 5.采用普通细菌培养、检测细菌DNA评估爆炸伤后细菌移位,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技术证实细菌移位。结果表明:大鼠腹部爆炸伤后存在肠道细菌移位。细菌培养在舱内3h、舱外8h有细菌生长,总阳性率舱内为35.0%,舱外为15.4%;舱内伤后0.5h、舱外3h外周血检出细菌DNA,总细菌DNA检出率舱内为76.7%,舱外为53.3%。外周血血浆ET、IL-6、DAO、TNF-α水平与细菌移位密切相关。 主要结论: 1.舱内爆炸时,腹部闭合性损伤程度较开阔地爆炸更严重,肝脏损伤率高; 2.复杂冲击波是舱内爆炸伤情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3.舱内爆炸时氧化应激反应较开阔地爆炸时更严重,血清MDA含量和GSH-Px活性可作为爆炸伤后肠道组织过氧化损伤的诊断指标; 4.舱内爆炸较舱外爆炸时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程度更严重,细菌移位发生早、移位率高; 5.血浆内毒素、IL-6、DAO、TNF-α水平可以间接反映细菌移位情况,对早期诊断细菌移位有一定实用价值。
【关键词】:冲击伤 闭合性腹部伤 伤情 损伤机制 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 肠道细菌移位 内毒素 氧化应激 绿色荧光蛋白 大鼠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82
【目录】:
  • 英文缩写一览表6-8
  • 英文摘要8-11
  • 中文摘要11-13
  • 论文正文 舱内爆炸致大鼠腹部闭合性损伤的特点及其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13-129
  • 前言13-16
  • 参考文献15-16
  • 第一部分 舱内爆炸致大鼠腹部闭合性损伤特点16-47
  • 第一节 舱内爆炸致大鼠腹部脏器损伤伤情分析16-27
  • 材料与方法16-19
  • 结果19-22
  • 讨论22-26
  • 参考文献26-27
  • 第二节 舱内大鼠腹部爆炸冲击伤量效关系研究27-47
  • 材料与方法27-29
  • 结果29-35
  • 讨论35-39
  • 参考文献39-47
  • 第二部分 舱内大鼠腹部闭合性爆炸伤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47-126
  • 第一节 舱内腹部爆炸伤大鼠血清及肠道组织氧化应激改变及意义47-57
  • 材料与方法47-50
  • 结果50-53
  • 讨论53-56
  • 参考文献56-57
  • 第二节 舱内大鼠腹部爆炸冲击伤对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57-79
  • 实验一 舱内腹部爆炸伤对大鼠肠黏膜细胞凋亡的影响57-70
  • 材料与方法57-59
  • 结果59-64
  • 讨论64-68
  • 参考文献68-70
  • 实验二 腹部闭合性爆炸伤后血浆DAO、D-LAC 水平的变化及意义70-79
  • 材料与方法70-72
  • 结果72-74
  • 讨论74-78
  • 参考文献78-79
  • 第三节 舱内腹部闭合性爆炸伤大鼠血浆内毒素变化及意义79-91
  • 材料与方法79-81
  • 结果81-85
  • 讨论85-89
  • 参考文献89-91
  • 第四节 舱内大鼠腹部闭合性爆炸伤后肠道细菌移位检测及意义91-126
  • 实验一 细菌培养、分离纯化及鉴定91-94
  • 材料与方法91-92
  • 结果与分析92-94
  • 实验二 PCR 法检测血中细菌DNA94-98
  • 材料与方法94-96
  • 结果与分析96-98
  • 实验三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技术示踪肠道细菌移位研究98-103
  • 材料与方法98-102
  • 结果与分析102-103
  • 实验四 肠道细菌移位的早期诊断103-106
  • 材料与方法103
  • 结果与分析103-106
  • 讨论106-114
  • 参考文献114-126
  • 全文总结126-128
  • 致谢128-129
  • 文献综述 创伤后肠屏障功能障碍发生机制及防治研究现状129-146
  • 参考文献142-146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46-147
  • 英文论著147-1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黄显凯;;加强腹部创伤的早期诊治[J];创伤外科杂志;2007年05期

2 杨志焕,,尹友国,李晓炎,翁格文,刘大维;环境压力对大鼠冲击伤伤情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3 黄显凯;加强胸腹部创伤的早期救治[J];中华创伤杂志;2004年09期

4 屠伟峰,肖光夏;“休克肠”与多脏器功能障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2年02期



本文编号:10405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10405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6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