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医疗后送评估指标体系与模型设计
本文关键词:抗震救灾医疗后送评估指标体系与模型设计
【摘要】:该研究基于系统理论,在科学界定医疗后送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伤病员医疗后送各环节关键性指标和反映其保障能力的重点要素,构建了医疗后送评估指标体系,确定了量化公式与计算模型,是开展抗震救灾医疗后送模拟与优化的重要依据。
【作者单位】: 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勤务与医学情报研究所;
【关键词】: 医疗后送 评估指标体系 模型
【基金】:全军医学科研“十二五”重点资助项目(BWS11L017)
【分类号】:R82
【正文快照】: 在我军执行抗震救灾行动中,医疗后送是初期卫勤保障中工作量最大、任务最艰巨的一项工作。它直接关系到伤病员的生、死、残、愈,是卫勤保障的中心环节,其保障能力高低直接影响抗震救灾卫勤保障整体效能[1]。因此,对医疗后送能力进行科学定量评估,是开展抗震救灾医疗后送模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晓阳,孙思荣;对部队伤病员过度后送的思考[J];西南军医;2004年01期
2 王德炎,王国栋,邱志方;非致命武器对医疗后送的影响及其对策[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2年05期
3 陈余道,杨旭;战役作战伤病员的医疗后送[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1995年01期
4 苗伟光;胥京川;;改变战场医疗面貌的当代医疗后送技术[J];现代兵器;1999年03期
5 刘翔;何雪峰;资云海;周雄辉;何春品;胡道松;王超;;军队中心医院临床科主任年度综合绩效评估模型的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2009年03期
6 高国华;;努力减少伤病员医疗后送的做法和体会[J];沈阳部队医药;2003年04期
7 杨锦伦;赵磊;;美国空军空运医疗后送卫勤保障现状[J];解放军健康;2010年06期
8 白振西,顾晓明,李兵仓,王昭领,张良潮,吴国萍,李丹,王彦亮;颌面部破片复合冲击伤后软组织损伤特点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创伤杂志;2002年05期
9 孙志刚,郭树忠,鲁开化,李荟元;火器伤软组织缺损模型的建立[J];创伤外科杂志;2002年04期
10 郑溪园,贾少微,张英男;SPECT重建滤波函数取值与放射性浓度的关系[J];中华核医学杂志;2003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肖芒;汤建国;;辐射损伤后大鼠鼻黏膜早期组织重塑的特点[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07年
2 李鸿波;;采用锥束CT建立牙齿个性化应力分析模型的可行性研究[A];第六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3 郭满涛;李亚明;尹雅芙;;核素显像法估测不同条件下甲状腺模型体积计算方法的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4 王雪梅;苏秀兰;海龙;;~(18)F-FDG PET/CT显像评价肝癌H22模型及熊果酸的治疗效果[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5 宋超;姜宁;张勇;;不同自噬水平对MPP+诱导的PC12细胞PD模型中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A];2011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会议暨“运动与骨骼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新进 陈玉平;江苏总队强化卫勤应急保障能力[N];人民武警报;2010年
2 艾素 陈玲;生命救援伸向长空[N];解放军报;2010年
3 王明涛 齐蕊;紧贴实战抓建设 强化内功保中心[N];人民武警报;2010年
4 格日乐 孟婕;红军医院长歌浩荡 红色印记再谱华章[N];内蒙古日报(汉);2011年
5 刘发忠 朱浩平;首架卫生飞机上演“生命大营救”[N];解放军报;2010年
6 沈阳军区总医院 高万升 严大升 许在华;现代战伤救治要点[N];健康报;2010年
7 本报通讯员 杨永强 徐连宗 本报记者 朱斌;“橄榄绿”建起高效战伤救治链[N];文汇报;2011年
8 孟昭刚 张建社;去哪儿就医 飞行员自选[N];解放军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杜建强;SPECT/PET衰减校正的实验研究及在临床中的应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2 胡明冬;第二次车臣战争俄军病员和伤员内科疾病特点及救护组织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3 张秉鸿;组织工程尿道支架修复战伤性尿道狭窄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4 程红群;医院应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颖;部队基层军医业务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2 苏大同;低剂量CT肺动脉造影[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3 左珊淮;多层螺旋CT结肠成像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4 张长宝;CT引导下相关介入新技术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5 李森;军队医院战时机动卫勤力量保障能力评价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6 武晓娜;“反恐”行动武警内卫部队总队医院机动卫勤分队保障能力评估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7 周丽梅;抗洪抢险医疗队疾病救治流程仿真与优化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8 刘理礼;时效救治理论与救治措施时效标准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9 王红雷;军队医院野战医疗所灾害医学救援能力评估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10 汪峰;眼部伤主要战伤救治措施时效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0818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1081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