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军医论文 >

湿热环境NaCN中毒伤情特点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3 12:31

  本文关键词:湿热环境NaCN中毒伤情特点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湿热环境 氰化钠 毒性作用 细胞色素氧化酶 氧化应激 维生素 谷胱甘肽


【摘要】:氰类化合物是工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原料之一。毒性大,作用快,难防难治。氰中毒在平、战时均有发生。在湿热环境下从事劳动或军事作业,可致机体出现一系列应激反应,甚至病理生理改变。若在湿热环境下发生氰类毒剂中毒,其伤情特点、作用机制及干预措施,尚未见文献报道。 本课题拟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设计研制湿热环境小动物试验箱,利用该试验箱建立湿热环境动物染毒模型,籍以观察湿热环境下小动物NaCN中毒伤情特点。深入探讨湿热因素对NaCN中毒关键靶点——细胞色素氧化酶(COX)表达的影响及其与氧化应激系统的关系,观察部分药物的防治效果。以期为湿热环境氰化物中毒的防治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采用厚度为10mm有机玻璃制作湿热环境试验箱箱体,体积105L,敷设加温、加湿装置和电子温度、湿度调节装置。通过电子温度、湿度计测定试验箱内环境温度变化规律。以试验箱模拟湿热环境,将12只SD大鼠置于试验箱内,分别测量受试前及湿热环境刺激30min,60min,90min和120min后的体质量及肛温变化。测定KM小鼠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20℃/RH50%,36℃/RH60%及38℃/RH60%),经腹腔注射NaCN,Bliss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另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常温对照、常温中毒、湿热对照、湿热中毒组,各组受试动物分别按以下因素单一或联合处理(1)湿热应激:受试动物置于模拟湿热环境中(Ta38±0.5℃,RH60±3%)热应激60min;(2) NaCN中毒:动物腹腔注射氰化钠3.6mg/kg。各组受试动物于热应激后60min和/或中毒30min后分别测定肝、脑组织匀浆COX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及COX I、IV亚基的表达。为研究预防药物的干预作用效果,给予预处理组SD大鼠谷胱甘肽、维生素C灌胃5d,观察预防药物组与常温中毒组、湿热中毒组上述指标的改变。 结果在模拟湿热环境中(Ta37.9±0.2℃,RH60.4±0.9%),受试动物活动增多,30min肛温平均升高2.7℃,60min后体质量减轻3.17%,120min后体质量减轻5.54%。KM小鼠腹腔注射NaCN中毒LD50由室温条件下(Ta20℃,RH50%)的4.77mg/kg,分别降至4.66mg/kg(Ta36±0.5℃,RH60±3%)及4.17mg/kg(38±0.5℃,RH60±3%)。NaCN中毒后肝、脑组织COX活性降低,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增加,湿热中毒组上述指标亦改变明显。湿热复合中毒导致的COX I、IV亚基mRNA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改变介于单一NaCN中毒与湿热环境刺激之间。而与湿热中毒组比较,预防药物的使用可缓解上述指标的改变。 结论该小动物湿热环境试验箱内温、湿度在一定范围内可控,试验结果精确、稳定、可靠,为湿热环境相关科学研究建立可靠实验模型。暴露于湿热环境下,,KM小鼠氰化纳中毒的LD50可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当Ta高于机体调控范围时,该趋势更为明显。湿热应激和/或氰化钠中毒两种因素均可导致SD大鼠氧化应激指标,COXI、COX IV亚基表达水平的明显改变,两种因素同时作用可能具有联合效应。维生素C与谷胱甘肽的服用可提高组织抗氧化应激能力,有效缓解湿热环境应激及氰中毒所致的损伤作用。
【关键词】:湿热环境 氰化钠 毒性作用 细胞色素氧化酶 氧化应激 维生素 谷胱甘肽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82
【目录】:
  • 英文缩写一览表5-7
  • Abstract7-9
  • 摘要9-11
  • 前言11-13
  • 第一部分 湿热环境 NaCN 中毒伤情特点13-32
  • 第一节 湿热环境小动物中毒模型的建立13-21
  • 材料与方法13-20
  • 实验结果20-21
  • 第二节 湿热环境 NaCN 中毒伤情特点研究21-28
  • 材料与方法21-22
  • 实验结果22-28
  • 讨论28-30
  • 小结30
  • 参考文献30-32
  • 第二部分 湿热环境 NaCN 中毒损伤机制的探讨32-53
  • 第一节 湿热环境 NaCN 中毒对 COX 活性及 COX 亚基表达的影响32-44
  • 材料和方法32-40
  • 实验结果40-44
  • 第二节 湿热环境 NaCN 中毒对主要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44-47
  • 材料和方法44-46
  • 实验结果46-47
  • 讨论47-51
  • 小结51
  • 参考文献51-53
  • 第三部分 Vit C 和 GSH 对湿热环境 NaCN 中毒的干预作用53-63
  • 材料和方法53-54
  • 实验结果54-58
  • 讨论58-61
  • 小结61
  • 参考文献61-63
  • 全文结论63-64
  • 致谢64-65
  • 文献综述 氧化应激、细胞凋亡与抗氧化剂网络65-73
  • 参考文献70-73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课题基金资助7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兆君,吴强,赵吉清,林海,蔡颖,刘勇,李云鹏,袁菊芳,王仕丽,杨书,恽榴红,阮金秀;化学中毒与急性缺氧的双因素联合效应的实验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12期

2 朱乐明;董兆君;;失血性休克复合氰化钠中毒对兔血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3 赵远鹏;但国蓉;董兆君;;低氧复合氰化钠中毒对兔动脉血超氧化物歧化酶、还原型谷胱甘肽和丙二醛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16期

4 冯安吉,海春旭,梁欣,章玉金,杨会宣,李瑞珍;复方中药安体欣对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9年08期

5 姚鹏;杨惠婷;滕岩;刘海峰;遇颖;杨明明;;葛根素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Bcl-2表达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2011年05期

6 王健;氧化应激与帕金森病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1年08期

7 于翠娟,王成济,杨安钢;AIF及AIF依赖的细胞凋亡[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2003年06期

8 潘瑞辉;陈晓琴;李羡筠;甘永金;;用动式吸入染毒柜制作小型高温人工气候室[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9 王灿,王悦妮,刘大为,邓岩辉,李延龙;高温对大鼠血管活性物质含量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4年01期

10 叶华虎;袁菊芳;王艳静;李晓辉;董兆君;;缺氧环境下氰化物的毒性变化及4-DMAP的解毒效果研究[J];高原医学杂志;2006年01期



本文编号:11362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11362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9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