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职业与体能女性人群在反复体位改变中心血管调节功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不同职业与体能女性人群在反复体位改变中心血管调节功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女性 飞行员 体能 反复体位改变 心血管反应
【摘要】:目的:以女性运输机飞行员和女性科技工作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运动平板检查测最大耗氧量,之后观察职业分组和体能分组的女性人群在反复体位改变中的多项心血管指标的变化,总结机体在反复体位改变刺激下心血管系统的反应规律,探讨其与体能的关系,为我国女性航天员的选拔和训练提供参考。 方法:用1分钟递增程序(pulmonary)测试出被试者的最大耗氧量水平,之后按航天员血液重新分布选拔程序进行旋转,以平卧位参数为对照,取体位改变中四次头低位以及紧跟其后的+50°体位时的心率、血压、每搏量、心输出量等心血管指标进行分析。将24名女性被试者按照职业分为2组,再以最大耗氧量35ml/kg/min为标准分成2组,将以上结果进行组间对比分析。 结果:1.女飞行员组(A组)的最大耗氧量水平明显高于女性工作人员组(B组)(P0.01)。2.血液重新分布实验评级中,耗氧量高的组(C组)Ⅰ级2人,Ⅱ级10人;耗氧量低的组(D组)Ⅱ级5人,Ⅲ级7人。3.以0°时的心率为对照,女性人群均为负角度时HR下降,正角度时HR升高,随着负角度的增加HR的波动也逐渐变大,但4个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4个组别的SBP、DBP和MBP均无显著性差异,但A、C组在正负角度变化时血压波动较为平稳,B、D组在负角度增大后的实验中血压变化幅度大幅增加;A组的ΔBP明显高于B组(P<0.01),C组的△BP明显高于D组(P0.01),以ΔMBP尤为明显(P0.001)。4.A组的SV要明显大于B组,C组的SV要明显大于D组(P0.01)。4组每搏量在体位改变时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均为在负角度时上升,在正角度时下降。4组的CO都有明显下降的趋势,A组的CO与B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性(P<0.01),C组的CO与D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性。A组的CO大于B组,每个角度上均有统计学差异,且A组的曲线起伏更大。 结论:1.最大耗氧量较高的女性人群对反复体位改变造成的血液重新分布具有较好的调节适应能力。2.不同女性人群在反复体位改变中心血管系统的多项参数差异明显,其中血压和心输出量的变化特点最为明显。3.在女航天员血液重新分布适应性选拔中需考虑最大耗氧量的因素,后期训练需根据职业特点尽量提高其最大耗氧量水平。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8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徐志明,申行运,刘国印,唐志忠;体位改变对飞行员频域心电图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3年03期
2 吴斌,由广兴,吴萍,刘兴华,薛月英,宿双宁;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对人体立位耐力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3年05期
3 吴斌,由广兴,吴萍,薛月英,刘兴华,宿双宁;提高人体血液重新分布适应性训练方法的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3年S1期
4 鲁力立;吴斌;吴萍;谷志明;王焰磊;刘兴华;唐芸;;不同职业健康女性与男性对-30°头低位的反应[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7年02期
5 鲁力立;吴斌;黄伟芬;谷志明;王焰磊;刘兴华;唐芸;莫言;;不同体能的健康女性对下体负压的心血管反应[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7年06期
6 闫晓霞,沈羡云,孙亚志,张复生;提高人体立位耐力训练方法的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6年03期
7 郑军,张立藩,王兴邦,程九华;有氧锻炼对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1年02期
8 武留信,强东昌,师绿江,宋蕾,郑学文,焦志刚,蒿东献,刘广莉;倾斜试验在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选拔中的应用[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2年04期
9 汪德生;周正民;吴大蔚;沈羡云;袁明;李志利;张淑静;刘朝霞;肖佑生;;用综合反射系数检测体位改变对人体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影响[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6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松涛;有氧运动对心血管自主神经平衡状态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1603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1160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