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重力环境下足底受力的步态差异分析
本文关键词:不同重力环境下足底受力的步态差异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模拟失重 足底受力 垂直冲量 时相对称性指数
【摘要】:目的:明确模拟零重力环境下人体行走和跑步时的足底受力特征。方法:8名健康成年受试者分别在零重力跑台和正常重力跑台上进行3km/h、7km/h和10km/h的行走和跑步活动。利用鞋垫式足底压力测量系统对运动过程中的足底受力情况进行采集分析。结果:模拟零重力环境下步行的步态周期时间与正常重力环境并无显著差别。随着速度的增加,步态周期时间有明显的下降,不同速度之间差异明显(P0.05)。但与地面正常重力环境比较,模拟零重力环境下的支撑相明显缩短(P0.01)。足底压力结果显示,随着速度的增加,足底最大受力和垂直冲量均有显著的升高,不同速度之间相差明显(P0.01),模拟零重力环境下明显小于正常重力环境(P0.05)。时相对称性和垂直冲量比等平衡性指标显示模拟失重环境下人体的运动平衡功能明显低于正常重力环境(P0.05),但不同速度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模拟零重力环境足底生物力学特征发生改变,可能是太空失重环境下体育训练后骨丢失和肌萎缩的原因之一。
【作者单位】: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973项目(2011CB711000) 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基金资助项目(SMFA11B02)
【分类号】:R852.22
【正文快照】: 长期失重飞行可导致骨丢失和肌萎缩的发生,作业任务因肌肉力量下降等原因变得困难,导致飞行任务的失败[1]。航天员每天需要在太空中训练2h以上,以避免失重所导致的骨肌系统功能的下降[2]。最为常用的训练措施包括跑台、自行车功量计、抗阻力训练装置等。尽管在航天飞行中航天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人成;张美芹;;人体步态时相对称性评价指标的对比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年10期
2 李峰;王常海;张蓉;施延昭;宋月晗;关静;李珩;刘清国;秦谊;;膝骨性关节炎功能评价步态指标研究——足底压力各阶段时间分布及地面垂直反力[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年峰;人体运动协调规律及其参数化描述[D];清华大学;200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化平;冯慧;曹月龙;金宏柱;;手法治疗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年12期
2 冯枭慧;裘琴儿;翟小青;;全掌硅胶鞋垫对半月板撕裂患者足底压力影响的个案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年26期
3 刘德俊;郦鸣阳;沈力行;;正常青年人行走步态的实验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4 张立勋;王克义;张今瑜;;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运动协调仿真[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7年06期
5 杨义勇;王人成;王延利;张同戌;霍伟杰;;下肢假肢机构的仿生构形设计与实验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7年04期
6 刘占锋;许建辉;;对大学生原地投掷标枪动作协调能力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2年16期
7 任昭霖;章亚男;沈林勇;钟翠华;;基于髋关节高度恒定的静态步态规划[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2年10期
8 李勇;龚利;朱清广;;步态分析在膝骨性关节炎中的应用[J];中医学报;2013年04期
9 郭忠武,恽晓平,任宇鹏,王广志,丁辉,丁海曙;用行走时下肢关节角度进行身份鉴别[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10 杨义勇,王人成;人体上肢协调控制机理的研究进展及其面临的若干问题[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腾宇;李立峰;陈玲玲;龚思远;;假肢穿戴者步态测评系统及其在智能假肢调试中的应用[A];第七届全国康复医学工程与康复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司同;张素洁;张进军;;中药结合股四头肌训练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A];第十次中医药防治老年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余志勇;早期膝骨关节炎的六步手法治疗及步态分析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年
2 王令军;康复机器人样机研制及步态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伊蕾;助行康复机器人控制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进超;动态足底压力分析对先天性马蹄足手术疗效评价[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2 杜唐慧子;基于步态触觉生物力学参数步频建模的运动能耗测评方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3 谢群;机器人辅助上肢康复训练的量化评价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4 周丽红;肌电信号控制下肢假肢关键技术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5 许路航;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人体上肢日常运动规律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6 王猛;基于中枢模式发生器的足式机器人步态规划[D];东北大学;2009年
7 赵凌燕;人行走过程中骨盆三维运动轨迹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8 马新娟;基于视频处理的下肢运动分析及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9 杨丹丹;基于电极阵列的手外肌sEMG检测[D];重庆大学;2010年
10 边蔷;双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与正常人群的足底压力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人成,张美芹,华超,邓晓楠,杨年峰,金德闻;基于Fitts定律的人体步态对称性评定指标[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2 杨年峰,黄昌华,王人成,王季军,季林红,金德闻,张济川;食指触点的运动质量评价[J];现代康复;2000年05期
3 高霞,王茂斌;一种新的脑卒中感觉运动功能评定表──Lindmark觉运动功能评定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4年04期
4 刘永斌,阎宁,,赵吉凤,张西林;步态时相对称性与假肢穿着者行走功能直观评价的相关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6年01期
5 刘永斌,闫宁;行走功能定量评定方法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6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杨举;短期模拟失重大鼠不同部位动脉血管反应性变化的比较[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7年06期
2 杨玉华,高淳;失重或模拟失重对人体交感肾上腺活动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7年03期
3 李莹辉,丁柏,汪恭质,岳茗,谭映;药物对模拟失重条件下心肌细胞功能的保护作用[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1999年02期
4 马进,张立藩,杨天德;模拟失重大鼠动脉平滑肌收缩反应性的变化[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1999年02期
5 贾铁利,张津丽,郑超,王哲;短期模拟失重对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J];现代康复;2001年16期
6 向求鲁,沈羡云,孟京瑞,刘光远;模拟失重时兔脏器血流量反应特性研究[J];空间科学学报;1989年02期
7 余志斌,张立藩;失重/模拟失重对心肌结构与功能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5年04期
8 石宏志,王宝珍,高建义,钱锦康,范全春;中药对抗模拟失重引起的“脾气虚”的效应[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9年03期
9 毛秦雯,张立藩,马进,张远强,黄威权,甄志强;模拟失重大鼠脑血管周围肽能神经支配的可塑性变化[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10 孙会品,孙喜庆,王冰,姚永杰,耿捷,石菲;间断性头高位45°对模拟失重兔颈静脉及肠系膜静脉顺应性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巴福森;武惠斌;吴元亮;张红;;模拟失重条件下微生物的变化[A];中国宇航学会航天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王宝珍;李勇枝;程张红;刘国印;辛冰牧;;观察中药对卧床模拟失重引起“血瘀”证的防治效果[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3 贾斌;郑琪;张卫菊;谢丽;骞爱荣;商澎;;亚磁场及中性悬浮模拟失重对MLO-Y4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A];2011年空间生命与生命起源暨航天医学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薛军辉;马进;张作明;谢满江;;模拟失重可引起大鼠脑动脉与肠系膜小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内Ca~(2+)的差异性改变[A];2011年空间生命与生命起源暨航天医学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熊江辉;李莹辉;杨唐斌;聂捷琳;张德良;赵保路;;一氧化氮对模拟失重下心肌细胞功能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自由基生物学与自由基医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6 张舒;张勇;王冰;吴兴裕;;模拟失重环境下BMP-2对成骨细胞诱导作用变化的研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2003年中国空间生命科学与航天医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刘成林;李瑞先;;悬吊模拟失重对大白鼠骨成分的影响[A];中国营养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84年
8 张晓铀;丁柏;聂捷琳;;药物对模拟失重环境下成骨细胞的防护效应研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2003年中国空间生命科学与航天医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3年
9 马进;任新玲;程九华;张立藩;;模拟失重所致大鼠股动脉血管反应性变化与动脉收缩蛋白相关[A];中国生理学会、中国神经科学会2005年神经内分泌免疫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马进;任新玲;程九华;张立藩;;模拟失重所致大鼠股动脉血管反应性变化与动脉收缩蛋白相关[A];中国生理学会、中国神经科学会2005年神经内分泌免疫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 刘伯明;漫步太空 为国争光[N];黑龙江日报;2008年
2 杭仁;在模拟失重中“适应”太空[N];大众科技报;2008年
3 本报驻法国记者 毛文波;悬浮在空中的手术台[N];科技日报;2006年
4 吉星邋本报记者 赵宇清;为太空行走提供逼真环境[N];黑龙江日报;2008年
5 韩文强;吴一福;失重致立位耐力下降机制被揭示[N];中国医药报;2005年
6 本报特派记者 赵波;揭秘太空超人训练营[N];中国国防报;2008年
7 本报驻巴黎记者 宋斌;法国完成首例“太空外科手术”[N];光明日报;2006年
8 记者 廉丹;中外媒体探访北京航天城[N];经济日报;2009年
9 通讯员 刘培香 记者 李丽云;哈工大9项新技术伴“神七”飞天[N];科技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徐建东 王静;“新科学宫”:三项东北第一迷少年[N];哈尔滨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菲;回转模拟失重对静脉内皮细胞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及信号转导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2 章烨;模拟失重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3 暴军香;模拟失重大鼠血管、心肌与肾组织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改变[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4 张林;模拟失重加辐射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变化和太空燮理汤的作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5 邹琳;模拟失重所致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6 谢满江;平滑肌离子通道机制在模拟失重致血管适应性变化中的作用[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7 张乐宁;模拟失重下脑血管的适应性变化及间断性重力作用的对抗效果[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8 孟庆军;模拟失重下血管分化性改变的局部调节机制—L-RAS与收缩蛋白[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9 李静;模拟失重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异常和红花甙修复效应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10 张勇;模拟失重环境下BMP-2对成骨细胞诱导作用变化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兵;超声评价模拟失重状态女性颈部动脉血管弹性及血流[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2 苏嘉霖;模拟失重状态下成骨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表达与降钙素的干预[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3 麦燕兴;模拟失重对大鼠承重骨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4 卢东源;回转模拟失重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自噬活性的影响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5 王磊;三维回转模拟失重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性能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6 宫宇;模拟失重后大鼠血液细胞阻抗特及其模型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7 朱填莉;72小时模拟失重对心理旋转能力影响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8 於进文;模拟失重大鼠动脉血管氧化应激的变化及间断人工重力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9 裴士杰;模拟失重状态下大鼠抗肺炎链球菌感染能力的变化[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10 司建国;模拟失重对大鼠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1703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1170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