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医院住院创伤病人统计分析与骨折伤情的编码研究
本文关键词:军队医院住院创伤病人统计分析与骨折伤情的编码研究
【摘要】: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一些疾病得到控制或被消灭,但引致创伤的许多因素却无明显减少,以至增加。我国近40年来,创伤已成为城市人口的第五位死因(前四位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农村中第四位死因(前三位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第五位为心脏病)。我国每年因创伤致死者约10余万人,伤数百万人。从全球范围看,每年因创伤致死者约100余万人,伤数千万人。 创伤救治是我军各级医疗单位的主要任务,特别是战时。即使在平时,损伤与中毒在各级医院住院病人排位中大约居第四位(前三位分别是呼吸系统疾病、妊娠与分娩、消化系统疾病),个别城市达到第二位(如深圳)。因此对创伤的发生情况,致伤因素,以及伤类、伤情进行研究分析,则显得更为重要。 我们以总后卫生部卫生信息中心1995—1997年军队医院(兰州、济南两区)住院创伤病人,共计139652人次的病历首页数据库为依据。通过对13万余人次住院病人病历首页数据库的统计,按病种发生率的顺位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论文 排序,分析创伤病人的特点。按照国际疾病分类 ICD-gCM,将损伤和中 毒疾病编码的800-999重新分为24类疾病,其按疾病病种构成的百分比 的多少,并将军队病人和全部住院病人分别进行顺位统计,排列出前10 位病种。 从创伤的)IM位资料来看,收治的创伤病人,主要是各种骨折、烧伤 及开放性损伤等。本世纪以来,创伤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创伤和中毒在 1957年居第9位,1975年居第7位,1995年居第4位。从表4-2中数 据可知,全部病人的创伤顺位排列前三位的病种是颅内损伤(不包括各 颅骨骨折)、下肢骨折和烧伤。这主要是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生产手段 的机械化,运载工具的高速化及自然灾害等,使人类遭受创伤的机会有 增无减,其所致伤主要病种就是表4-2中的10种病种,最典型的是颅内 损伤(不包括各颅骨骨折),下肢骨折和烧伤。现役军人的损伤从表4-2 中所示,主要是上、下肢骨折和颅内损伤、不包括各颅骨骨折和完整皮 肤表面的挫伤等。这主要是与部队人员所从事的职业有关,如平、战时 的作训伤和意外伤所致。 在所收集 139652人次的创伤病人中,,由道路交通事故引起的创伤共 40806例,占病人总数的1/3。近20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机动化 程度飞速提高以及城市人口和车辆急剧增加,交通事故及其所致的伤亡 呈上升趋势,当前我国每年因交通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7万人,居 世界之首。1979-1998年机动车数量增加到 24.67倍(1827100-45077049 辆),摩托车数量增加到 199.98倍(125700-25137106辆)。道路伤害己 成为我国城市居民和青年人群的首位伤害死因。在收治的40806例交通 伤中,按ICD-9编码将交通伤按病因分为7种,其中机动车辆引起的交 通事故,占89.41%。近年来虽然公路建设和管理水平都不断的发展提高, 但相对于高速发展的汽车工业、飞速增长的城市汽车量和人口的大量增 -2-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论文 长,使人日稠密、道路狭窄、交通拥挤是导致交通事故的重要客观因素。 与交通伤有关的因素主要包括:(l)人的因素:以此来研究交通事故和 交通创伤的分布,分析其发生特点、危害程度和危险因素,从而提出合 理的防范对策与措施。(2)车辆的因素和道路因素。40806例交通伤中 95 年发生数为12817例、96年发生数为13786例、97年发生数为14203 例。1997年较1995年增加了10.814O。从交通伤的7种致伤原因中看, 本组病例机动车辆交通事故占89.41%。其致伤原因有8种,其中非特指 性质机动车交通事故、非机动车与行人碰撞引起的交通事故占总数的比 例居前两位。在住院天数及费用上,自95年至97年所收治的40806例 交通伤中平均住院天数呈现递减而医疗费用呈现递增,这除了与目前医 疗市场的医药费用价格的提高有直接关系以外,其伤势的严重度有密切 关系。 创伤评分,是对伤员的受伤的解剖部位和生理指标量化和加权,用综 合评分以显示伤情,对提高创伤救治质量和预测存活可能性有重要意义。 通过创伤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R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巴音额古乐;;损伤控制骨科理念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年06期
2 陈云强;孙天胜;;严重创伤的免疫学研究进展[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3 高伟;白祥军;宋先舟;郑国寿;;58例创伤性膈肌破裂的临床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11年04期
4 王瑛;;严重创伤病人的院前救护[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22期
5 孙培森;韩佳南;赵晶;;急诊创伤记录表的设计与应用[J];护理研究;2011年22期
6 刘文云;;43例交通创伤病人的急救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1年25期
7 苏燕;钟琴;曾碧茹;;头部创伤病人的急救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1年20期
8 张军;;腹部创伤95例诊治体会[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9期
9 ;现代烧伤医学主要开拓者——盛志勇[J];人人健康;2011年15期
10 柏亚妹;徐桂华;;1例骨科急性创伤疼痛的循证护理[J];护理研究;2011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兴吉;;创伤评分在胸部创伤病人中的应用[A];第十一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06年
2 夏群;姚辉;金鸿宾;;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对创伤病人的镇痛作用[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交流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文集[C];2000年
3 王子义;王建;;严重创伤病人的救护[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第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6年
4 何忠杰;党广博;尹长富;张宪;安庆峰;王玉;;创伤病人在院内转运的管理[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第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6年
5 易艳;;口咽通气管在院前急救创伤病人早期应用的探讨[A];湖北省暨武汉市病理生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王云芬;;严重创伤病人的院前急救护理[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赵玎;;老年骨科创伤病人的护理体会[A];全国第八届骨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公保才旦;卓么加;杨明飞;祁万乐;;高原地区创伤病人的救治[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剡海宇;徐u&;;急诊抢救468例严重创伤病人体会[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第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6年
10 赵云鹏;冯树新;张贵昌;周惠芬;;应用特殊急救技术抢救重症创伤病人[A];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第五届全国危重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蒙继旺;创伤疗效 取决初治[N];健康报;2006年
2 刘远桥 朱广平 记者 蒋寒;开通严重创伤病人救治绿色通道[N];科技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王薇薇 整理 特约策划 武秀昆;探索急救新模式 提升创伤救治水平[N];健康报;2007年
4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诊科教授 邓跃林;急诊医师的新“功课”——快速B超检查[N];健康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汪 挺;120转送病人事件暴露急救行业潜规则[N];中国商报;2005年
6 蒲昭和;别忘了给伤员保暖[N];中国医药报;2007年
7 陈里予;半数颅脑创伤痛失救治机会[N];大众卫生报;2005年
8 记者 秦军 潘海松 通讯员 余宁宁;急救直升机首飞成功[N];浙江日报;2005年
9 倪名;医院管理年要打假[N];健康报;2006年
10 李卫芹;传染性皮肤病不可轻视[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玉琨;基于ICD编码的创伤严重度评分方法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2 王震平;严重创伤对细胞免疫和树突状细胞的影响及其意义[D];重庆大学;2006年
3 石照辉;颌面战创伤救治中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4 顾玮;一些重要基因多态性与严重创伤患者并发症风险性的关联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5 程洋;专家系统在颌面创伤数据库中的应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6 王永堂;TLR4基因启动子区SNPs及其与严重创伤病人预后的关联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7 段朝霞;TLR4、GR基因多态性分析及TLR4基因3’UTR 11 367多态性位点功能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8 王孜;牙创伤的临床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9 李立波;失血性休克后肠系膜淋巴液对中性粒细胞活化作用以及高渗氯化钠复苏对其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6年
10 刘国栋;地震伤情数据库研究及汶川地震转运伤员伤情特点分析[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理;军队医院住院创伤病人统计分析与骨折伤情的编码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2 姚远;创伤数据库的研制与创伤数据的录入与分析[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3 晋朝晖;中国人创伤数据库管理及评分系统[D];重庆大学;2002年
4 隋金玲;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影响[D];大连医科大学;2009年
5 程继伟;新型手持式创伤评分—急救系统的研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6 薛富波;创伤国际疾病分类编码向简明损伤定级编码转换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7 李戍军;颌面创伤患者流行病学和损伤严重度量化评分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8 徐颖;创伤评分在颌骨骨折中的应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9 邹继辉;重组人生长激素对创伤大鼠蛋白合成与肠黏膜结构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8年
10 韩捷;不同营养支持对严重创伤病人营养状况改善的临床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791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1179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