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重力联合有氧锻炼可以有效对抗4d头低位卧床所致立位耐力不良
本文关键词:人工重力联合有氧锻炼可以有效对抗4d头低位卧床所致立位耐力不良
更多相关文章: 头低位卧床 人工重力 有氧锻炼 立位耐力 心脏收缩功能 静脉顺应性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重力联合运动锻炼对模拟失重引起的心血管功能失调的对抗效果。方法 12名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锻炼组。对照组仅进行4天头低位卧床,锻炼组在卧床期间每天进行60min的2 G人工重力联合80%~95%无氧阈强度的有氧锻炼。卧床前后测量立位耐力、运动能力、心脏收缩功能、血浆容量、乆静脉顺应性等。结果与卧床前相比,对照组卧床后立位耐力、运动耐力及心脏泵血与收缩功能明显下降(P0.05),乆静脉横截面积及顺应性显著增加(P0.05),而锻炼组志愿者卧床后上述参数无明显变化。结论 4 d头低位卧床可导致心脏收缩功能降低,血浆容量减少以及下肢静脉顺应性升高,立位耐力及运动耐力下降。每天60 min的2 G人工重力联合80%~95%无氧阈运动强度的锻炼可有效维持卧床期间心脏收缩功能、血浆容量以及下肢静脉顺应性,从而对抗模拟失重引起的立位耐力和运动耐力的下降。
【作者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 航空航天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301682) 全军后勤科研“十二五”重点课题(BWS11J05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
【分类号】:R852.22
【正文快照】: 载人航天飞行面临的失重环境可使人体生理系统功能产生显著改变,其中心血管机能改变最为明显,表现为航天返回后立位耐力不良、运动能力下降等[1-3]。当前航天飞行中采用的多种对抗措施,并不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4-5]。作为广泛采用的核心对抗措施,运动锻炼可有效保持运动能力,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余志斌;;载人航天活动中对抗失重影响的措施及其效果[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0年05期
2 张毅;杨长斌;高原;张舒;刘新宇;王永春;孙喜庆;;SAC-Ⅲ短臂离心机的研制与应用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2年02期
3 王林杰;李志利;刘炳坤;;长期航天飞行失重生理效应防护策略分析[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2年06期
4 肖国强,邓树勋,吴婵清;不同负荷方式对大学生最大吸氧量和无氧阈的影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立;赵琪;陆一帆;;不同强度运动负荷测定老年人心脏功能能力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2 李莹辉;万玉民;白延强;姜世忠;邓一兵;陈善广;;“地星”1号—60d头低位卧床实验研究概况[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8年03期
3 刘杰昕;李勇枝;Bart Verheyden;刘向昕;陈章煌;陈善广;谢琼;André E Aubert;;60d头低位卧床实验间中药对心血管控制的影响(英文)[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9年06期
4 刘炳坤;陈文娟;李志利;祝郁;张丽芬;周湘杰;王林杰;唐国华;李莹辉;白延强;;15d-6°头低位卧床对女性运动心肺功能影响及对抗措施效果[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1年04期
5 刘彦;张丽芬;耿卫艳;王林杰;汤楚华;施生根;牛忠英;;15d-6°头低位卧床对女性唾液IL-6和TNF-α水平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1年04期
6 张建国,太田寿城,高田和子,田火田泉,宫下充正;普通成年人在完成运动负荷试验时的心肺功能变化[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7 宋新亮;段虹;孙喜庆;周娅蕾;邱涛;耿艳;;短臂离心机暴露时前庭性错觉的诱发效果及特点[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3年05期
8 王睿;汤楚华;郭立国;陈宇晖;唐志忠;包博;李勇枝;牛忠英;党平;;30天-6°头低位卧床对男性牙菌斑中变形链球菌数量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4年01期
9 胡暖;非运动回归模型预测大学生最大摄氧量[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0 王瑜娟,汤长发,陈军,王步标,李爱春,刘勇;中国普通大学生的VO_2max测定及其影响因素[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穆建萍;朱庆文;李海燕;徐艳如;张健;侯淑涓;高蔚;杨学智;牛欣;;中医四诊合参辨识人体失重状态下的心血管功能变化[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红霞;模拟微重力效应对海藻酸钠三维培养心肌细胞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光月;川芎嗪抗废用性肌萎缩药效与作用机制初步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胡暖;非运动回归模型预测大学生最大摄氧量[D];苏州大学;2002年
3 王超;低氧应激肽结构分析及与高原疾病相关性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4 宋伟;不同赛前训练方法对高校男子中长跑运动员耐力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锐;普通大学生最大摄氧量测评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曹泽亮;最大摄氧量判定指标和标准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7 常永玲;大学生有氧能力监测指标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8 顾正章;模拟微重力环境对人脑灰质密度及脑灌注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9 张旭;基于跑步机的心肺耐力评估系统的原理与设计[D];安徽大学;2013年
10 鲍芳;使用MR DIXON成像观察模拟微重力状态下人体下肢脂肪体积的变化[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立藩;人工重力的生物医学问题:以往工作回顾与面临的挑战[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1年01期
2 孙喜庆,姚永杰,杨长斌,冯岱雅,吴燕红;人力短臂离心机的研制与应用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3年01期
3 朱超;孙喜庆;姚永杰;张舒;王永春;王雷;任虎君;;间断性短臂离心机+Gz暴露联合运动锻炼对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9年03期
4 朱超;孙喜庆;姚永杰;张舒;王雷;李运明;;联合短臂离心机+Gz负荷与运动负荷时人体心率和呼吸的变化[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9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喜庆,姚永杰,杨长斌,吴燕红;21 d头低位卧床期间心功能的改变[J];心脏杂志;2005年03期
2 张立藩,郑军,王兴邦,王守岩,张丙芳,纪庆科,刘春;六个月有氧锻炼对立位耐力及循环反应的影响[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1997年04期
3 张立藩;飞行员的有氧锻炼问题[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1996年01期
4 谈诚;曹毅;张丽芬;袁敏;王惠娟;牛东滨;赵琦;李志利;陈文娟;杨鸿慧;王林杰;李莹辉;白延强;;15d-6°头低位卧床对女性立位耐力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1年04期
5 孙喜庆,姚永杰,杨长斌,冯岱雅,蒋昌林,梁文彬;21d头低位卧床期间第一周和最后一周下体负压锻炼对立位耐力和心功能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2年02期
6 姚永杰,吴兴裕,孙喜庆,郝卫亚,乔宗林,姜世忠;下体负压对抗21d头低位卧床后立位耐力不良的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9年02期
7 孙喜庆,姜世忠,姚永杰,蒋昌林,郝卫亚,吴兴裕;模拟失重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及下体负压的对抗作用[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2年04期
8 张静雪,王承珉,谢俊水,张宝兰,闫晓霞,单毅;低氧、气功对抗卧床模拟失重和卧床后立位耐力的观察[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7年01期
9 姜世忠,蒋昌林,李建军,孙喜庆,吴兴裕,乔宗林;加压套带对抗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生理影响的作用[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8年03期
10 汪德生,向求鲁,沈羡云,孟京瑞,董颀;头低位卧床7d对立位心肺循环功能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原;孙喜庆;杨长斌;张玉;耿捷;;4天头低位卧床期间人工重力联合运动锻炼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A];2011年空间生命与生命起源暨航天医学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郭英华;郭娜;刘长庭;王俊锋;孙喜庆;樊尚春;王德龙;王常勇;杨长斌;张玉;卢东源;姚永杰;;人工重力联合运动锻炼方案对抗头低位卧床肺功能变化[A];2011年空间生命与生命起源暨航天医学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孙喜庆;杨长斌;耿捷;王永春;;人工重力生物医学问题及应用前景[A];2011年空间生命与生命起源暨航天医学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秦海波;王峻;白延强;吴斌;刘学勇;景晓路;刘芳;;60天-6°头低位卧床对受试者情绪的影响[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杨长斌;张毅;高原;刘新宇;姚永杰;孙喜庆;;高压氧暴露后的立位耐力及自主神经功能改变[A];2011年空间生命与生命起源暨航天医学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孙喜庆;Anne Pavy-LeTraon;Claude gharib;;4天头低位卧床对脑血流及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影响[A];中国宇航学会航天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蒋美姣;钱锦康;辛冰牧;巴福森;吴元亮;;多媒体显微诊断仪对人体健康状态的评估——头低位卧床反应观察[A];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创立2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五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8 孙喜庆;姜世忠;姚永杰;蒋昌林;郝卫亚;吴兴裕;;模拟失重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与对抗方案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9 杨长斌;朱超;姚永杰;张舒;孙喜庆;;间断性短臂离心机锻炼对人体心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10 余志斌;;载人航天活动中对抗失重影响的措施及其对抗效果[A];中国生理学会第23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生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韩文强;吴一福;失重致立位耐力下降机制被揭示[N];中国医药报;2005年
2 崔大涛;新型立位耐力监测系统应用前景看好[N];中国医药报;2005年
3 白瑞雪邋孙彦新;3大空间病考验航天员[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4 崔昕;中医药在航天医学领域前景看好[N];中国医药报;2002年
5 刑桂枝;运动换回好心情[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袁明;模拟失重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2 高放;模拟失重致大动脉血管的重塑与局部RAS变化以及-G_X重力的对抗效果[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3 王永春;模拟失重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iNOS表达的影响及其转录调控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4 李静;模拟失重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异常和红花甙修复效应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5 张乐宁;模拟失重下脑血管的适应性变化及间断性重力作用的对抗效果[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6 石菲;回转模拟失重对静脉内皮细胞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及信号转导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7 常惠;尾部悬吊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易感性升高的机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短臂离心机的应用基础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2 孙会品;间断性头高位对模拟失重兔静脉顺应性和组织形态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3 耿捷;30d头低位卧床期间体育锻炼对下肢肌肉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4 於进文;模拟失重大鼠动脉血管氧化应激的变化及间断人工重力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5 朱超;短臂离心机锻炼对人体心血管功能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6 任虎君;60天头低位卧床期间振动和中药对心脑血管功能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7 蔡越;模拟失重大鼠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变化及间断性人工重力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8 冯岱雅;失重条件下人体心血管系统反应的仿真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9 王霆;头低位倾斜训练对射击射箭运动员脑电图影响的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10 丁佳;不同反复体位改变模式对人体心血管功能影响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798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1179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