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新兵应力性骨折风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陆军新兵应力性骨折风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军事训练伤 流行病 骨重建 骨转换生物标志物 基因多态性
【摘要】:研究背景:应力性骨折本质上是一种过度使用造成的骨骼损伤,因此习惯上又被称为疲劳性骨折。常见于士兵、运动员和舞蹈演员。随着部队军事训练的强度和难度不断加大,应力性骨折的发生率居高不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由于应力性骨折发病隐蔽,缺乏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漏诊和误诊率高,而且一旦延误治疗,会对伤病员造成重大影响。因此确定应力性骨折的风险因素,从而制定行之有效的筛查和预防措施,成为有效降低应力性骨折发病率的关键。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随机抽取驻洛陆军三个整建制团2013年度夏季入伍新兵,在为期8周的基础共同科目训练期间全程跟踪随访,采用问卷调查与专科医师体检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应力性骨折病例相关信息,同时留取血液标本,进行生物标志物检测及基因测序,汇总分析数据,对比应力性骨折和非应力骨折组间个指标分布差异,探讨应力性骨折的潜在风险因素。结果:1.通过分析对比人口学特征、个人身体测量数据、既往一般情况及训练情况等观测指标在应力性骨折组及非应力性骨折组间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兵源地、既往锻炼水平、个人骨折史、训练强度主观感受及长跑成绩这六项在应力性骨折组与非应力性骨折组间分布具有显著差异,OR值分别为0.661、0.756、0.692、1.596、1.665、0.518。其中,变量兵源地在多因素分析中无统计学差异,但仍可作为评估该风险因素的参考指标。2.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实验对象血清骨代谢标记物骨碱性磷酸酶、人Ⅰ型胶原C端肽、人骨钙素和25-羟基维生素水平在应力性骨折患者与非应力性骨折患者之间的分布差异,结果显示:25-羟基维生素在应力性骨折组中血清平均浓度为43.3±11.8 nmol/L,显著低于非应力性骨折组的平均浓度54.8±10.4 nmol/L,P=0.02。而骨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C端肽和骨钙素血清含量水平组间无显著差异。3.通过提取所有实验对象血液基因组DNA,并应用美国PE公司生产的ABI 3730型DNA自动测序仪对GDF-5直接测序,结果显示,GDF-5 rs143383位点T、C等位基因在应力性骨折组中分别为299(79.1%)和79(20.9%),在非应力性骨折组中1653(68.3%)和765(31.7%),两组间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有明显差异(P(27)0.001),T为风险等位基因,OR(95%CI)=1.75(1.35-2.28)。在加性遗传模型下,OR=1.76,P=0.000,在显性遗传模型下,OR=2.91,P=0.013,在隐性遗传模型下,OR=1.183,P=0.000。结论:1.应力性骨折发病机制复杂,多因素、多机制共同参与,本研究结论显示文化程度低、兵源地为农村、入伍前缺乏锻炼、既往有骨折史、主观感觉训练强度较大及长跑成绩差可作为应力性骨折的预警指标。2.训练前25-羟基维生素D基础血清浓度相对较低可作为应力性骨折的风险因素,而骨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C端肽和骨钙素血清含量在应力性骨折易感人群中未发现明显异常。这一结论需要进一步在多时间点动态验证。3.应力性骨折人群中GDF-5 rs143383位点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非应力性骨折人群,可作为应力性骨折风险等位基因,且含T等位基因的基因型人群应力性骨折的风险显著高于不含T等位基因的基因型人群。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淑媛,曹原;胫骨应力性骨折32例诊治体会[J];人民军医;2000年01期
2 齐进如 ,吴平林 ,刘朋 ,左进步 ,任世祥;应力性骨折的防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09期
3 王仑 ,李家德 ,刘修卫;应力性骨折19例报告[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年05期
4 宋运,练雪萍;长途行军与应力性骨折[J];临床军医杂志;2004年05期
5 邢文未;孙祖贤;;胫骨应力性骨折的临床特点及防治[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6年02期
6 吴玉鹏;周敬安;吴广森;;运动员应力性骨折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7年02期
7 陈翼;李春梅;马黎明;杨洪文;王光琳;赵晶;黄昊;;新兵应力性骨折的发生与防治[J];西南军医;2007年02期
8 王勤敬;;新兵应力性骨折35例(摘要)[J];沈阳部队医药;2007年06期
9 李德权;于晓华;;人体应力性骨折发生部位研究进展[J];东南国防医药;2009年05期
10 柳现飞;汤志宏;何纯青;杜海龙;唐佩福;;72例新兵下肢应力性骨折原因分析[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苏雁飞;王奇志;;应力性骨折的力学原理探讨[A];第二届华东地区骨科学术大会暨山东省第九次骨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2 凌蜀琪;王煜;;第一肋骨应力性骨折1例报告与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齐进如;杨选平;左进步;吴平林;王伟;;正步训练致应力性骨折发生原因生化生物力学改变诊断和防治[A];跨世纪骨伤杰出人才科技成果荟萃[C];2004年
4 郑建军;庞清江;;强直性脊柱炎脊椎应力性骨折的影像学诊断[A];2013中国工程院科技论坛暨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姚远;吴凝;;体育院校新生应力性骨折的发生机制及预防措施[A];第十六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 2013)论文集[C];2013年
6 郑建军;胡碧波;李峰;陈斌;邬亦椒;顾浩;徐海东;;AS脊椎应力性骨折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分析[A];2013年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建伟;循序渐进远离应力性骨折[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2 赵靖;专家解析应力性骨折[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3 保健时报记者 吴正友 特约记者 彭宁;老年人更易发生应力性骨折[N];保健时报;2011年
4 江波;从姚明脚伤谈应力性骨折[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5 康南;如何防治应力性骨折[N];家庭医生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叶芳 通讯员 伍晓毅;应力性骨折易被忽视[N];广东科技报;2008年
7 北京朝阳医院骨科 康南;超负荷锻炼要警惕应力性骨折[N];健康报;2011年
8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运动医学研究所教授 田得祥邋严少卫 整理;骨头不能太疲劳[N];健康报;2008年
9 徐绍年;姚明骨折 更多人应警惕[N];卫生与生活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琳;陆军新兵应力性骨折风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周仁强;舒筋活血洗剂结合冲击波促进跖骨应力性骨折愈合临床观察[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林雯;活血化瘀汤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军人胫骨应力性骨折的临床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胡力;体外冲击波对应力性骨折局部骨骼、肌肉组织修复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4 程俊华;硬吊散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胫骨应力性骨折临床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4年
5 宋天一;应力性骨折动物建模方法及其应用评价[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004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1200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