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磁刺激(TMS)联合药物治疗对军人抑郁症疗效的评价
本文关键词:经颅磁刺激(TMS)联合药物治疗对军人抑郁症疗效的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经颅磁刺激 重复经颅磁刺激 抑郁症 精神分裂症 幻听
【摘要】: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一种无创的电生理技术,它给于大脑皮层神经元一组序列电刺激时,可以引起皮层局部或远处神经元的兴奋性发生改变。从刺激运动皮层进行研究获得的资料来看,磁刺激对皮层神经网络产生何种影响与刺激的频率有关。在重复经颅磁刺激作为研究工具应用之初,人们就一直关注能否将其作为一种治疗方法,用于治疗脑部病变或改善脑部功能障碍。早期给于运动皮层序列刺激的研究结果显示,rTMS能够引起皮层脊髓兴奋性的增强或降低,并可持续数分钟。但是当时对于rTMS多个参数设置的合理性尚未完全明确,且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有关作用机制的解释。后来一些小的临床试验研究相继出现,而且临床医生和患者对于无创和非药物治疗的要求,更加推动了这一研究的开展。在下面的内容中,我们将研究rTMS用于心理疾病(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作用。 一、抑郁症 抑郁症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男性为13%,女性为21%。尽管抗抑郁药物在不断的发展,但是仍然有30%的患者对药物产生耐药性而需要接受电休克(ECT)治疗,而实施ECT治疗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麻使肌肉放松从而诱发癫痫,且有导致记忆、认知障碍等的副反应。在过去的9年中,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已经被证明为一种比ECT创伤小、可以替代ECT的治疗方法。其治疗机制中有2种可能性,一是rTMS能调节产生相应症状的特定神经通路的活动,且不同的刺激频率对神经元活动的影响不同,即高频率刺激对神经元活动有易化作用,低频率刺激抑制神经元活动;二是rTMS的效果可能是单胺神经递质传递通路的易化。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已发表的研究是开放性的。根据双盲、随机、对照原则,我们设计一试验来研究高频率20Hz rTMS联合抗抑郁药物在短期(少于1月)内治疗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患者均为右利手男性,年龄在18-65岁之间的现役军人,符合CCMD-3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评分=18,为首发或已接受足剂量、足疗程抗抑郁药物治疗无效者,此类患者在试验期间继续服用原剂量的抗抑郁药。其中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除外,防止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转躁;曾经使用TMS或大于9次的双颞电休克(ECT)治疗除外;在过去2年有物质滥用或酒精依赖;反社会型、或边缘型人格障碍;有严重消极自杀观念者排除;有精神病性症状;有癫痫、脑外伤和脑手术史者禁止用TMS治疗;使用脑内金属器械如助听器者除外。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用随机数字表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试验组21例,接受药物和rTMS治疗,一组为对照组19例,接受药物和假刺激治疗。用“8”字形线圈刺激患者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假刺激时线圈平面与头皮呈90°角度。刺激频率20Hz,刺激强度100%MT、1.2秒/串、50串/日、间歇期20秒,共4周,用HDRS评价疗效。结果用SPSS的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分析治疗前、治疗第1周、治疗第2周、治疗第4周的疗效差别,结果显示试验组(药物联合rTMS)治疗前后HDRS分数有显著性下降(P>0.05),且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药物联合假rTMS)(x~2=11.16,df=1,P=0.0008);对照组治疗前后HDRS分数无明显变化(P>0.05)。将试验组分为服用药物组和未服用药物组,分析两组之间疗效差异,结果显示服用药物组患者的疗效优于未服用药物组(x~2=4.091,P=0.45)。本试验研究结果显示20Hz rTMS能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症状,且rTMS联合药物的疗效优于单一使用rTMS的疗效。 二、精神分裂症 60-80%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伴有幻听。用功能磁共振(FMRI)、单电子成像技术(SPECT)联合区域脑血流(rCBF)和正电子成像技术(PET)研究发现,左侧颞顶叶皮层与幻听的产生有关,即精神分裂症伴幻听患者左侧颞顶叶区血流量增加、神经元兴奋性增强。低频率rTMS可抑制相应刺激区域神经元的兴奋性,故我们设计一个试验来检验低频率rTMS是否可以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听症状。入组患者均要符合CCMD-3关于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且为已接受足剂量、足疗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且目前仍有幻听症状存在;治疗期间继续服用原剂量药物。其中阴性症状为主患者除外;曾经使用TMS或大于9次的双颞电休克(ECT)治疗者除外;在过去2年有物质滥用或酒精依赖者;反社会型、或边缘型人格障碍;有严重消极自杀观念者排除;有癫痫、脑外伤和脑手术史者禁止用TMS治疗;使用脑内金属器械如助听器者除外;曾做过神经外科手术,安装心脏起搏器,内耳装有假体;低智商、或言语理解障碍者除外。 患者将按照电脑产生的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试验组共11例,接受药物和rTMS治疗,一组为对照组共9例,接受药物和假rTMS治疗。刺激部位为左侧颞项叶皮层,刺激频率为1Hz,刺激强度为80%MT。用听幻觉量表(AHRS)在治疗前、治疗第1周、治疗第2周时测评患者幻听症状变化。试验组的AHRS总分在治疗前、治疗第1周、治疗第2周之间分数变化有显著性下降(P<0.05),对照组的AHRS总分在治疗前、治疗第1周、治疗第2周之间分数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下降比率的差异,结果显示试验组AHRS总分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x~2=7.56,P=0.006),对照组试验前后AHRS分数无明显变化(P>0.05)。本试验证明低频率(=1Hz)rTMS刺激左侧颞顶叶可以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听症状。
【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749.4;R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咏梅;胡斌;;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1年01期
2 张鸿;李玉芝;庞文峰;高霞;马艳平;;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年12期
3 王文菁;钟天平;;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抑郁症的早期疗效[J];广东医学;2007年12期
4 陈进;倪朝民;;重复经颅磁刺激及其在抑郁症康复中的应用进展[J];安徽医学;2010年02期
5 李惠;徐冰清;李春波;刘登堂;江开达;徐一峰;王继军;;θ短阵快速脉冲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J];内科理论与实践;2011年03期
6 叶青;李巍;王正荣;杨波;史修波;李保国;;不同频率的重复经颅磁刺激的抗抑郁作用[J];西部医学;2007年04期
7 李俊玲;牟凯;;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增效作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0年18期
8 陈登榜;刘延友;杨波;李葳;郑航;王正荣;;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大鼠抑郁症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6年04期
9 涂靖;李振涛;陶华英;;重复经颅磁刺激辅助治疗抑郁症[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年08期
10 王晓明!637000南充,周树舜;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佟钙玉;邹韶红;木尼热·胡赛因;古力·巴克然木;马瑞;;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早期疗效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张咏梅;胡斌;郭中孟;俞丽华;刘桥生;;重复经颅磁刺激辅助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李凝;王学义;董玲;余明;王岚;刘艳菊;;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帕罗西汀治疗首发抑郁症起效时间及其执行功能的对照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凝;王学义;董玲;余明;王岚;刘艳菊;;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帕罗西汀治疗首发抑郁症起效时间及其执行功能的对照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汪海燕;;抑郁症学生的辅导策略[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吕粟;任雯婷;姚丽;龚启勇;;难治与非难治抑郁症神经网络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韩颖琳;姚志剑;江海腾;卢青;罗国平;;抑郁症患者识别负性表情时杏仁核脑磁源性信号频率变化[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张彦;;健康教育在抑郁症病人中的应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周盛年;;微量元素与抑郁症[A];首届泰山微量元素高级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10 丁瑛;;浅谈中医理论认识及治疗抑郁症[A];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成立大会暨二○○八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抑郁症病因多[N];保健时报;2005年
2 小翔;抑郁症 只因认知偏了路[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3 附二医心理科 戴王磊;漫谈抑郁症[N];温州日报;2005年
4 山东省安康医院 孙秀娟邋刘宜东;微笑抑郁症困扰职场人[N];健康报;2007年
5 徐世坤;抑郁症,, 不可等闲视之[N];中国水利报;2000年
6 王飞;你的情绪“感冒”了吗[N];大连日报;2005年
7 陈福新;胃出血背后的抑郁症[N];大众卫生报;2004年
8 王淑军;警惕抑郁症“杀手”[N];人民日报;2003年
9 蒲昭和;经常“户外散步”能治疗抑郁症[N];大众科技报;2007年
10 ;告别抑郁 走向快乐[N];中国教育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甜;抑郁症相关蛋白树突细胞核蛋白-1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调节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郑兴东;CRH、ACTH、NPY和GAL在抑郁症发病中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3 刘运洲;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的赛前心理干预机制及应用[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4 王悦;1.三重经颅磁刺激技术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评价 2.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治疗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5 鱼浚镛;抑郁症的证候要素及其组合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黄晓琦;青少年抑郁症的认知行为治疗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王姗姗;人体下丘脑室旁核多基因平衡紊乱与抑郁症[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8 申鹏飞;“醒脑开窍”针刺方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症基础与临床疗效及治疗机制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4年
9 郭琴;抑郁症患者情绪障碍的脑结构及功能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黄沛钰;1.图形创造思维中抑制机制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2.首发未用药抑郁症患者脑结构的磁共振影像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雪莲;经颅磁刺激(TMS)联合药物治疗对军人抑郁症疗效的评价[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2 马丽珍;抑郁症去甲肾上腺素信号转导通路及听觉诱发电位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3年
3 李轩;磷脂酶A2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的关联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李凤兰;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改变大学生抑郁状况的作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周成超;安徽省某农村社区老年抑郁症卫生服务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4年
6 关新军;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抑郁症的机理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7 黄芳;从奇经论治抑郁症临床观察[D];辽宁中医学院;2005年
8 刘星泉;抑郁症患者的S-ET分析及其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9 赵威;抑郁康胶囊治疗抑郁症的作用及机理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年
10 满力;慢性应激抑郁症大鼠海马中c-jun的表达[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2867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1286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