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军医论文 >

人工富氧环境对急进高原缺氧防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4 07:18

  本文关键词:人工富氧环境对急进高原缺氧防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出处:《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高原 缺氧 人工富氧环境 高原肺水肿 生理等效高度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军队远距投送能力的增强,人们由平原进入高原的速度明显加快,尤其是飞行员、考察或旅游等乘飞机进入高原的人群,不仅会在几个小时内突然暴露于高原低压缺氧环境,机体出现急性高原缺氧,而且需要马上展开工作或次日又要投入飞行,如何保障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战斗力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权威且成熟的高原阶梯习服和预缺氧训练等措施,由于耗时较长,不适用这种情况。高原供氧则可以通过提高吸入气氧浓度,增加氧分压,改善人体高原缺氧状况,并且具有高效、速效的特点,是急进高原人员较理想的缺氧防护措施。目前采用的高原供氧方式以鼻饲供氧为主,该方法具有节氧、节能的特点,但吸入气氧浓度波动大,而且对鼻黏膜有强烈刺激,舒适性差,影响夜间睡眠。高原富氧室则是通过弥散供氧方式增加室内空气氧浓度来提供人工富氧环境,由于不需佩戴任何吸氧装置,尤其适用于飞行员等,不仅要保证其供氧效果,更要保证其夜间休息和睡眠质量,维持机体体能与功效,确保次日飞行驾驶安全的人群。 采用弥散供氧方式的供氧防护效果是肯定的,但由于缺乏针对不同高度和人群的适宜供氧水平、供氧时间等相关研究,至今没有权威的供氧标准和规范,而且目前国内科研多以高压或液氧储气瓶作为富氧室的氧源,这远远不能满足富氧室长时间使用的要求,急需研制出适合高原富氧室使用,可持续、大量弥散供给富氧气体的供氧系统。为此,本文根据西藏自治区高原弥散供氧系统研究和空军高原供氧建设项目的要求和委托,开展了不同供氧水平和供氧方式富氧环境对大鼠急性高原肺水肿防护效果的实验研究。并研究提出了在海拔3500m高原,急进第一天飞行员供氧防护供氧浓度为25%±0.5%〔吸入气氧分压(75±2)mmHg,生理等效高度(2200±150)m〕的标准,并以分子筛变压吸附制氧技术为基础,研制了高原分体式弥散供氧系统,建立了高原富氧室,然后通过人体高原现场实验,对符合该标准富氧室的供氧防护效果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为高原富氧室的推广提供了应用研究基础,为西藏自治区高原弥散供氧系统的技术鉴定和空军高原供氧建设提供了医学实验依据。 方法 1.动物实验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地面对照组(C)、缺氧组(H)及富氧组1(OⅠ)、富氧组2(OⅡ)、富氧组3(OⅢ),每组l0只。除C组外,各实验组均以10m/s的速度上升至气压高度6000m,上升同时H组输入空气,OⅠ组和OⅡ组分别输入氧浓度35%和30%的富氧气体,OⅢ组则每4h空气与35%富氧气体交替输入,流量均为7L/min。24h后实验舱下降至地面,处死大鼠,取左肺测含水率,右肺前叶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右肺中后叶分别检测肺组织匀浆中的内皮素-1浓度和一氧化氮合酶活力。 2.高原现场人体实验研制高原分体式弥散供氧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在海拔3500m高原建立氧浓度25.49%±0.26%富氧室(生理等效高度约2100m)。将18名世居平原人员分为平原组(P)、缺氧组(H)和富氧组(O)各6人。P组不进入高原,O组和H组人员乘飞机到达高原后,首先在未供氧情况下记录2组受试人员的心率和SaO2。晚22时至次日9时2组人员分别进入富氧室和普通房间休息,通过睡眠监护仪对受试人员休息期间的SaO2、脉搏波和手动信号进行监测。高原实验同时对P组各项数据在平原进行监测。监测结束后填写睡眠质量调查问卷。 结果 1.动物实验大鼠肺含水率C组最低(0.80%±0.006%, P0.01),H组最高(0.83%±0.010%, P0.01),3个供氧组居中,其中OⅢ组以0.81%±0.007%显著低于OⅠ组和OⅡ组(P0.05)。一氧化氮合酶活力C组最高〔(1.49±0.24) U/mgpro, P0.01〕,H组最低〔(0.78±0.28) U/mgpro, P0.01〕,与H组比较,OⅠ组和OⅢ组NOS活力较强〔(1.06±0.17)mgpro,(1.09±0.20) mgpro, P0.01〕,OⅡ组差异无显著性。内皮素-1浓度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结果表明各实验组出现了不同程度肺水肿表现,由重至轻依次为H组、OⅡ组、OⅠ组、OⅢ组。 2.高原现场人体实验O组供氧后SaO2为92.3%±1.0%,显著高于供氧前的82.9%±4.2%和H组的79.3%±5.9%(P0.01),但低于P组的97.3%±0.8%(P0.05)。睡眠期间呼吸紊乱低通气指数由低至高依次为P组、O组和H组(P0.05)。心率在O组供氧前后及H组间无显著差异,但均高于P组(P0.01)。心率变异性分析结果O组和H组的LFn和LF/HF分别为(89.3±2.9) ms2、9.4±2.8和(90.2±1.8) ms2、9.9±1.9,组间无明显差异,但均显著高于P组的(85.8±2.9)ms2和6.4±1.4(P0.05),同时HFn明显降低。睡眠调查结果显示睡眠质量主观感觉P组最好,O组次之,H组最差。 结论 在6000m停留24h后大鼠出现了高原肺水肿。氧浓度接近35%富氧环境(生理等效高度约2500m)能够有效预防该肺水肿,而氧浓度30%左右的富氧环境(生理等效高度约3500m)防护效果一般。另外,4h间断供给含氧35%气体同样可以有效预防大鼠在6000m出现的高原肺水肿。如果经过进一步研究能够证实该结论,可以据此制定急进高原人员每天进入富氧室的必要时间,既预防高原病又不影响户外活动。 利用我们研制的高原分体式弥散供氧系统在海拔3500m地区成功建立了生理等效高度约2100m的富氧室。该富氧环境能够有效缓解急进高原人员第一天的缺氧反应,提高睡眠质量。同时我们也观察到供氧后O组心率和交感神经兴奋性还处于较高水平,说明人体仍然在进行活跃的代偿反应,仍然在高原习服的进程中。据此,我们认为,一定氧浓度人工富氧环境的应用与高原习服并不矛盾,甚至可以按照个人进入高原的时间长短和习服情况适当调整富氧室氧浓度,既有效对抗缺氧又促进高原习服。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8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牛文忠,吴佑安,李波,陈宁荣,宋仕忠;高原移居者在3680m和4350m高原不同时间的体力指标变化[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4年02期

2 昝俊平,孙兴斌,,南文考,马智,尹昭云;高原移居者行军适宜负重量的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5年03期

3 陈娟;肖华军;;心率变异性评价高空缺氧耐力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9年01期

4 格日力,陈秋红,佘海茹,和伦高娃,吴天一,小林俊夫,久保惠嗣;从2260m移居4300m人体红细胞2,3-二磷酸甘油酸浓度及有关指标的变化[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1994年02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焦志刚;;急进高原期间自主神经功能变化特征分析[A];2011年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佟长青;佟岩;李海英;赵娟;薄海;代二庆;;急进高原对大鼠内皮素和心钠素的影响及中药的干预作用[A];中国生理学会消化内分泌生殖代谢生理专业委员会2011年消化内分泌生殖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3 王超;胡宗海;;急进高原低氧应激肽氢谱特征及含量变化分析[A];第十届全军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4 隆敏;覃军;黄岚;田开新;于世勇;喻杨;;急进高原初期咱主神经系统功能变化[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5 李军杰;贾建平;;不同海拔居住人群急进高原认知水平与急性高原反应的调查[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6 哈振德;王伟;张西洲;马勇;张芳;崔建华;;几种药物对高原移居者运动心率和恢复心率的影响[A];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应用生理学委员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7 阎俊强;杨金升;;急进高原外训官兵睡眠质量与生存质量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杨金升;石向群;谷有全;张晓燕;;急进高原部队官兵抑郁和焦虑的评估[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阎俊强;杨金升;;缺氧对急进高原外训官兵睡眠状况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哈振德;王伟;张西洲;马勇;张芳;崔建华;;药物对高原移居者运动前后血氧饱和度的影响[A];第六次全国缺氧和呼吸病理生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段军军、曾理;奔赴高原攻关 深入舰艇调研[N];解放军报;2005年

2 沈基飞 本报特约记者 郝成涛;注重科学防治高原病[N];解放军报;2010年

3 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秘书长、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主任 王立祥;高原救援者预防高原反应“处方”[N];中国医药报;2010年

4 刘铭 沈基飞 本报记者 唐先武;在玉树抗震救灾如何防治高原病?[N];科技日报;2010年

5 胡娟邋王超 王启军;您适合去西藏吗[N];健康报;2007年

6 记者 苏建平;高原(山)地区筑养路职工安全与健康保障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N];青海日报;2006年

7 王昌文 姜恒;三医大西南医院坚持开放搞科研提升卫勤保障能力[N];解放军报;2009年

8 刘胜江 赵虹霖 王中委;高钰琪:用行动丈量生命高度[N];科技日报;2010年

9 刘胜江 钟廷俊;高原病研究展现高水平[N];健康报;2007年

10 焦健 于斌 郝英;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N];人民武警;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向阳;高原低氧环境中磺胺甲VA唑的药物动力学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10年

2 游海燕;急性高原病易感性的多指标神经网络预测及应用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昌磊;人工富氧环境对急进高原缺氧防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2 潘丽;健康青年急进高原早期心血管系统变化特点及对高原适应能力的影响[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3 单体栋;低聚半乳糖对急进高原大鼠肠道菌群影响的分子生物学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4 杨文翠;谷氨酰胺对急进高原缺氧大鼠肠道微生态影响的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周奇志;特殊环境—作战兵器密闭舱室内及急进高原动物眼创伤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6 闫俊强;急进高原外训官兵睡眠、脑电图、心理状况及生存质量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7 朱海涛;模拟急进高原环境下小型猪创伤性脑出血的颅脑多模式监测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8 周正茂;早期高原肺动脉高压药物干预和高原肺动脉高压药物治疗随机对照、临床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9 高巍;增氧仪对严重急性低压缺氧的防治作用及相关机理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10 曾平;低氧应激肽在创伤后的表达和谱学特征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274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13274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f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