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军医论文 >

不同类型射线对人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影响

发布时间:2018-02-14 19:01

  本文关键词: ~()Fe~(+)重离子束 ~()C~(+)重离子束 ~()Co γ射线 人淋巴细胞 染色体畸变 双着丝粒体 着丝粒环 出处:《中国职业医学》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比较铁-56(~(56)Fe~(17+))、碳-12(~(12)C~(6+))重离子束与钴-60(~(60)Co)γ射线对人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影响。方法将人淋巴细胞按照射剂量分为0.1、0.3、0.5、0.7、1.0、2.0 Gy照射组和0.0 Gy对照组,分别采用~(56)Fe~(17+)(传能线密度为400.0 ke V/μm)、~(12)C~(6+)(传能线密度为26.0 ke V/μm)重离子束和~(60)Coγ射线进行照射,照后48 h收获细胞,采用光学显微镜人工计数法检测人淋巴细胞染色体双着丝粒体加着丝粒环(以下简称"双+环")畸变率和畸变细胞率。结果人淋巴细胞经~(56)Fe~(17+)、~(12)C~(6+)重离子束和~(60)Co γ射线照射后,0.3~2.0 Gy照射组~(12)C~(6+)重离子束诱导的"双+环"畸变率均高于相同剂量组的~(56)Fe~(17+)重离子束和~(60)Co γ射线(P0.05),0.1~2.0 Gy照射组~(12)C~(6+)重离子束诱导的畸变细胞率均高于相同剂量组的~(56)Fe~(17+)重离子束和~(60)Coγ射线(P0.05)。3种射线诱导的人淋巴细胞畸变效应在0.0~2.0 Gy内均呈随剂量增加而升高的趋势(P0.01)。~(56)Fe~(17+)重离子束的相对生物效应值低于相同剂量的~(12)C~(6+)重离子束。结论~(12)C~(6+)重离子束导致的人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较~(60)Coγ射线和~(56)Fe~(17+)重离子束严重。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heavy ion beam and 纬 -ray on chromosome aberration of human lymphocytes. Methods Human lymphocytes were divided into 0. 1 ~ 0. 3 ~ 0. 5 ~ 0. 0 ~ 0. 0 Gy irradiation group and 0. 0 Gy control group. The cells were harvested 48 h after irradiation with heavy ion beam (energy transfer line density of 400.0 Kev / 渭 m) and heavy ion beam (energy transfer line density of 26.0 KV / 渭 m). The rate of aberration and the rate of aberrant cells of human lymphocyte chromosome bicentric granulocyte plus centromere ring (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double loop") were measured by means of optical microscope artificial counting method.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uman lymphocytes were subjected to heavy ion beam and 60Co 纬. The rate of "double ring" aberration induced by heavy ion beam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ame dose group (0. 3 ~ 2. 0 Gy group). The rate of "double ring" aberration induced by heavy ion beam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ame dose group.) the rate of aberration cells induced by heavy ion beam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phase group (P 0. 05 ~ 0. 0 ~ 2. 0 Gy group). The rate of aberrant cells induced by heavy ion beam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phase group. In the same dose group, the relative biological effect of heavy ion beam and 60Co 纬 -ray irradiation P0.053.The aberration effect of human lymphocyte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dose in 0.020 Gy. The relative biological effect of heavy ion beam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same dose. Conclusion the chromosome aberration of human lymphocytes induced by heavy ion beam is more serious than that caused by 60Co 纬 -ray and 560Co 纬 -ray.
【作者单位】: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放射医学与环境医学研究所;
【分类号】:R8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卫增泉;孙珂珂;孙启银;宋明涛;李强;;重离子束治癌装置及技术发展[J];核技术;2008年01期

2 张维成;重离子活化分析[J];核技术;1985年06期

3 裘元勋;快重离子束引起的界面增强附着效应[J];核技术;1986年07期

4 侯明东;快重离子束的应用研究[J];核技术;1989年Z1期

5 卫增泉,刘玉岩,王桂玲,陈学兵,高秀英,杨汉民,高清祥,汪丽虹,王崇英,王亚馥;重离子对四种作物种子萌发力的影响[J];核技术;1991年06期

6 杨坤山,刘正民,杨化中;快重离子束诱发金属薄膜在基底上的附着增强效应[J];真空;1991年03期

7 卫增泉,刘玉岩,王桂玲,陈学兵,李惠玲,高秀英,王亚馥,杨汉民,汪丽虹,王崇英,高清样;研究重离子生物效应的辐照装置[J];核技术;1991年06期

8 田茂辉;宋明涛;杨建成;张金泉;冒立军;;深层治癌重离子束的配送[J];核技术;2008年10期

9 郭宗辉;杨晓天;张军辉;蒙俊;张喜平;;重离子深层治癌束运线极高、超高真空系统压力分布与受力分析研究[J];真空;2008年01期

10 杨治虎,,景成祥,王灵霞;重离子惯性聚变的研究[J];核物理动态;199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文建;卫增泉;李强;;重离子束治癌的历史及现状[A];Fast Neutron Radiation Therapy--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2 党秉荣;李文建;李强;卫增泉;;重离子束在生物体产生的核碎片研究[A];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李强;;重离子束治癌治疗计划研究进展[A];2007年全国核反应会暨生物物理与核物理学科交叉前沿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卫增泉;;我国重离子束治癌技术基础研究[A];Fast Neutron Radiation Therapy--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5 李文建;;近代物理所重离子束治癌的基础研究[A];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第三次全国中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1年

6 党秉荣;李文建;马秋峰;李强;周光明;王菊芳;郝冀芳;;肿瘤治疗重离子束物理性质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李文建;;质子与重离子肿瘤治疗的进展[A];第十二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集(下)[C];2004年

8 卫增泉;;重离子束治癌技术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9 党秉荣;卫增泉;李文建;李强;温小琼;马秋峰;;重离子束治癌的医学生物物理基础及现状[A];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第三次全国中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1年

10 李强;肖国青;张红;金晓东;闫铮;戴中颖;;浅层肿瘤重离子束治疗技术研究进展[A];四川成都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强邋 岳海奎;重离子束放疗研究直逼“癌魔”[N];中国医药报;2007年

2 宜秀萍;重离子束治癌在甘肃取得进展[N];甘肃日报;2008年

3 王彦成邋陆一鸣 特约记者 王冠华;重离子束治癌项目取得重大进展[N];健康报;2008年

4 记者 侯若志;重离子束治癌项目有望在兰“开花结果”[N];甘肃日报;2009年

5 曹先锋 李天舒;我国利用重离子束治疗恶性肿瘤[N];健康报;2006年

6 记者 李颖 通讯员 曹先锋;重离子束治疗恶性肿瘤试验获突破[N];科技日报;2006年

7 陈超;重离子束照射诞生樱花新品[N];科技日报;2007年

8 王耀邋马如娟;兰州九州将建设重离子束治癌中心[N];甘肃经济日报;2008年

9 薛冬 赵彦;重离子束治癌[N];光明日报;2000年

10 记者 王聪;全国政协委员蔡晓红提出扶持重离子治疗产业加速发展[N];人民政协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杨立娜;非小细胞肺癌对~(12)C~(6+)重离子的辐射敏感性及其分子细胞生物学机制[D];兰州大学;2016年

2 丁小凡;重离子在组织器官水平的放射生物效应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3 吕学阳;天体物理中重离子与小分子冰的相互作用[D];兰州大学;2014年

4 陈应泰;重离子束对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影响及淋巴瘤免疫基因与肥胖交互作用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巩莉;siRNA对重离子束辐射人类肝癌SMMC-7721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影响[D];兰州大学;2007年

6 叶兰萍;重离子束辐射人肝癌SMMC-7721细胞后细胞凋亡,Bcl-2/Bax,STAT-3基因表达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7 张小虎;HIRFL重离子直线注入器的动力学设计与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占奎;X射线和重离子束对舌鳞癌TCA8113细胞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表达的作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王雪杰;重离子微孔膜自动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3 刘斌;重离子癌症治疗中的离子输运过程[D];郑州大学;2011年

4 陈小华;重离子治疗恶性肿瘤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4年

5 侯玮玮;重离子束用于口腔鳞癌放射治疗的基础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6 王强;重离子诱发染色体断裂预测细胞辐射敏感性[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奉光华;重离子束治疗肿瘤的蒙特卡罗模拟研究[D];南华大学;2012年

8 徐俊奎;医用重离子束输运过程的Geant4模拟[D];兰州大学;2009年

9 孔福全;重离子致DNA损伤及修复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5年

10 黄齐艳;重离子治疗中剂量学相关问题的蒙特卡罗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4年



本文编号:15113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15113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6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