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吊对大鼠心肌损伤及其机制探讨
本文选题:失重模拟 切入点:尾吊 出处:《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9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研究尾吊对大鼠心肌细胞的损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分为5组,采用鼠头低位30°尾吊方法模拟失重不同时间,测定各组动物血清LDH和CK-MB活性和血液儿茶酚胺和糖皮质激素浓度;检测线粒体ATP合成的速率和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MPTP)开放程度。结果尾吊2周出现明显的心肌缺血性ST段升高和T波高耸、血清LDH和CK-MB活性升高(P0.05)。尾吊第2周开始血液中儿茶酚胺和糖皮质激素显著升高(P0.05),第3周开始出现心肌线粒体ATP酶合成活力的显著下降(P0.05)和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的开启。结论循环血中儿茶酚胺和糖皮质激素的升高可能是尾吊致心肌损伤的重要内分泌机制,线粒体能量代谢的紊乱是介导心肌细胞损伤的重要细胞内机制。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injury in tail suspended rat myocardial cells. Methods: male SD rats were divided into 5 groups, the rats head down 30 degrees of tail suspension method in simulated weightlessness were measured at different time, animal serum LDH and CK-MB activity and blood catecholamine and glucocorticoids concentration; the detection rate and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ermeability synthesis the transition of mitochondrial ATP (MPTP) open degree. Results after 2 weeks of tail suspension myocardial ischemic ST segment and T wave heigh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serum LDH and CK-MB activity (P0.05). The second week tail suspension blood catecholamine and glucocorticoid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0.05), third week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synthetic activity of myocardial mitochondrial ATP enzyme (P0.05) and 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 opening. Catecholamine and glucocorticoids may increase the conclusion in blood circulation is an important endocrine mechanism of myocardial injury induced by tail suspension, line The disturbance of the energy metabolism of the granular body is an important intracellular mechanism that mediates the injury of cardiac myocytes.
【作者单位】: 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703503E)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30770843)
【分类号】:R852.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杨芬,李莹辉,戴钟铨,聂捷琳,熊江辉;回转模拟失重对心肌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代谢的影响[J];动物学报;2004年02期
2 陈杰,马进,丁兆平,张立藩;一种模拟长期失重影响的大鼠尾部悬吊模型[J];空间科学学报;1993年02期
3 付兆君,张立藩,马进,程宏伟;模拟失重大鼠肠系膜小动脉平滑肌细胞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电流的改变[J];生理学报;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琦;高云芳;樊小力;;尾部悬吊对达乌尔黄鼠比目鱼肌形态及mATP酶活性的影响[J];动物学报;2007年01期
2 石磊;廉西娟;樊小力;吴苏娣;宋新爱;;运动营养补剂对尾部悬吊大鼠比目鱼肌梭内、外肌纤维mATP酶活性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3 黄鹏;魏宏文;叶晶;矫玮;;振动刺激对废用性肌萎缩大鼠肌纤维形态结构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4 李天志;刘长庭;李向红;钟梅;汪德生;袁明;李志利;;模拟失重对大鼠血清及肺组织细胞因子的影响研究[J];重庆医学;2007年12期
5 崔猛;牛银波;刘广兴;王婷梅;黄勇;梅其炳;;氯化锂对尾吊大鼠骨丢失的防护作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年14期
6 宿长军,暴军香,饶志仁,张立藩;模拟失重大鼠瞬间血压降低后延髓内脏带内Fos的表达[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9年10期
7 曹新生,张乐宁,吴兴裕,张立藩,吴燕红,郝卫亚;间断性头高位45°对抗措施对模拟失重大鼠股骨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8 宿长军,饶志仁,张立藩;模拟失重大鼠下丘脑不同部位的Fos和GFAP表达[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14期
9 刘顺利,王锦玲,林顺涨;尾部悬吊8wk对大鼠耳石及颞骨、听骨、股骨钙含量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10 高放,余志斌;去负荷比目鱼肌高频强直收缩疲劳性的动态变化[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佟海英;胡素敏;高学敏;周鹏;傅骞;杨佳;;中药复方对模拟失重大鼠骨丢失的影响观察[A];'2008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傅骞;胡素敏;杨佳佳;朱斌;郝喜娟;李谨;;两种方药对抗失重致骨丢失效果的研究及比较[A];第二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琳;肌钙蛋白I亚基NH_2-末端磷酸化对心肌舒张功能的调节作用[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2 孟庆军;模拟失重下血管分化性改变的局部调节机制—L-RAS与收缩蛋白[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3 罗冬梅;运动对大鼠长骨发育作用机理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4 付兆君;短、中期模拟失重大鼠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钾与钙离子通道功能的改变[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5 暴军香;模拟失重大鼠血管、心肌与肾组织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改变[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6 孙标;不同生理系统对间断性人工重力反应性差异问题的地面模拟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7 郝从均;模拟失重肺动脉反应性变化的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8 马进;模拟失重下动脉血管反应性变化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1997年
9 毛秦雯;模拟失重下动脉血管结构及其神经支配的可塑性变化[D];第四军医大学;1997年
10 鲍岚;神经肽Y的Y_1受体在心脏和血管中的定位及在模拟失重大鼠脑动脉中的分布[D];第四军医大学;199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磊;废用对冬眠及非冬眠动物相关肌蛋白代谢影响的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刘坤;达乌尔黄鼠冬眠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初步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张睿;持续与间歇1-7天振动对抗悬吊大鼠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苏晴;血管紧张素Ⅱ对废用性骨骼肌萎缩毛细血管重塑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5 王兵;悬吊废用和血管紧张素Ⅱ对肌纤维类型和运动终板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6 叶晶;振动训练对大鼠比目鱼肌废用性萎缩康复效果的形态学观察[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7 陈小峻;通络生骨胶囊治疗废用性骨质疏松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王磊;三维回转模拟失重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性能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9 简炼;锶盐对模拟失重大鼠骨组织中细胞凋亡的防治效应[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10 麦燕兴;模拟失重对大鼠承重骨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熊江辉,李莹辉,聂捷琳,丁柏,张晓铀,黄增明,毕蕾;槲皮素对模拟微重力条件下体外培养大鼠心肌细胞骨架的影响[J];动物学报;2003年01期
2 张立藩,余志斌,马进,毛秦雯;航天飞行后心血管失调的外周效应器机制假说[J];生理科学进展;2001年01期
3 付兆君,程宏伟,张立藩,马进;四周模拟失重大鼠后身动脉平滑肌细胞钾电流的改变[J];生理学报;2002年06期
4 何加强,屈金河,郑永芳,王晓芳;SHRsp内脏阻力血管平滑肌钙通道动力学特征[J];生物物理学报;1998年03期
5 刘春,张立藩,毛秦雯,余志斌,张远强;中、长期模拟失重大鼠心肌间质Ⅰ、Ⅲ型胶原的变化[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行,张小平,万玉民,秦毅,王建今,李莹辉;尾部悬吊对雄性大鼠生殖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3年05期
2 付元华;黄纪明;朱德兵;雷浪伟;白树民;;大豆异黄酮对模拟失重雌性大鼠骨丢失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5年06期
3 李志利,袁明,姜世忠,汪德生,王惠娟;ROK在14d尾部悬吊大鼠股动脉收缩中的作用[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4年05期
4 张文辉;亓鹏;杨芬;王红晖;凌树宽;王睿;李莹辉;;模拟失重对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9年04期
5 唐斌,樊小力 ,吴苏娣;尾部悬吊对大鼠比目鱼肌梭内外肌纤维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英文)[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2年05期
6 袁明,姜世忠 ,李志利 ,汪德生;尾吊对大鼠比目鱼肌中ERK1/2磷酸化状态的影响(英文)[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5年05期
7 张文辉;亓鹏;杨芬;何薇薇;王红晖;凌树宽;王睿;李莹辉;;地高辛对模拟失重后大鼠心室功能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8年02期
8 白树民,刘成林,,沈士良,张晶;大剂量维生素C对尾吊大鼠股骨理化性能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5年01期
9 汪德生;唐国华;袁明;李志利;谈诚;王惠娟;袁敏;;中药X方剂对7d尾部悬吊大鼠心血管脱锻炼的对抗效应[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9年05期
10 阿力木江;徐海蓉;程祖亨;;肌钙蛋白在儿童心肌损伤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伟;李春盛;;危重病患者的隐匿性心肌损伤[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复苏中毒学术论文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4年
2 董疑;杨立平;陈良万;;心肌肽对幼兔未成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青年医师论坛论文集心血管外科分册[C];2007年
3 李文强;黄敏;魏捷;;CD88介导脓毒性休克大鼠心肌损伤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邬小萍;易冬英;钟渊斌;;肾综合症出血热合并心肌损伤66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5 曾玉杰;冯义柏;于世龙;王勇;颜红兵;李宪伦;柯元南;;间隙连接在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中作用机制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6 罗进才;汤慧华;彭兰芬;黄长武;叶长钦;刘宇莹;牛靖志;罗毅;赵曦;黄文平;;心肌特异脂肪酸结合蛋白、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在多发创伤合并的心肌损伤中的诊断意义[A];2005急诊医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四届组稿会论文汇编[C];2005年
7 陈小非;郭建荣;;万爽力对心肌保护的研究进展[A];2007年浙江省麻醉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安玉增;;心肌肌红蛋白、肌钙蛋白T联合检测在心肌损伤中的临床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 杨晓霞;相有章;边建朝;宋术亮;王林;;铬对心肌的生物学作用及对心肌损伤保护机理研究[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10 钟志英;苏海;王伶;;心肌损伤时复方丹参滴丸的骨髓干细胞动员作用[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研究证实基因疗法可治疗心肌损伤[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2 季宇彬;邹翔汲;晨锋等;芦荟多糖抗肿瘤机制探讨[N];中国医药报;2004年
3 陆善飞;职务犯罪预防机制探讨[N];检察日报;2002年
4 许炜婷 袁松范;供应商评估管理机制探讨[N];医药经济报;2003年
5 周颖;通心络胶囊可减少AMI再灌注后微血管和心肌损伤[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6 夏雅丽;有限责任制度运作机制探讨[N];中国企业报;2006年
7 山东中医药大学 黄德超;阳虚火浮机制探讨[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8 龙岩市卫生局 傅兴书;建立乡镇卫生院公益性运行机制探讨[N];闽西日报;2008年
9 黄每裕 聂长江;一类新药心肌肽素获准进入临床[N];中国医药报;2001年
10 王巧华;企业薪资绩效机制探讨[N];中国包装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霞;慢性间歇性乏氧诱导心肌损伤的动态规律、机制及金属硫蛋白的保护作用[D];吉林大学;2012年
2 何平;新生鼠窒息致心肌损伤及相关因素影响的实验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0年
3 沈诚;JAK/STAT通路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早期损害中的作用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4 王晋平;神经因素对结扎大鼠冠状动脉诱发心肌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探讨[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5 肖延龄;中药复方颐心宁防治应激性心肌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2年
6 李菊香;心肌营养素-1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信号转导[D];南昌大学;2007年
7 张治宇;饱和脂肪酸致大鼠心肌细胞损伤凋亡的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8 付雪艳;西洋参治疗大鼠胰岛素抵抗活性部位筛选及作用机理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
9 高琼璧;针刺治疗腰痛分子机制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0年
10 孙潇;冠心丹参方对氧化应激性心肌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淑红;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项目选择及临床意义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杨晓红;牛磺酸对内质网过度应激介导大鼠烧伤后心肌损伤的影响[D];南昌大学;2007年
3 李小龙;烟酰胺对实验性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D];新疆医科大学;2001年
4 余新超;血清肌钙蛋白对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损伤的诊断及预后评价[D];安徽医科大学;2002年
5 万小华;缺氧时大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变化与心肌损伤的关系探讨[D];江西医学院;2000年
6 刘征;糖心康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糖基化终末产物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7 孙丽敏;生脉注射液对阿霉素所致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8 李云;复方丹参对鼠烫伤早期心肌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3年
9 卢晓燕;内毒素血症大鼠心肌组织学、cTnI和CK-MB改变特点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7年
10 王镇龙;三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炎症反应和心肌损伤的对比性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161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1616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