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尿嘧啶高分子前药的合成及其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5-氟尿嘧啶高分子前药的合成及其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辽宁大学》 2013年
5-氟尿嘧啶高分子前药的合成及其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
张宁
【摘要】:首先针对5-氟尿嘧啶缺乏组织选择性、半衰期短、生物利用率低,毒副作用较大的缺点,本研究提出将抗癌药物5-氟尿嘧啶改性制得N-乙酸取代的5-氟尿嘧啶乙酸,然后键合到高分子材料壳聚糖、壳寡糖上,制得高分子前药,以增强药物的抗肿瘤活性以及赋予其对肿瘤细胞的特殊亲和性。 然后,以荧光光谱为主,结合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圆二色光谱等,研究了壳聚糖-5-氟尿嘧啶(CS-5-Fu)、壳寡糖-5-氟尿嘧啶(COS-5-Fu)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探究了蛋白质体系的荧光猝灭机制、表观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结合位点、作用力类型等内容,并研究了壳聚糖-5-氟尿嘧啶和壳寡糖-5-氟尿嘧啶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人们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情况,以及药物对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情况,对新药开发和研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研究主要内容与结果: 1、将5-氟尿嘧啶乙酸与高分子材料壳聚糖、壳寡糖上的-OH利用酯键键合,合成出高分子抗癌药物,利用红外等技术对其进行结构确认,并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其载药率,载药率分别为6.88%和4.12%。 2、利用了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圆二色谱等光谱技术,在模拟生理条件下,研究了壳聚糖-5-氟尿嘧啶(CS-5-Fu)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CS-5-Fu对BSA的内源性荧光有猝灭作用,属于静态猝灭。测定温度为290、300、310K时的体系荧光发射光谱,根据计算得出CS-5-Fu-BSA体系的表观结合常数分别为7.5523、4.0985、1.3086×10~3L·mol-1,对应的结合位点数n均约为1。利用Van’t Hoff方程计算得到该过程是一个熵增加、自由能降低的自发过程,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主要为静电引力和疏水作用力。基于F rster’s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两者的结合距离为1.76nm。位点探针实验结果指出,CS-5-Fu结合在BSA分子疏水腔的SiteⅠ位点。同步荧光光谱和圆二色光谱结果表明,CS-5-Fu诱导了BSA分子的构象变化。 3、利用相似的方法研究了壳寡糖-5-氟尿嘧啶(COS-5-Fu)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Stern-Volmer方程计算结果揭示,COS-5-Fu对BSA的内源性荧光有猝灭作用,属于静态猝灭。依据290、300、310K温度条件下所测得的COS-5-Fu-BSA体系的荧光发射光谱,计算求得表观结合常数分别为2.4932、2.0206、1.2362×10~3L·mol~(-1)。此外,利用Van’t Hoff方程计算得到COS-5-Fu-BSA体系的热力学参数值,结果表明两者结合反应是自发的,为以静电引力和疏水作用力为主的结合过程。基于F rster’s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两者的结合距离为1.84nm。取代实验结果表明,COS-5-Fu结合在BSA分子疏水腔的SiteⅠ位点。同步荧光光谱和圆二色光谱结果表明,COS-5-Fu引起了BSA分子的构象变化。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Q463;R9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永明,李桂芝,孙希芬;荧光法研究秋水仙碱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结合作用[J];分析化学;2004年05期
2 张勇,张贵珠,王月梅,卢继新;光谱法研究丝裂霉素、血清白蛋白以及金属离子间的相互作用[J];分析科学学报;2000年06期
3 郭灿城,李和平,张晓兵,童荣标;meso-5,10,15,20-四[4-(N-吡咯烷基)苯基]卟啉的合成及对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年02期
4 白海鑫;杨成;杨秀荣;;牛血清白蛋白与Indo-1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法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7年02期
5 杨福顺,卓仁禧;侧链含5-氟尿嘧啶甲壳胺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的研究[J];高分子学报;1990年03期
6 严慧;邱飞;刁勇;;5-氟尿嘧啶高分子前药与靶向给药[J];高分子通报;2011年06期
7 俞天智,陶祖贻;水杨酸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9年03期
8 张静夏,潘仕荣,王琴梅,冯敏,吴伟荣;5-氟尿嘧啶-聚[N-(2-羟乙基)-L-谷酰胺]的合成及缓释性能研究[J];广州化学;2002年02期
9 扈靖,刘彦钦,韩士田;5-氟尿嘧啶-1-基乙酸合成方法的改进[J];化学试剂;2005年08期
10 田薇薇;5-氟尿嘧啶持续滴注联合小剂量顺铂治疗晚期肿瘤的机理和应用进展[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1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郝爱军;5-氟尿嘧啶高分子前体药物及脂质体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红昌;以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为载体的高分子抗肿瘤药物的制备[D];苏州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海峰;万荣峰;张玲玲;覃少华;江善祥;;壳聚糖对大鼠的致畸胎试验[J];癌变.畸变.突变;2007年01期
2 胡乃梁;陈燕;杨家祥;宋继梅;徐季昭;;一种西夫碱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在汞测定中的应用[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3 高贵珍;刘小阳;;荧光光谱法研究茜素红S与壳聚糖的结合反应[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4 严金龙,许琦,蔡照盛,杨春生;甲壳低聚糖的制备、特性与应用研究进展[J];安徽化工;2005年01期
5 宋庆平;丁纯梅;;壳聚糖Ag微球配合物抑菌性能的研究[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6 刘炜;毕和平;张连华;汤颖;陈光英;;阿司匹林与DNA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5期
7 张建刚;李生泉;张丽;;微量淀粉含量测定的新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6期
8 赵霞;范阔海;;荧光探针法研究铅离子对小牛胸腺DNA构象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4期
9 蔡渡江;王联结;;基于电子效应的氨基酸分类与二级结构的倾向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6期
10 徐新颜,徐家萍,徐静斐,吉鑫松,袁中一;丝素蛋白葡萄糖氧化酶膜的储存稳定性[J];安徽农业科学;199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伟;林琳;刘睿;李永红;;对磺酸基杯芳烃与胃蛋白酶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赵东欣;姚永峰;卢奎;;光谱法研究NA和NA-Tyr-Tyr与ct-DNA的相互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付宁;杨俊玲;;水溶性壳聚糖的制备[A];第八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吴琳娟;庞杰;;低分子糖抗肿瘤活性的研究进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5 石磊;韩丽华;刘文祥;刘晓梅;谭岩;;壳寡糖的纯化及质谱表征[A];2005年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6 徐俊光;杜昱光;白雪芳;;壳寡糖直接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生长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绿色环保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7 李卫华;刘文清;刘建国;张玉钧;杨立书;赵南京;丁志群;;激光诱导荧光法测定水中溶解有机物[A];2004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2005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广西光学学会成立20周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周彦斌;曾庆孝;吴小勇;宁初光;;壳聚糖与胃肠道健康[A];第三届“益生菌、益生元与健康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李德发;马曦;孙鹏;;大豆抗原蛋白研究进展[A];动物营养研究进展——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代表大学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董建文;吴珠志;;中国茶色素的抗癌效应与评价[A];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论文选[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法辉;两类功能性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生物活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任舒文;几种海洋特征寡糖—胶原蛋白复配物对紫外辐射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胡珊;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的研究及其在均相免疫分析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荣春;新型季铵化壳聚糖衍生物的制备及其抑菌和抗氧化活性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5 何西利;模型蛋白与中药活性成分发光行为研究与应用[D];西北大学;2011年
6 郑顺贞;9-硝基喜树碱脂质体抗肝癌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李贤;壳寡糖细胞内的亚定位及其在NF-κB通路、抗肿瘤、成骨分化中的作用[D];暨南大学;2011年
8 徐旻;氧氟沙星酰腙配合物的结构、抗氧化活性及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D];兰州大学;2011年
9 彭小红;Zn~(2+)和Hg~(2+)荧光传感器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王丽娜;基于Schiff碱衍生物的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倩倩;赭曲霉毒素A人工抗原构建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勇;芳香炔醇的合成及其与硝基爆炸物的荧光猝灭效应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0年
3 谢进;抗鹅膏肽的全合成及其活性测定[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4 王令芳;含氮有机阳离子修饰的多酸化合物的定向构筑与结构表征[D];郑州大学;2010年
5 陈晓英;喜树碱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6 王俊亮;超声波辅助Huisgen-Click反应在白杨素改造中应用及其与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7 张颖;四种药物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法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8 兰任;基于并行混合粒子群算法的蛋白质结构预测[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宙东;壳聚糖基缓释型药物载体的合成、表征及其性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10 李丽华;壳聚糖/纳米无机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德森,李国材,张亚奇,赵香兰,苏秀容;肠腔灌注5—Fu后肠系膜静脉和周围静脉血药浓度测定——肠腔化疗机制探讨[J];癌症;1990年03期
2 万德森;结直肠癌根治术中化疗的研究概况[J];癌症;2000年12期
3 韩笑,谭天伟;羧甲基壳聚糖制备新工艺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4 李治,刘晓非,管云林;O-羧甲基壳聚糖抗菌性的研究[J];日用化学工业;2000年03期
5 吕迁洲,张川;替加氟温度敏感性脂质体家兔体内动力学[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11期
6 张川,陆辉明,蒋雪涛;替加氟温度敏感性脂质体含量及包封率的测定[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7 周四元,梅其炳,周瑾,李欣,赵德化;不同分子质量强的松龙-葡聚糖连接物的体外靶向释药[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17期
8 刘新友,周四元,冉玉华,梅其炳;地塞米松前体药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9 蒋霁,贾新桥,黄骏廉;高分子抗肿瘤导向药物的研究现状和发展[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10 刘艳如,陈盛,余萍;水溶性低聚壳聚糖的制备及其与钙离子的络合[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银松;基于壳聚糖的靶向载体的制备及其与抗肿瘤药物偶连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彦钦,韩士田,陈素霞;新型吡啶卟啉-5-氟尿嘧啶化合物的合成[J];应用化学;2005年02期
2 魏佳;田嫚嫚;石德清;;N~1-(四氢呋喃-2-基)-N~3-烷基巯基烷基-5-氟尿嘧啶及其氧化产物的合成[J];应用化学;2006年06期
3 李洁,常虹,崔美兰;氟尿嘧啶氯化钠注射液细菌内毒素的检测[J];齐鲁药事;2004年05期
4 张虹,翟所迪,王婷,柳春辉,李永民,陈立仁;测定兔血清中氟尿嘧啶的高效液相色谱法[J];分析测试学报;2002年03期
5 杜迎翔,王志祥,邹志红;氟铁龙制备体系中氟尿苷和氟尿嘧啶的HPLC分析研究[J];化工时刊;2002年11期
6 郭平;叶发青;刘剑敏;胡黎川;;杂氮硅三环与5-氟尿嘧啶结合物的合成[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7年01期
7 ;氟尿嘧啶乙酸—右旋糖苷高分子前体药物及其制剂[J];中国医药技术与市场;2007年03期
8 王芳;;透明质酸氟脲嘧啶耦合物的制备与研究[J];海峡药学;2011年02期
9 孔璐;张阳德;;5-FU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其释药特性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7年01期
10 许媛媛;王玮玮;王世亮;马晓芹;胡克良;储成顶;姚余有;;红外光谱法测试高温融熔工艺对植入剂中氟尿嘧啶的影响[J];中国新药杂志;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明洁;王建;王同杉;黄普文;束永前;刘平;;氟尿嘧啶代谢酶的mRNA水平与胃癌对氟尿嘧啶敏感性的相关性研究[A];2010’全国肿瘤分子标志及应用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中青年肿瘤专家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2 袁惠岑;王金莲;;氟尿嘧啶微量泵在肿瘤化疗中的护理体会[A];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3 刘永萍;凌扬;胡文静;谢丽;禹立霞;钱晓萍;刘宝瑞;;重楼复方与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的体外交互作用研究[A];2010’全国肿瘤分子标志及应用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中青年肿瘤专家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4 雷磊;郭圣荣;侯静文;陈伟峦;荣浩钧;陆菲;李杨龚;;氟尿嘧啶生物可降解多层复合缓释支架膜的制备与释药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5 曹卡加;张爱兰;马文娟;黄培钰;罗东华;夏伟雄;;鼻咽癌奈达铂或顺铂联合5-氟尿嘧啶诱导化疗的疗效比较[A];第六届全国鼻咽癌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王国华;熊伟;;氟尿嘧啶持续静脉滴注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46例[A];《医药导报》第八届编委会成立大会暨2009年度全国医药学术交流会和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研究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09年
7 刘彦红;苟国敬;;右旋糖酐-磁性层状复合氢氧化物-氟尿嘧啶系统对结肠癌细胞的靶向转运及增殖抑制效果[A];2011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8 潘秋香;;奥沙利铂联合5-氟尿嘧啶及亚叶酸钙化疗引起腹泻的个案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王育生;温璐;;伊立替康联合氟脲嘧啶和亚叶酸钙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男女患者疗效差异的比较研究[A];第三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教育集暨论文集[C];2009年
10 唐曦;胡娅;胡国清;;西黄丸与氟尿嘧啶联合应用的抗肿瘤作用[A];西黄丸临床应用研究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N];中国医药报;2003年
2 蔡德山;[N];医药经济报;2005年
3 Charles Erlichman Daniel J.Sargent博士;[N];医药经济报;2004年
4 闫鑫;[N];中国医药报;2009年
5 沈颖;[N];南通日报;2010年
6 瑛英;[N];信息时报;2000年
7 郭信麟;[N];中国证券报;2007年
8 ;[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9 张中桥;[N];科技日报;2000年
10 ;[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建青;氟尿嘧啶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2 董怡民;纳米活性炭载药制剂的药动学和抑瘤效应的观察[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3 焦健华;Opsin3基因与人肝癌细胞5-氟尿嘧啶耐药性关系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4 王晶;吲哚美辛5-氟尿嘧啶甲酯的合成及其吸干乳剂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7年
5 徐建明;伊立替康联合氟尿嘧啶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和毒性的预测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9年
6 何攀;药物—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毛细管电泳法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7 刘利萍;氟尿嘧啶磁性丝素/壳聚糖复合微球的构建及其生物学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8 杨滨;卡培他滨与放射线照射联合治疗子宫颈腺癌的效果与机制探讨[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9 肖连祥;CT导向下~(125)I和缓释氟尿嘧啶植入联合动脉灌注治疗胰腺癌的临床应用[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唐乾;光谱法研究血红素类蛋白与配体的相互作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敬洪;pH-时间依赖型5-氟尿嘧啶结肠靶向微丸的研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2 郝艳君;干扰素联合氟尿嘧啶抑制兔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3 张宁;5-氟尿嘧啶高分子前药的合成及其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4 陈秀丽;氟尿嘧啶磁性壳聚糖微球的研制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5 胡喜钢;以磺胺嘧啶为载体的氟尿嘧啶靶向药物的合成及抗肿瘤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6 伍小平;罗格列酮对人结肠癌氟尿嘧啶化疗增敏作用实验研究[D];南华大学;2006年
7 刘军成;多西环素联合氟尿嘧啶抑制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8 吴敏;(5-氟尿嘧啶-1-乙酸)-4’-姜黄素酯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9 洪艳艳;氟尿嘧啶植入剂胸(腹)腔内植入治疗恶性胸腹水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10 姜静华;肝断面5-氟尿嘧啶缓释剂植入在肝细胞肝癌切除术后的早期临床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5-氟尿嘧啶高分子前药的合成及其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36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163679.html